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文:生态金融业大有可为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王文:生态金融业大有可为

发布时间:2014-04-14 作者: 王文 

中国梦的基石,不只是财富与收入,还应是生活环境的完善与优化。今年初两会上,本届政府称“要打一场环境保卫战”,以一种军人的姿态与果敢应对环境恶化,令人肃然起敬;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要以金融家的睿智与巧劲,将政府、企业、民众的积极性彻底激发出来,合力打赢一场艰巨的“环境保卫战”。

      根据美国几所著名研究机构联合推出的环境表现指数(EPI)来看,中国已是世界上环境问题最严重的国家之一。在所列的世界132个主要国家与地区中,中国环境表现综合排名为116,在空气质量上的排名更达128位。2013年第三季度重点城市空气报告显示,京津冀地区13个城市空气质量超标天数高达62.5%。此外,目前全国600多座城市中,有300多座城市缺水,其中严重缺水的有108座。对于如此恶劣的环境压力,尽管党的十八大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重任,但真正落实起来,却是行政监管手段乏力,环保资金投入捉襟见肘。


      国家环保部的公开数据显示,2011年用于环境污染治理的投资总额相比2010年下降了9.4%,仅占当年全国GDP的1.2%。而2010年的GDP增长率高达10.3%,政府财政收入的增长率更是高达21.3%。

 

      制约环保资金投入的重要因素在于,由于中国区域发展水平不平衡,各地政府治理环境的投入能力受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加之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分配不均,各级政府作为环境治理的主体在财政分配上处于弱势。环境治理是长期工程,短期内很难看到经济效应,各级政府往往会以资金筹集与偿付能力为由,对环保资金投入不增反减。


      由此看,拓展环境治理项目的融资渠道是急需解决的难题。行政改革与来自中央与地方政府的环保双层重视是关键,但另一方面,调动社会与企业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将社会资金吸纳到环境保护中去,也是一种可行的方案。

 

      根据发达国家的环保经验,环保决不是只投入不产出的行业,更不是只亏不赚的产业。建立市场化的环保投资体制,吸纳私人资本进行环保投资,做大做强相关产业,本身就是一项既利国又利民、既发展又环保的事业。


      尤其在当前新型城镇化的建设大潮中,要真正治理好环境,更不能只靠行政手段,而是要多利用金融杠杆的资源配置作用,充分调动市场能力,发挥社会力量。可见,生态金融业大有可为。针对目前生态建设资金的瓶颈难题,中国能够以创新模式寻求一种生态金融模式。


      从政策角度看,可让央行牵头,参照铁路发展基金的模式,发行生态建设债券与生态基金,建立民间的环保生态银行,以互联网金融的模式探索生态领域的众筹、私募等模式,解决目前所面临的资金瓶颈难题,从顶层设计的高度构筑生态建设的金融改革方案与制度框架。


      从国际角度看,可引入发达国家更多的成功经验,比如,清洁发展机制CDM项目、世界银行国际金融公司(IFC)的节能减排项目、德国法兰克福等的环保银行。中国也可以尝试推行诸如全球中国生态基金等,吸引更多的国外有识之士与产业为中国环保做贡献。


      从民间角度看,可大力发展民间公益生态金融业,鼓励企业家捐资,创新生态金融服务,立足于保证生态金融市场的稳定健康发展,建立多元可持续的资金保障机制,为新型城镇化的生态建设资金流动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笔者在去年底《十问中国梦:给梦想多一点时间》一书中就曾说过,拖累中国梦的,不只是政治、经济等诸多问题,还有雾霾、水质等生态难题。中国梦的基石,不只是财富与收入,还应是生活环境的完善与优化。今年初两会上,本届政府称“要打一场环境保卫战”,以一种军人的姿态与果敢应对环境恶化,令人肃然起敬;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还要以金融家的睿智与巧劲,将政府、企业、民众的积极性彻底激发出来,合力打赢一场艰巨的“环境保卫战”。(作者为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副院长,来源:观察者网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