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4-03-19 作者: 王小龙
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稳定增长,令世人瞩目,但同时经济结构性矛盾却日益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却持续下降。近年来,对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本文依据最新研究结果,从由历史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差异所导致的消费者异质性,对城镇居民消费不足做出更全面的解释。具体从养老双轨制视角出发,从实证角度分析养老双轨制所导致的家庭异质性如何影响居民消费行为,进而造成城镇居民总体消费的不足。
中国经济长期保持快速稳定增长,令世人瞩目,但同时经济结构性矛盾却日益突出,表现为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投资和出口拉动,而居民消费占GDP比重却持续下降。近年来,对居民消费不足的原因学术界进行了广泛而深入的研究。
现有研究结果表明,诸如养老、教育、医疗等制度体系的变化会导致家庭收入及支出不确定性的增强,从而造成居民储蓄上升,消费下降;此外,社会收入分配的不平等、制度性歧视的存在是现阶段居民消费不足的重要诱因,如城市户籍管理在住房、医疗、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方面对外来流动人口的歧视是造成流动人口边际消费倾向下降,居民总消费不足的重要原因。
本文依据最新研究结果,从由历史形成的社会保障制度差异所导致的消费者异质性,对城镇居民消费不足做出更全面的解释。具体从养老双轨制视角出发,从实证角度分析养老双轨制所导致的家庭异质性如何影响居民消费行为,进而造成城镇居民总体消费的不足。
养老双轨制抑制居民消费
现阶段,城镇社会保障制度差异主要表现为城镇职工社会养老保障双轨制,即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实行不同的养老金制度。养老双轨制的福利分配效应直接表现为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和企业职工的养老待遇差异,最终使得城镇家庭之间存在异质性。研究证实,此种异质性会导致城镇家庭消费行为的差异,这是因为两类家庭未来在养老待遇方面的差异会导致其养老金财富的差异,进而造成不同家庭现期消费行为的差异。
具体而言,在养老保障待遇方面,和企业模式家庭相比,机关事业单位模式家庭预期退休后会拥有更加稳定、丰厚的养老保障收益,这会降低未来收入的不确定性,弱化其预防性储蓄动机。因而出于“利他主义”考虑,这些家庭会在当期消费及子女教育之间进行资源配置,通过增加对子女的家庭教育投入(主要为辅助性教育支出,包括课外辅导、特长培养等)以最大化其家庭效用。当然,上述结果也可以从社会资本理论的角度予以解释,和企业模式家庭相比,机关事业单位模式家庭拥有更为丰富的整合型和跨越型社会资本。因而,基于此社会资本所构建的社会网络使得机关事业单位模式家庭的子女能更容易进入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而教育质量较高的学校不仅自身生均教育投入较高,而且要求家庭对子女的辅助性教育投入也较高。
事实上,虽然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及企业职工均享有社会养老保障,但在养老待遇及筹资模式方面仍存在差异。具体而言:在养老待遇方面,和企业相比,机关事业单位职工拥有更高的养老金替代率。1995年到2002年间,事业单位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在103.03%和92.11%之间波动,党政机关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由94.46%上升到104.56%,企业职工的养老金替代率则由1995年的77.3%下降到2002年59.28%;在筹资模式方面,机关事业单位职工养老金由国家财政全额支付,且支付数额随在岗职工工资变动进行调整,而对企业人员则采取社会统筹和个人缴纳相结合的模式。相比而言,企业职工将面临更高的个人风险(包括雇主满意程度、企业运行情况等)与系统风险(包括经济波动、制度变革等)。基于上述差异可知,和机关事业单位模式家庭相比,企业模式家庭将拥有更不稳定的收入预期,从而强化了其预防性储蓄动机,抑制了企业模式家庭的人均消费支出,进而导致城镇居民总消费不足。
社保制度并轨将是改革方向
综上所述,我们得出以下结论:(1)养老双轨制对依赖于企业职工基本养老保险模式家庭的人均教育支出和人均消费支出存在显著的抑制效应,进而也抑制了城镇居民总需求。(2)养老双轨制主要通过抑制中、高教育支出家庭群组中的企业模式家庭人均教育支出而减少了城镇居民总消费。(3)养老双轨制主要通过抑制低、高消费支出家庭群组中的企业模式家庭人均非教育消费支出而减少了城镇居民总消费。
因此我们认为无论从促进社会公平还是刺激居民消费来看,社保制度并轨、养老待遇提高将是未来社保制度改革的方向。
据报道,深圳已启动了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颁布了《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障实行办法》,规定自2012年8月25日起,新进入深圳市事业单位并受聘在常设岗位的工作人员,将跟企业员工一样,参加社会养老保险。作为基本养老保险制度的补充,职业年金的缴费则列入事业单位年度预算,由单位全额缴交,并按月划拨至参加人员的职业年金账户。(本文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供稿 欢迎关注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