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说土豪不是个好的称谓,但很多人又希望“和土豪交朋友”,这是社会目前文化内涵丢失的一种表现。社会底层不说了,一些社会精英分子,比如大学教授、演员、企业老板,其实统统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土豪”。
虽说土豪不是个好的称谓,但很多人又希望“和土豪交朋友”,这是社会目前文化内涵丢失的一种表现。社会底层不说了,一些社会精英分子,比如大学教授、演员、企业老板,其实统统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土豪”。
当今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审丑”标杆,有官员贪腐之丑,也有道德没落之丑,土豪则成为了另一种丑——主流道德和文化上的鄙夷。
定义土豪:有钱,没品位,没文化
华商报:都在说“土豪”,但我们似乎很难对“土豪”这个词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您是如何定义它的?
张鸣:不存在一个标准的定义,其实每个人心目中都有自己的“土豪”和“屌丝”,比如俞敏洪(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兼首席执行官)说土豪是说那些草根企业家,但大多数人认为是暴发户,或者是生活中比较“牛B”的人。一般人都认为自己是屌丝,但是他也未必就真的是屌丝。
华商报:说起俞敏洪,他对土豪有一个解释,认为像马云、史玉柱、柳传志这些大亨都是土豪,以“4B”(苦B、2B、装B、SB)的精神做“牛B”的事,他们有一个共性,都是通过自己创业来获取财富的,这些人在您看来属于土豪吗?
张鸣:中国人看不得别人有钱,所以正常状态下有钱人都是土豪。改革开放后造就了一批企业家,但现在又在反思他们各式各样的“原罪”,所以这些人都是以暴发户的形象存在的。我觉得最简单的解释就是:他有钱,但是他很土,生活上没品位,没文化。
华商报:有些人的钱好挣,富二代嘛。可有些人的钱是自己通过奋斗挣来的,比如俞敏洪说的那些企业家,我感觉他们一个比一个有文化,不是没文化,那这样的人自己为什么要把自己归于土豪之列呢?
张鸣:自嘲的不只是屌丝,土豪也有自嘲的时候。俞敏洪说他自己是土豪,可他开办了新东方,谁敢说比他更有文化?但是,这帮人也同时都是土豪,暴发户啊。只不过对比一些普通的白领有文化一些。土豪是一个阶层的标签,尽管它不是准确的,但是它反映了这个社会的一个现状,就是我们和传统的文化积淀之间存在断层。
道德审判:土豪这个词有贬义 但不是敌意
华商报:在互联网上,第一个被定义为土豪的名人是“潘石屹”,实际上土豪给人的感觉好像并非是完全的批判,而是“又爱又恨”,您怎样看待这种现象?
张鸣:土豪这个词有贬义,肯定不是褒义,但并不是“敌意”。一个人发财了,从心态上或者是仪态上看很土气,叫土豪。但也有一些暴发户发财了,通过一系列改进外在形象,也有粉丝喜欢,这个不完全叫土豪了。
华商报:我不是太赞同您的这个观点,就是说我们对“土豪”这个人群是没有敌意的,实际上我可能觉得它有一些仇富的意味在里面。
张鸣:我说有贬义没有敌意,这个要看它和谁去比。比起打土豪分田地的时候,我们这个称谓算敌意吗?如果有敌意的话,那么干吗这帮人自称是土豪呢?网络流行的文化现象,社会人群其实最具有代表权。仇富的心理确实是有一点,但比历史上好多了,只是一种偏见但并非矛盾。
华商报:说别人是土豪,我们其实是站在一个道德审判的立场上的,觉得他们不符合主流的对文化和品位的尊重,您赞同吗?
张鸣:这个没有。比如说iphone5S手机土豪金,这个就是土豪的象征。可很多人还争着抢着去买,事实上大家都愿意做土豪,只是嘴上在讽刺,你说这个词是攻击性的吗?我觉得不是。只是在社会主流观念中,存在对于有物质无文化、有金钱无素质、有奢侈品无品质群体的一种抵制与鄙视。但是屌丝就有素质有文化了吗?道德审判更像是一种心理上的嫉妒。
华商报:虽然说土豪不是个好的称谓,但很多人又希望“和土豪交朋友”。这种现象是否代表了一个社会的群体性堕落呢?
张鸣:可以说,这是社会目前文化内涵丢失的一种表现,它是一种结构性的文化缺失。社会底层不说了,一些社会精英分子,比如大学教授、演员、企业老板,其实统统都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那就是“土豪”。土豪这个词有很深的外延,也分为很多层次,一些人看上去有文化却去做那些俗不可耐的事情,难道就不是土豪了吗?整个社会结构性的文化缺失很可怕,不是一两个人没文化。
矛盾调解:不应该把屌丝和土豪这类概念看得太重
华商报:从信仰层面而言,我们当代处于一个缺失的尴尬境地,就是传统的道德信仰在瓦解,而新的信仰没有被确立。我们常常自嘲是没有信仰的一代人,那么“土豪”是不是正是群体精神苍白下,对金钱片面追求的产物呢?
张鸣:传统的信仰,上至孔孟之道下至求神拜佛,其实早就已经瓦解了。由于文化的断层,传统的信仰和宗教并没有提供给我们过多支撑灵魂的东西,我们内心有恐惧,所以片面追求权力和财富,这样的追求无可厚非。到了网络时代,很容易就把一种现象标签化,比如土豪,但是我觉得不应该把屌丝和土豪这类概念看得太重,它本来就是一个娱乐大众的东西,不要赋予那么多的负面意义,开心就好。
华商报:美国在一战前后,有一个特殊的历史时期叫做“爵士时代”,丧失了信仰的人们热衷于追求财富,生活奢侈但又缺乏精神向往,如果要定义这个时代,您如何看待当下的中国?
张鸣:我们其实很难去定义当下的时代,可能也有一些历史上的相似,但现在不好说,这是个需要研究的话题。
华商报:有评论说,“屌丝”的自嘲和对“土豪”的讽刺,实际上代表着一种社会阶层在贫富分化下的意识形态对立,您同意吗?
张鸣:我不认为是意识形态的对立,而是非意识形态化。社会有贫富差距,有穷人和富人的差别,也有不同层次人群之间的裂痕,但是这并不是阶级之间的对立,或者说在意识形态上暂时还没有形成这种对立。
社会“审丑”的土豪文化
1873年,马克·吐温出版了小说《镀金时代》,那是美国一个时代的代名词。历史学家认为,在这一历史时期,商业上的投机风气猖獗,政治上腐败严重,不少人以不正当手段发财致富,并以炫耀财富为荣,有些人口中的这个“黄金时代”不过是“镀金时代”罢了。
前些日子,电影《了不起的盖茨比》热映,片中的主人公盖茨比即是一个崇尚金钱,认为财富无所不能的人。其实我们现在关于“土豪”的定义,早在一战前后的美国就已出现,只是没有用“土豪”这个名字。
也因此,“土豪”这个流行词语的出现,它不再仅仅是一个现象,而是被解读成了社会风气的扭曲,以及对当代文化传承的自我反思。
究竟我们当如何定义土豪?历史学家曾给出一个定义——指那些在当地有财有势,但政治上没有地位,往往被世族高门轻视的人。
现如今,土豪之“豪”,狭义上指某屌丝在经济领域逆袭成功,拥有了相当数量的财富,跻身上层,类似于暴发户;而广义上来说也可以理解为某人在收入、职业、受教育程度、文化等一方面或多方面突然拥有了精英式的话语权,但暂未能运用得“从心所欲不逾矩”,从而贻笑大方。
而土豪之“土”,关键在于一种作为等级身份标志的格调之缺失,它包含我们所说的文化、品位等等。
但当今的互联网,已经成为一个“审丑”标杆,有官员贪腐之丑,也有道德没落之丑,土豪则成为了另一种丑——主流道德和文化上的鄙夷。
“丑在什么地方?我觉得最大的问题是没有安全感,无论是经济的安全感还是文化的安全感。我的快乐不应该叫快乐,叫快感,都是瞬间的,转瞬即逝。所以我们不断地寻找各种各样的快感来充填、改善这个不快乐。所以需要有大量的丑角从中国互联网诞生出来,这是我们焦虑的表现。”知名文化批评学者朱大可说。
也因此,“丑”终于有一天也就变成了美。朱大可举例说,上世纪80年代刚刚流行起卡拉OK,因为人们都唱得不好听,所以大家避而远之。结果呢,后来它就成了一个流行的事物。在朱大可的眼中,这便是中国社会开始审丑的一个缩影。
鄙夷归鄙夷,“土豪”却成为人人都很向往成为的人物。“路见不平一声吼,抱住土豪不放手”、“和土豪交朋友”等流行语,和“土豪”这个贬义的称谓,也便成为了人们矛盾的心理象征。
时代在变,社会的价值观被扭曲了。“土豪”文化的出现,让我们更加深刻意识到美国“镀金时代”的危机,同时,逃离社会财富与文化的不相称,从而规避危机。(来源:华商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