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张敬伟:标普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不合时宜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张敬伟:标普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不合时宜

发布时间:2017-09-25 作者: 张敬伟 

标普在称赞中国政府改革、增长前景和外部流动性的同时,调降中国主权信用,显然是自相矛盾。而且,标普也认为中国货币政策整体可信与有效,强调未来三至四年,中国将维持其强劲的经济表现并获得改善的财政表现。一面说中国好,另一方面又降低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这凸显标普对华的「矛盾立场」。

  作者张敬伟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客座研究员,本文刊于9月25日《香港文汇报》。

  评级机构标普日前降低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理由是中国信贷增长可能带来金融风险。在此之前,评级机构穆迪也曾降低中国主权信用评级。

  标普再次降低中国主权信用评级,严重不合时宜。



  首先,以单纯的信贷增长和金融风险挂钩,不合时宜也缺乏逻辑支撑。高信贷不一定出现高风险,除了看信贷总量还要看信贷品质。简言之,信贷总量高如果不会出现呆账,反而凸显经济活力。信贷总量较少,但是出现违约,也会导致金融风险。

  中国供给侧改革的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强化金融监管,尤其是加大了对“僵尸企业 的治理,抑制住了流向"僵尸企业"的信贷资金。此外,央行数据显示,8月末对实体经济发放的人民币贷款余额占同期社会融资规模存量的68.2%,同比高0.5个百分点。信贷增量更多流向实体经济,凸显宏观经济更为健康。因而,标普以信贷增长带来金融风险的"可能",作为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理由,站不住脚。

  其次,标普在称赞中国政府改革、增长前景和外部流动性的同时,调降中国主权信用,显然是自相矛盾。而且,标普也认为中国货币政策整体可信与有效,强调未来三至四年,中国将维持其强劲的经济表现并获得改善的财政表现。一面说中国好,另一方面又降低中国主权信用评级,这凸显标普对华的“矛盾立场 。这一立场难免让人联想到对中国市场的偏见和对中国经济的西方式立场。

  还有就是,标普还将中国人均收入较低作为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的理由,同样不能令人信服。中国人均收入低是因为庞大的人口基数作为分母,但是中国的人均收入在逐年提升。数据显示,中国居民人均收入增速持续跑赢了GDP增速,今年上半年,人均可支配收入12,932元,比上年同期名义增长8.8%。而且按照购买力计算,中国人均收入处于全球前列。标普以上升期的人均收入作为调降中国主权信用评级理由,难以服众。

  更要者,上半年中国经济增长为6.9%,高于去年平均。这一成绩的取得,是在中国深化供给侧改革的前提下取得的,可以说中国经济实现了新常态下的稳增长。放眼全球,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新兴经济体,中国经济增长堪称一枝独秀。对此,中国政府谨慎或者说谦逊地称之为"中高速增长",这个增长速度在全球已经很难得。(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