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长波理论、创新与中国经济周期分析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长波理论、创新与中国经济周期分析

发布时间:2013-12-11 作者:  

当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收益率的普遍下降使得创新的机会成本降低,于是企业家乐于投资于技术创新活动,因而在经济下行阶段,容易出现创新活动的相对活跃期。起初小规模的创新活动会减少创新的障碍并带来后续的更大规模的创新热情,创新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集中爆发。

  

      “创新”是指“新的生产函数的建立”,也就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新的组合”。创新不是独立、均匀分布的,而是集群式出现的。


  作为最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英国的经济发展和技术创新之间呈现出很好的互动性。当经济繁荣时,创新发明与技术进步一般处于低谷,当经济陷入衰退时,发明创新活动一般处于波峰的位置,虽然这种峰—谷对应的时点不一定完全契合。以创新活动的“谷—谷”为标准,可以粗略地划分出四个大的周期,除去第三个周期,其余的三个周期跨度都在20~25年左右。


  经济繁荣是否会对创新活动产生抑制,创新活动是否会对经济的长期发展产生影响?


      当经济处于萧条阶段时,收益率的普遍下降使得创新的机会成本降低,于是企业家乐于投资于技术创新活动,因而在经济下行阶段,容易出现创新活动的相对活跃期。起初小规模的创新活动会减少创新的障碍并带来后续的更大规模的创新热情,创新可能在一个较短的时期内集中爆发。


  一项创新活动从发明到授权到应用直至最后产生经济效益,大约需要5年的时间,因而经济会在创新活动达到峰值之后的一段时间出现繁荣期,市场上随之出现过度投资行为。这时,创新的机会成本较高,饥饿动机的削弱会降低创新的动力,长期不间断地高速增长会促成人们对持久富裕生活的深信不疑,从而改变了人们对待工作和风险的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讲,一个长波的扩张是自我消亡的过程。创新活动逐渐陷入低潮,企业无法实现预期利润,从而会减少投资,经济步入衰退阶段,直至下一次的创新热情的到来,经济才会重新进入繁荣期。


  考虑到5年左右的滞后期以及中国产研结合可能出现的延迟,创新持续增长的积极作用会在2012年之后逐渐显现。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趋势的判断,不仅要看到当前潜在增长率的下滑,更应该看到创新发明活动的迅速高涨,后者正在为未来的增长积蓄力量。即便金融危机为中国的经济增长蒙上了阴影,可能会放缓创新活动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但对中国经济增速会大幅下滑的担心大可不必。


  中国的改革最先从改进微观激励开始。目前的问题在于,渐进式改革使得中国继承了赶超战略时期的体制,微观经营单位的自主性虽然有了很大提高,物价也渐趋市场化,但国有企业和非国有企业在获取信贷等资源时仍然存在区别。投资在中国GDP中所占的份额已经达到了48%,大大超过了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史上的最高水平。 而投资活动主要受政府的信贷投放控制,在资源配置中,政府仍然拥有很大的影响力。


  由于一些行业可以以较低的价格获得生产要素,因而这些行业的利润率远高于其他行业,但技术进步贡献率却很低。创新会受到这种扭曲价格引发的高利润率的抑制。资本更倾向于对收益率高的行业进行投资,而不愿进行风险大的研发创新活动。


  因此,要提高经济的潜在增长率,中国经济就必须重视技术创新。要鼓励技术创新,除了增加研发投入外,还必须加快推进经济体制改革。改革的重点有三点:(1)减少计划性、行政性的资源配置方式的运用,强化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作用; (2)在生产要素价格方面,要减少行政性的扭曲,尽量以市场价格为基础进行配置,使得各行业能够尽可能地按照公平的价格获得生产要素;(3)继续扩大微观经营主体的自主性,减少干预。以上措施的根本目的在于消除经济中异常的收益率,从而为技术创新创造相对公平的环境。(作者周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