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3-14 作者: 刘戈
现在中国和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有点像,工业化中后期出现产能过剩,贫富分化。生产能力非常强,可以几天盖一栋房子,很快修出来各种公路、铁路,但国民的消费能力不足。当经济不可持续,会出现内部观点高度分化。社会共识发生大的裂痕。如果精英主导社会发展,一定是继续沿资本主义高效率的方向推进。资本积累导致的产能过剩解决不了,就会带来危机。一旦出现大范围失业,撕裂社会的政治风潮就会蜂拥而起。
近日,环球时报与腾讯网共同举办“环球微时代”第二期学术沙龙,邀请多名学者就“中国经济能否避过周期性振荡”展开讨论。央视财经评论员、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刘戈表示:从历史发展角度来说,所有人口大国从农耕社会进入到现代化社会当中,往往要经历一次深度的经济崩溃。只有极高超的领导者才能够带领国家小心地避过,用几次小振荡来代替一次崩溃。
在工业化中后期,城市化率从50%到75%的过程中,世界工业大国无一没有经历过产能过剩,最后导致经济不可持续。美国算最幸运的,通过十来年大萧条,罗斯福改造了资本主义,最后实现社会财富分配相对合理,才有了战后长达30年的增长周期。
现在中国和上世纪20年代的美国有点像,工业化中后期出现产能过剩,贫富分化。生产能力非常强,可以几天盖一栋房子,很快修出来各种公路、铁路,但国民的消费能力不足。
当经济不可持续,会出现内部观点高度分化。社会共识发生大的裂痕。如果精英主导社会发展,一定是继续沿资本主义高效率的方向推进。资本积累导致的产能过剩解决不了,就会带来危机。一旦出现大范围失业,撕裂社会的政治风潮就会蜂拥而起。
中国如果通过继续扩大基础设施建设,可做的事情非常多。但贫富差距大,国民中大部分人购买力不足,如果加上国际购买力不足,最后生产的东西没办法得到消化,这个趋势如果不能得到逆转,经济振荡的概率相当大。
中国现在的问题之一,是改革文件找到了大家认为可以表达出来的公约数,但是稍微往下一落实,就会发现大家对改革的方向和路径理解有很大差别,存在认识上的分裂。(作者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来源:人民网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