胡锡进这个名字在舆论场上同环球时报紧紧连在了一起。由于环球时报在中国扮演了重要的舆论角色,在世界舆论中也开始获得影响力,它的总编辑胡锡进在中国内外都有了大量关注者。国内舆论场上对环球时报一直争议不断,由于这份报纸维护国际政治层面的中国国家利益,一些人把它与维护政府利益强行捏合在一起,给它挂上标签。也许他们并不了解环球时报为帮助中国和世界相互打开窗户都真正做了些什么。
文/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这部书是胡锡进近年来思考“复杂中国”的成果。
胡锡进这个名字在舆论场上同环球时报紧紧连在了一起。由于环球时报在中国扮演了重要的舆论角色,在世界舆论中也开始获得影响力,它的总编辑胡锡进在中国内外都有了大量关注者。国内舆论场上对环球时报一直争议不断,由于这份报纸维护国际政治层面的中国国家利益,一些人把它与维护政府利益强行捏合在一起,给它挂上标签。也许他们并不了解环球时报为帮助中国和世界相互打开窗户都真正做了些什么。
据我所知,评论中国国内事务是环球时报创办英文版之后,胡锡进撰写社评的“额外差事”,客观说,这只是胡锡进在这份国际新闻报纸里,在评论版上的“不务正业”部分。但这些社评激起的反响却堪称爆炸性的。或许是胡锡进极宽广的国际视野,使他总能把中国事务评论得让人耳目一新,他不仅触碰了敏感话题,而且他的触碰方式和角度常常让人“意外”。
胡锡进是极高产的作者,在手下编辑的协助下,他一年能写几百篇文章。这对一个专职写作的作家来说大概也很难做到。要知道,他是环球时报的一把手,每天还有大量事无巨细的工作。他显然是一位把工作和思考、写作融为一体的人。他必须有永不枯竭的思想喷涌,和对社会思想火花的瞬间消化能力。
我本人见证了胡锡进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的一次演讲。他面对面的说服力的确了得。那天听众把会议室挤得满满的,其中有一些被组织者认出来,是在网上很不喜欢胡锡进的人。组织者担心他们会闹场,比如向胡锡进扔一只鞋,于是在开场白里呼吁大家理性听讲,不要有不礼貌之举。我作为主持嘉宾,提了同样的希望。但我们还是不踏实,因为很多名人在演讲时都遭遇过攻击。
然而胡锡进一讲起来,我们的担心迅速降下来。他的坦诚和实事求是态度,对于尖锐问题毫不回避的开放精神,以及他话语之间流露出来对这个国家既爱又担心的情怀,他充满激情的生动语言,深深感染了会议室里的整体氛围。大家报以掌声,发出阵阵笑声,那些被担心有可能闹场的人也像是被这种气氛融化了,随着胡锡进的演讲频频点头,同周围人一起微笑或者大笑。这样的互动一定是中国各地大量讲座中最令人羡慕的之一。
胡锡进的演讲和他在环球时报社评里表达的思想高度一致,他强调中国的复杂,以及世界的复杂。如今很多媒体的倾向同那里评论员在微博上说的话是矛盾的,但胡锡进恰恰避免了“分裂”,就像他自己常常所说:他讲的“真话”首先是他的真心话。
胡锡进的经历使他有机会把中国的复杂性掰开揉碎。胡锡进当过11年兵,是1978年通过高考走进军校的大学生。毕业后在山沟的基层部队里待过几年,后又通过考研改变了自己的命运。他因为学俄语和做了记者,亲身经历体验了苏联解体带给东欧的变化,他不仅在波黑战争和伊拉克战争中成为活跃的战地记者,还到了世界很多地方。从欧美日这些发达国家到新兴国家及穷国,他见了数不清的人,进入了大量寻常百姓家采访。带着这么多铺垫和视角回看中国,和只从自己价值观和利益的角度评论这个国家,当然是不一样的。
这本书是由200多篇文章组成的,其中大多数文章都针对中国当时一件有影响的事。胡锡进的勇气首先在于他敢面对最尖锐的问题,拒绝在“敏感”的事和话题上做逃兵。通过这本书可以看到胡锡进谈论中国的面是多么宽大,他走进了多少以往中国舆论的“禁区”。他有时给人以“艺高人胆大”的感受。把他的话题摆在一起,就展现了复杂中国的各种维度,他既是在评论,也是在记录这个时代的中国。
胡锡进的文章都不长,但信息量很大,每个段落一般都很短,但说理透彻、解渴。据我所知,胡锡进撰写的社评征服了中国大批有影响力的特殊读者,包括一些高级官员、著名企业家等很多政商精英成了胡锡进文章的忠实粉丝。
胡锡进的文章里常常提到中国所谓“左”和“右”的各种主张,但他所表达的思想显然超越了这两极,能看出他更看重“沉默的大多数”在想什么,争取帮他们发出声音。他自己说,他在寻求中国人共同的“最大公约数”。
我慨叹他的包容和坦诚。他始终坦然地面对问题,在紧张地进行着观察、思考和探究,他愿意面对各种各样不同的人。在他的微博上,从来也不删那些看起来相当离谱的,甚至是带有人身侮辱性质的留言。他似乎真的不计较那些言语的暴力带来的影响。我要坦诚地说,我自己就在微博上,但我确实做不到这一点。但对于胡锡进来说,他需要的是通过真诚地对话让人们一起面对“复杂中国”,他的不计较其实来自于他清楚地了解他和“论敌”之间的分歧并不是个人的纠纷,而是面对“复杂中国”的不同选择,所以他根本不会计较那些浮在空中的虚幻的言语泡沫,那些东西伤不了他。他只是在陈述观点,讲述看法,他始终是对事不对人的。他在发表自己的观点的时候,始终保持着得体的风度和理性平和的态度。在讨论中尊重和自己不同的人,是胡锡进一以贯之的原则,因为他知道,这个“复杂中国”需要大家“合力”的推动。他从不畏惧讨论,从不畏惧面对不同观点,这其实是胡锡进的最大特点。他总是试图在分裂的“舆论场”上寻求更多的共识,寻求更多的相互理解和沟通。他从来敢于说出让一些人并不愉快的“真话”,敢于不去取悦受众,直截了当地揭示复杂的事件,面对复杂的问题。他相信多数人的理性和明智。
久而久之,胡锡进渐渐地推动了舆论场上的一种思考:由于中国的复杂性,这个国家需要耐心甚至复杂的解决方案。他反对一厢情愿和天真浪漫。他质疑那些希望中国瓦解和崩溃的声音。他很清楚快速发展的中国有太多问题和挑战,许多人所期望的改变其实也是他的期望。“左”和“右”不可调和的地方在胡锡进这里是可以沟通的。因为他在寻找的是多数人的福祉和这个国家未来走得更好更稳。胡锡进可能看错,发生偏颇,围绕他的质疑和讨论会反过来促使他更深入地思考。但他对两个底线一直坚守。
一是实事求是认识中国。胡锡进的经历和阅历使他了解中国的过去和今天,他知道我们走到现在的位置是多么不容易。中国的变化除了我们自身的感受,还可以从中国人的日子同西方人生活差距的不断缩小看得非常清楚。中国今天的样子,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就是一百年前革命和思想先驱们所希望的,甚至超出了当时一些大胆的预期。中国已经走出近现代的低谷,向着更高的目标进发。中国永远都会问题成堆,旧的走了,新的来了,中国不是用一两个命题就能概括的国家,那种简单只能是一些人的虚构。面对并接受复杂是中国人认识国家的起点,也是中国政治学实事求是的根。
二是实事求是改革中国。胡锡进知道中国今天的发展必须从现实基础出发,不能搞推倒重来式的天真设计,也不能对任何外国模式采取教条主义式的照搬。他认为中国一定要避免苏联、南斯拉夫那样的分裂,避免亚洲和非洲一些新兴国家的动荡,他支持国家平衡处理改革、发展和稳定三者之间的关系,认为实现这三者的相互促进是中国最大的政治。他认为今天的中国“已经握着一手好牌”,把它打赢,是当代中国人对自己、也对子孙后代必须承担的责任。
中国社会来到又一个思想活跃期,因为中国的变化带来了大量可能性,也预示了某些不确定性。各种思想和主张正在中国激烈竞争,而它们的背后又往往是各种利益。互联网上的辩论总是很尖锐,也很激动,它们在对现实生活产生我们一时还看不太准的影响。在这个时候,非常需要有人能够保持清醒,并且敢于担当,在舆论的喧哗声中帮助整个社会冷静,把社会的思考带向对我们所处位置和环境的判断,以及厘清究竟什么才是对我们最重要的,我们怎样才能到达目标。
读胡锡进的这本书,支持他的人会进一步了解他的思想宽度,感受他从军旅生涯中就树立起来的对国家和社会的那份责任感。不赞同他观点的人,至少也会发现他的所言所述同所谓“商业民族主义”无关,他是一位严肃的思想者和论述者,也是理性争论的实践者。他的文章组成并提供了思考中国未来和我们所有人未来的思想平台。
复杂中国总是需要一些“最大公约数”的,胡锡进的工作因此值得尊敬。
是为序。
本文选自《胡锡进论复杂中国》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