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10-30 作者: 庞中英
金砖合作对目前和将来的全球治理与世界秩序有一定影响,但不能高估。尽管金砖合作冲击了现存全球治理,对世界秩序转型的意义也是明显的,但是,金砖合作仍然处在初始阶段,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和脆弱性,不宜夸大金砖合作对现存的全球治理(全球机构)的影响(无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
庞中英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教授,刊于2014年9月《学术前沿》。
对于“金砖国家之间的合作”(即英文缩写BRICS,以下简称“金砖合作”)而言,2014年是一个重大的取得突破性进展的标志性年份,因为“新开发银行”(NDB,即“金砖发展银行”)和“金砖国家应急储备安排”(CRA)正式启动。这标志着,进入第二个五年的金砖合作不再停留在话语上,而是进入了行动的新阶段。①由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崛起”,使得21世纪第二个十年的世界呈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旧秩序交替的可能性。从世界秩序转型的角度看,金砖合作的意义确实非凡。这是走向新的全球经济治理的第一步,也是开启“后美国时代”的第一步,②全球治理的理论与实践由此进入一个更加多元的时代。但是,当充分肯定金砖合作除旧布新的意义外,我们切莫低估了金砖合作的复杂性、困难性。西方对金砖合作的最终反应是什么?西方是否不顾中国等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不对抗”的呼吁而开始与后者的新的对抗?一些消极的现象似乎正在印证这一势头。目前,西方以乌克兰问题向俄罗斯发难,俄罗斯至少暂时不在八国集团(G8)之内,美国排除几乎所有的金砖国家,绕过世界贸易组织(WTO),与大西洋和太平洋的一些国家搞起小集团(小多边),试图制定下一轮全球贸易规则。本文提出和讨论了金砖合作与全球治理、世界秩序之间的关系这一中心问题。具体来说,这一中心问题可以分解为如下一些相互关联的问题:第一,金砖合作在目前的全对党)。印度和中国有人口优势,要求现存国际组织民主化(中国的提法是“国际关系民主化”,印度的提法是“民主化全球组织”);中国、印度、巴西都要求改革国际金融机构,增加中国在这些机构的发言权;印度和巴西结盟,要求担任改革后的联合国安理会的常任理事国。
金砖合作与现存国际制度互补
值得指出的是,在过去五年,每当金砖国家峰会举行前后,国内就出现一种可以称为“空想世界秩序”的主张或看法,而西方则出现诸如金砖国家要改天换地、“挑战”现存世界秩序的看法。⑥例如,有人提出,改革国际货币体系的金砖峰会对旧的“布雷顿森林体系”是致命一击;⑦甚至有人认为,现在到了实现新旧世界秩序转换的时刻。这些看法都是靠不住的。
就汇率体系(美元与黄金挂钩)而言,布雷顿森林体系在20世纪70年代就解体了。但若说布雷顿森林体系指的是国际货币基金和世界银行这两个全球组织,那么,这个体系仍然存在,而且将继续存在。金砖国家合作是否真的是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形成的布雷顿森林体系的致命一击?很明显,金砖合作不是致命一击,即使构成挑战,也是有限的;在效果方面,是良性的、积极的。就其积极意义而言,金砖合作促进了布雷顿森林机构的改革,而且是对它们的必要补充。比如,金砖“应急储备库”(CRA)中有一条款:“当借款国需要提出超过其货币互换额度的30%时,该国还必须与IMF达成平行的援助协议。”由此可见,金砖合作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之间与其说是替代的挑战关系,毋宁说是互补的合作关系。期待金砖国家合作推动世界秩序的良性(正向、积极)转型是正确的,我们不能把世界秩序变得更加公正合理的希望寄托在西方的善意上,我们要亲自行动建设一个更加公正的世界。最近几年,许多人言必称金砖合作对世界秩序转型的正面意义,这样的强调本身是世界秩序有可能得到改进的希望。但是,若说金砖合作的成型和运作意味着“新的世界秩序”诞生,显然是言之过早、言过其实。“新开发银行”和“应急储备库”从规模和实力上比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还是小多了,且只有5个成员国,无法与WB和IMF全球范围的包容性匹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