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3-20 作者: 周升业
通胀一直是各国经济发展中遇到的顽疾,跟一些国家导致通胀的病因单一、明确相比,当前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是多种因素交织形成的,这种压力既有内部因素,又有外部因素,其中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相应迫使人民币供应增加,是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治理中,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一向是应有之义,那么,它是根治目前通胀的救市良方吗?
一、通货膨胀是经济生活中的一种多见病
通货膨胀是一种物价持续、全面上涨的现象,这个过程中往往有货币供应相伴随,所以通货膨胀归根结底是一种货币现象。通货膨胀会直接导致居民实际收入和生活水平下降,此外,严重的通货膨胀还会全面扰乱生产和市场秩序,造成生产能力下降,因此各国都十分重视对通胀的防范。
通货膨胀按成因可分成三种类型。第一是需求拉动型通胀,即由货币供应过多形成市场需求远超市场商品供应粮,从而导致物价全面上涨的通胀。第二是成本推动型通胀,即由于能源等大宗原材料商品价格大幅上涨,以及劳动报酬过快增加趋近生产增长速度推动的商品价格最终上涨。第三是输入型通货膨胀,即一国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扩大,国际上大宗原材料等商品价格上涨,以及外来游资的大量流入而推动或加大国内物价上涨压力的现象。此外,严重的天灾人祸往往也会加剧原有通货膨胀的后果。
现代经济生活中常见的通胀是多种因素交织在一起的通胀,这就强化了治理通胀的难度。
二、需求拉动是过去多见的典型形式
在早期,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最多见,最突出的有第一次世界大战时的德国,以及旧中国国民党政府时期的通货膨胀。需求拉动型通货膨胀形成的途径主要有:政府有巨额财政赤字,中央银行发行货币形成超出市场商品供应的需求。
为了防止银行超过生产和流通的正常需要,滥发贷款,扩张市场需求而产生通货膨胀,就要采取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的双紧缩措施,但是往往会伴随一些波动:随着货币紧缩,市场需求下降,商品价格上涨势头被抑制,甚至降低。然后,货币紧缩政策作为总量控制手段,会首先使一些资金力量薄弱的中小企业,因融资困难等不得不减产或歇业,进而波及某些较大企业,也出现资金困难。接着,生产有所下降,失业开始增加,人民收入会减少。最后,在紧缩过大时,市场滞销,商品价格下降,社会经济运行不畅,最终出现通货紧缩。因此,治理通胀的难点正是既要抑制物价全面上涨,又要防止经济震动。从实施角度看,主要难在以下几个方面:
(1)掌握货币紧缩度,治理经济震荡,进而解决市场滞销和生产等问题。
(2)掌握紧缩节奏,对于治理过程中的不确定变化因素,政策要逐步、渐进推行。
(3)要灵活运用利率、公开市场、法定存款准备率等手段。
三、多重因素下的通货膨胀
当前我国面临的通胀压力是多种因素交织形成的,这种压力既有内部因素,即大大增加货币供应量,抑制金融危机的冲击;又有外部因素,如美元贬值,世界大宗原材料价格不时上涨并传导至国内市场;此外,国际收支长期双顺差,外汇储备持续增加,相应迫使人民币供应增加等等。
多重因素形成的通胀,治理自然也要平衡多方面利益,权衡内外关系,以下我们结合当前的情况讨论其中可能遇到的问题。
(一)实行偏紧的货币政策依然是应有之义
第一,在确定物价调控目标时,受到不确定因素的干扰。因此科学测定物价水平目标,有必要讲明测定的复杂性及可选对策,使公众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第二,紧缩货币供应主要是一种总量控制,并且主要是调控增量。因而受冲击大的是银行和中小企业,而过去已放出的过多货币存量,大多仍持有在富有层手中。一种解决思路是切断游资冲击渠道;另一种思路是通过创新金融产品部,引导游资流入实体经济。
第三,调控方式的相互牵扯加重,使方式选用出现两难。例如我国当前通货膨胀下,需要调高利率,但又可能出现由此刺激游资流入加大货币投放。正是由于这些牵制的存在,当前较多使用提高银行法定存款准备率的方式,以对冲外汇占款不断上升的影响。这样做易行、见效快、涉及面小,但是也会形成公开市场资金短期波动,不利金融市场平稳运行。
(二)多配合、综合治理
治理通货膨胀是一项系统工程,以下仅从融资角度讨论目前社会关心的几个问题:
第一,调整信贷结构,引导资金流向。一方面抑制该压的需求,另一方面支持市场紧缺商品的生产和流通。
第二,引导民间资金流向。例如扩大民间资本投入领域,并给予优惠,选择经营规范的一些金融机构,引入民间资金并合作开发项目,如安居工程等。
第三,调节外汇收支。首先要平稳国际收支,严格监防国际游资隐性流入通过简化进口手续及降低关税等方式,鼓励进口,特别是国内稀缺的大宗原材料的进口,形成物资储备,适时平抑物价,在积累经验的基础上,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其次要逐步放松外汇与人民币投入之间的直接关系,选择经营规范、财务管理健全的企业,允许其开设外汇账户,保留外汇资金,同时注意监控大量外汇资金盲目流出。
第四,在治理通货膨胀中,还要关注保持生产的正常增长。这是为了保证市场商品的正常供应,特别是市场短缺商品的生产要有所增长,这也是为了吸引消化投入的过多货币存量,从而逐步形成新的供求平衡。(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教授周升业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