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7-28 作者: 林民旺
洞郎对峙将以什么方式结束?40多天来,中印两国舆论倍加关注。7月26日,权力之大仅次于莫迪的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将出现在北京,为这场有史以来最长的对峙带来新的看点。在中方,有三种结局均在预测之中,而最有可能的一个,关乎“一分钟的玄机”。
作者林民旺系复旦大学国际问题研究院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7月25日凤凰网。
“毕竟,洞郎海拔不高,气候环境条件还不错,至少可待到10月份之后。”
洞郎对峙将以什么方式结束?40多天来,中印两国舆论倍加关注。7月26日,权力之大仅次于莫迪的印度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将出现在北京,为这场有史以来最长的对峙带来新的看点。
在中方,有三种结局均在预测之中,而最有可能的一个,关乎“一分钟的玄机”。
多瓦尔会空手而来吗?
目前而言,印度政府对外界的声音似乎是听不进去的。
一来,莫迪政府的“小圈子”决策特点就决定了听不进外部意见。二来,印人党政府挟持着总统大选、北方邦大选的胜利之势,更显得要“理所当然”地示强才行。不过,印度还是想着能尽早收场的。所以看得出,印度对国家安全顾问多瓦尔7月26-27日来京参加金砖国家安全事务高级代表会议的期待。
不过,“一码归一码”似乎是中国目前的政策,并没有试图将反制措施扩散到其他领域。例如,虽然中方关闭了经乃堆拉山口进藏朝圣的路线,但是其他线路依旧保持开放。而多瓦尔要参加的是金砖国家的多边会议,洞郎对峙却是双边争议问题。加上中方之前一直明确表态,撤军是展开外交对话的前提,多瓦尔这次若是空手而来,能解决问题么?
那么,问题来了,洞郎的对峙将可能如何解决呢?
第一种方案:双方同时撤,但不可能
洞郎对峙的收场方式有三种预测。首先是目前印方主张的同时撤军方案。但这一结果基本不可能。
印度外秘苏杰生称,中国此次“不同寻常的富于侵略性”,这显然是不去理解中国愤怒的原因,要么就是在装傻。此次对峙与过去的边境对峙截然不同。
首先,对峙不是在中印双方的边境争议地区内,而是印度借着替不丹“出头”,而主动进入中国境内,干涉中方人员施工。6月16日,不丹边防人员撤离后,甚至不知道印军所采取的对峙行动。不丹在6月29日发布的声明中,压根没有提到需要印度“出面”,也清楚地表明印度的行动并没有和不丹磋商过,同时,不丹称“希望洞郎地区的状况会维持在2017年6月16日之前的情况”。换言之,不丹也间接表达了要求印度撤出边防人员的要求。
印度的举动在中方看来明显是在挑衅,因此外交部发言人多次称,印军越界事件发生在中印边界锡金段已定边界,与以往双方边防部队在未定界地区的边境摩擦对峙有本质不同。这也是中方要求“印方立即无条件撤军是中印双方开展任何有意义对话的前提和基础”的原因。
当然,印度也可以采取“拖字诀”,等待雪季到来,双方都不得不自然撤离。如此一来,对峙自然“不复存在”。目前印军已经在对峙点扎起帐篷,建立了稳定的补给,试图保证边防人员能够长时间待下去。但问题是,中方是否有足够的耐性等待雪季的到来?
毕竟洞郎海拔不高,气候环境条件还算不错,至少也可以待到10月份之后(来自亚东老兵的说法)。正如7月18日的外交部例行记者会上的提问一样,“中方是否正在失去耐心?何时会彻底失去耐心?”而据报道,中国政府向驻华外交官通报中印边界对峙有关情况时表示,“中方一直保持克制,但不会永远保持耐心”。如果印度采取拖延的策略,反而会激发中方要选择“不得不”采取的策略。
第二种方案:印方先于中方一分钟
6月29日外交部发言人陆康向记者展示的照片显示,印方士兵和车辆越境阻挠中方正常活动。
第二种方案是印方先撤,中方再撤。事实上,这是最可行的方案。在操作中,也完全可以保全印方面子。所谓撤军先后,并没有太强的时间间隔,毕竟先撤一分钟也算是“先”。同样的,在人迹罕至的对峙现场,撤军的实际情况只有在场的边防人员才真正知悉。双方边防人员都讲点“政治”,一切都可以“静悄悄地”解决。等双方都撤离后,双方都可以称自己在斗争中取得了成功:印度可以称是双方同时撤离的,中方称是印军先撤的,只要互不揭底就相安无事。
问题是,这一方案也是有代价的。印度即便只是在内部“静悄悄地”认可先撤,事实上就是变相地承认了自己错误在先,也就是印度越过了中国和锡金的边界,而这样至少印度已经默许了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是中国与锡金边界的基础,中印边界锡金段的东起点是吉姆马珍雪山。印度大胆越界,并试图扩大争议的目标非但没有实现,还可能担心此举可能减弱自己对不丹的影响力,对其在南亚的霸权声誉构成影响。
印方士兵和车辆越境阻挠中方正常活动
与此同时,按照印度外交部在6月30日的声明,印度肯定会提出撤军条件,最可能是两个方面,一是要冻结这一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至少会要求中方停止将公路朝着吉姆马珍山方向继续修;二是至少会希望坚持,印方所认为的“2012年中印边界特代会所达成的共识”。
对中国而言,最大的问题则是技术层面上实现印度撤军后,如何让印度认可1890年的《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以及中印边界锡金段的东起点是吉姆马珍雪山的诉求。
洞郎对峙最大的问题不是对峙本身,而是印度趁机将两国边界问题扩大化。过去双方一直认可锡金段不存在争议,而此次印度却趁机将洞郎炒作成中国、印度、不丹的争议区,或者至少试图炒作为中国和不丹的争议区。
即便印度此次撤军,仍旧留下来年继续发生对峙的可能性。当然,以目前的形势来看,双方最可能的选择也许会是“搁置争议,冻结现状”,要实现撤军与争议的同步解决,可能是无法同时实现的。
第三种方案:武力赶走入侵印军
第三种结果则是双方发生武力冲突,入侵中国的印军被消灭,双方“适可而止”。虽然无法想象中印发生大规模冲突的可能,但是通过小规模冲突,消灭或赶走入侵印军仍旧是可能的。毕竟,印巴在克什米尔地区长期交火,却没有爆发大规模战争。
7月24日,中国国防部发言人的措辞可以说显得异常严厉,“我想提醒印方,不要心存侥幸,不要抱着不切实际的幻想。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90年的历史证明了一点,那就是我们捍卫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的能力手段不断增强,决心意志坚定不移。撼山易,撼解放军难。”很容易看出,此次官方的正式表态,显得不同寻常。
对中印双方而言,两个大国、邻国再次发生冲突(即便是小规模)都是不幸的。它所带来的影响将远远超过冲突本身,将可能极大地影响印度内政,决定性地影响印度的外交,甚至改变亚太的地缘政治架构。而问题的关键在于,印度是否会认为这次仍旧不过是中国试图欺诈印度,一如1962年时一样。
背景:印外长继续强硬,学者现不同声音
自6月16日以来,中印边防人员在洞郎地区的对峙已超过40天,这是史无前例的。2014年4月的帐篷对峙,虽然持续了21天,但是时任印度外长库尔希德称,这不过是中印关系中的小“粉刺”罢了。2015年9月的对峙也持续了26天,但是期间恰逢高访,通过中印边境管控机制顺利地解决了对峙。
洞郎对峙仍在进行,看不出很快就要结束的迹象。印度政府一方面在国内试图构建“统一战线”,积极同反对党沟通,并借此批判国大党副主席拉胡尔・甘地同中国大使的会面;另一方面相继抛出多项试探性方案,寻求“体面地”解决。外秘苏杰生在7月11日新加坡的演讲中提出,希望按照过去边境对峙的方式来解决(一般是同时撤军);外长斯瓦拉吉,则在7月19日议会季风会期的发言中继续显示强硬,再次提出双方同时撤军的解决方案,并称不可能印方先撤。
印度国内开始出现一些不同声音。7月20日著名学者马诺吉•约什(Manoj Joshi)在火线(The Wire)网站上发表《Doklam, Gipmochi, Gyemochen: It’s Hard Making Cartographic Sense of a Geopolitical Quagmire》一文,明确指出印度的各种错误,要求印度“毫无疑问”应该先撤军,并承认1890年《中英会议藏印条约》作为中国和锡金的边界基础。中美研究中心高级研究员索拉布•古普塔(Sourabh Gupta)更是在《南华早报》上撰文称,印度部队干涉洞朗地区,可能制造危险的先例。
首先,印度从军事上介入了第三国领土。第二,印度代表伙伴国从军事上介入争端。印度主张伙伴国对该地区有主权,但事实上,该地区都不在伙伴国的有效控制之下。甚至拥有强大军事实力的美国,都不会向盟友事实上没有有效控制的争议地区提供防务义务,更不用说代表它们进行军事介入。第三,中国-印度-不丹不是印度北方边界上唯一没有解决的三国交点地区。(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