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引起热议的电影《中国合伙人》,是一部有趣的电影。它让我感慨并怀想大家开始共同旅程的二十世纪80年代的北大32楼的岁月。那似乎是这个故事的最初的起点。这是以80年代做引子,却以90年代为中心的电影。这是以“美国梦”开始,却歪打正着变成了一个现实的“中国梦”的故事。
张颐武:“美国梦”与“中国梦”:《中国合伙人》引发的感慨
最近引起热议的电影《中国合伙人》,是一部有趣的电影。它让我感慨并怀想大家开始共同旅程的二十世纪80年代的北大32楼的岁月。那似乎是这个故事的最初的起点。这是以80年代做引子,却以90年代为中心的电影。这是以“美国梦”开始,却歪打正着变成了一个现实的“中国梦”的故事。
一样还是陈可辛的电影,但《甜蜜蜜》里,当年从内地转到香港,又由香港飘零美国的那对男女的故事里,中国仅仅是匮乏记忆的来源,是难以摆脱的故乡而已。他们追逐好生活,却发现飘零中失掉的是自我的认同和精神的皈依。
但今天世界的一切已经改变。当年许多人难以看清的未来中,有太多的朦胧和迷茫,但其实大历史有自己的走向,千千万万普通中国人的努力工作和奋斗,让中国的命运已经清晰,让我们感受到一股改变自己命运的勇气和无畏的力量。
在这三个“中国合伙人”的身上,标识了对于中国个体命运不同角度的讲述,也是中国命运不同角度的讲述。
《中国合伙人》把二十世纪80、90年代那个一切不确定、许多人很迷茫、物质生活困窘的时代表现得格外有力。故事很像《社交网络》,都是谈判和交锋中的故事。但和《社交网络》中扎克伯格所面临的是关于自己过往历史的挑战不同,这里成东青和他的合伙人所面临的,是一个新兴社会中崛起的新力量和代表世界秩序的强大美国教育机构的谈判。
在这谈判中,电影的故事得以展开,三个中国青年的命运轨迹在我们面前得以呈现。这部电影真切地表现了80年代从计划经济脱出之时的社会风貌和青年心态。当时还处于物质匮乏时期的中国正经历着开放的过程,而在这种开放中人们所经历的,是精神的巨大变化和依然现实存在的物质匮乏。物质丰裕强化了西方的文化影响,而这种文化影响也更加证明了西方的物质丰裕。这其实就是“美国梦”在中国。这正是《中国合伙人》的英文名字(American Dreams in China)。
我还记得在上世纪80年代的最后岁月,查建英发表了一个著名的中篇小说,题目就是《到美国去!到美国去!》。成东青、孟晓俊和王阳正是这样做着“美国梦”的中国青年,他们希望在美国找到自己的梦想天堂。
但事与愿违,这三个人的“美国梦”都在现实面前经历了幻灭。但正是这种幻灭,却意外开启了一个“中国梦”的旅程。
《中国合伙人》最能撼动人的是成东青的个人奋斗。那比今天的年轻人艰苦太多了。他出身农民,被女朋友抛弃,老朋友也离他而去,但就是在中国当时的艰难环境下成功了。这个中国农民家庭的孩子,从“美国梦”开始,但最后发现自己所能实现的,是在中国三十多年的高速成长和全球化格局改变之中的“中国梦”。虽然这个梦想还粗糙,实现过程中也包含不足为外人道的艰辛、苦涩和难堪,但毕竟是一个追逐梦想的明亮旅程,一个充满希望和乐观精神的旅程,一个靠自己改变自身命运和改变许多人命运的正面积极的故事。
从今天看,这部电影的启示在于,社会应该更加关爱年轻人,更加积极地为他们创造更好的条件和更加公平的环境。但年轻人苦恼问题的解决,最终还是取决于自己,取决于个体的奋斗和努力。没有自己的努力,社会就不可能进步。
《中国合伙人》所激发的感动,其实正在于在市场经济尚未确立的环境下,年轻人用勇气、激情和坚韧,为自己开创未来的同时,也为社会和国家做出了贡献。在那样的时代,被物质的困乏逼出的梦想,却带着人们走向了他们自己都不敢想像的世界大舞台。今天,年轻人的一切比那时好得太多,需要的是不被打垮的勇气和力量。
这也意味着今天的年轻人可以回首那个起点去汲取奋斗的力量。一方面全球竞争异常激烈,仍然是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中国的发展还需要实干兴邦的努力。另一方面,今天的中国已经在一个更大的平台上,中国的发展还远未到顶,年轻人需要用自己的努力奋斗,为自己,也为社会和国家开创更加美好的未来。
(作者现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