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丁刚:恐惧才是美国难以控枪的原因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丁刚:恐惧才是美国难以控枪的原因

发布时间:2021-04-20 作者: 丁刚 

今天早上,美国主流媒体的头条新闻又是枪击案。4月15日晚,美国中部城市印第安纳波利斯联邦快递设施发生枪击案,目前已知至少有8人死亡。

作者丁刚系人民日报社高级记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4月17日丁刚看世界公众号。


今天早上,美国主流媒体的头条新闻又是枪击案。


4月15日晚,美国中部城市印第安纳波利斯联邦快递设施发生枪击案,目前已知至少有8人死亡。


拜登总统表态称,枪支暴力已经成为美国的“国家尴尬”。不过,当枪杀成为美国社会的一个痼疾,用尴尬来形容恐怕就远远不够了。


4月15日的枪击案不过是最近一系列枪杀事件中的一起而已。


3月10日,得克萨斯州休斯敦市一处公寓楼停车场发生枪击事件,造成3人死亡、1人受伤。


3月16日佐治亚州亚特兰大的一家按摩院的枪击案造成8人死亡,其中6名是亚裔女性。


3月22日,科罗拉多州博尔德市一家超市发生大规模枪击事件,造成包括一名警察在内10人死亡。


4月12日,美田纳西州一学生向警方开枪后被击毙。


4月14日,芝加哥论坛报报道称,截止当天,芝加哥今年已有 163 人死于凶杀案,比2020年全年要多23人。


据美国“枪支暴力档案”组织统计,2021年,导致4人和以上伤亡人数的规模性枪击案已经发生了147起。


……


看到这些新闻,你一定会想到,如果生活在美国,必须考虑带枪还是不带枪、学枪还是不学枪的问题了。


这正是美国枪支管制难以推行的原因之一。



从2014年1月到2019年8月,8万人死于枪支暴力。



美国知名社会学家梅尔斯分析说,禁枪之所以在美国难以通行,就在于美国人之间所存在的恐惧感。


恐惧早就成了美国文化的一部分。与美国人接触多了,你就会觉得,许多普通老百姓都具有很强的忧患意识。尽管对像咱们这样的老外,他们会情不自禁地流露出优越感,可一旦面对真实的生活,他们又难以掩饰内心深处的忧虑。


全世界没有一个国家会像美国那样,不断地推出“美国面临的主要威胁是什么”、“哪个国家是未来美国的竞争对手”诸如此类的民意调查。


有本名叫《美好生活及其不满足》的畅销书是这样讲的:“尽管对大多数美国人来说,成功远远超过了失败。但在美国人的心灵深处,却是一幅反面的图像。”

所谓的美国精神就是乐观主义与悲观主义的极化,即希望与恐惧的极度矛盾。


从美国人的心理底层来看,恐惧也意味着一种保守的心态。其一是阶层分化,不同阶层之间相互不信任,总害怕别人会有意伤害自己;

其二是总认为自己拥有的,就是世界最好的,总害怕别人会来抢夺。


因此,当别人拥有枪支的时候,能够给美国人带来安全感的就唯有“恐怖的平衡”——拥枪:没有人相信政府能够保证安全,如果你有打击我的武器,那么我也要有能够打击你的武器。


这让人想起当年前总统里根遭遇袭击后说的话:如果禁枪的话,“一旦坏人侵犯好人,好人就会缺乏保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极重要手段——枪。”


这就是为什么有不少人面对校园中频发枪击案,提出“让学生带枪上学”的理由。


其结果是,每一次枪击案发生后,都会刺激更多的人去买枪,去学习射击。


2017年美国皮尤中心的一项研究表明,48%的美国人在有枪的家庭中长大,72%的美国人承认开过枪,还有66%的持枪者表示,他们拥有不止一支枪支。近四分之三的持枪者表示,他们不能想象没有枪会怎么样。


我们很容易由此联想到冷战时期的核平衡。看上去你能毁灭我,我也能毁灭你,双方平衡了,但核恐惧的心理阴影却更加沉重,安全感更加脆弱。


在媒体传播效能不断增强的今天,它很可能会形成一种恶性循环。


美国学者巴里·格拉斯纳曾在《恐惧文化》一书里曾描述过这种现象,他认为,有关某类恐惧信息的过度传播和渲染,会造成人们在心中对这样的恐惧的一种“期待感”,即总认为这样的事情会发生在自己的身旁。





格拉斯纳还说,美国人的恐惧感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源于错误的信息。“恐惧文化”给美国带来了巨大的损失,让美国人把心思花费在不必要的事情上,却忽视了真正有待解决的不平等、贫困、种族主义以及枪支泛滥等社会问题。


显然,过于恐惧还会影响到客观、公正地看待世界,看待别人的正常举动,有时也会如惊弓之鸟一样做出误判。


要让美国人解除这样的恐惧心理,恐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而美国人自己也不得不在这令人恐惧的“枪文化”中继续生存。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