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黄剑辉:存贷利差将先降后升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黄剑辉:存贷利差将先降后升

发布时间:2015-05-26 作者: 黄剑辉 

近年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取得突破,贷款利率已经彻底放开,存款利率上浮空间不断扩大,相关制度环境也不断完善,目前改革只差最后一步,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但是,鉴于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比较复杂,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的时机仍需斟酌,不能急于求成。

    作者黄剑辉系民生银行研究院院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5月23日经济观察报。

 

      近年来,中国利率市场化改革不断取得突破,贷款利率已经彻底放开,存款利率上浮空间不断扩大,相关制度环境也不断完善,目前改革只差最后一步,即放开存款利率上限。但是,鉴于中国当前所面临的宏观经济金融形势比较复杂,放开存款利率管制的时机仍需斟酌,不能急于求成。

 

  按照央行的日程表,今年年内将放开存款利率上限管制,完成利率市场化改革。管制放开之后的存贷款利率动向是目前各方最为关注的问题。

 

  存贷利差先降后升

 

  从国际经验来看,那些利率市场化相对成功的国家,如美国、韩国、日本,大多选择渐进式的改革模式,将存款利率管制放开作为改革的最后一步。我们可以以最终放开管制之年作为节点,来观察存款和贷款利率的走向。

 

  利率市场化改革完成之前,存款利率大多处于管制状态,低于市场均衡水平。一旦管制取消,银行拥有了自主定价权,往往会向客户提供更具竞争性的存款利率以吸存揽储,从而推升整个银行业的资金成本。但从长远来看,存款利率的过快上升会损伤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因此在市场力量的作用下,利率会再经历一个逐步趋稳的过程。以美国为例,1986年放开存款利率管制,当年存款利率为6.9%,次年即上升为7.6%,此后又经过连续两年的上升,直到1990年才出现回落。

 

  相比于存款,贷款利率管制往往提前一步放开,银行在拥有定价权之后会对优质客户展开竞争,进而导致贷款利率出现下滑。但这个阶段通常很短,因为随着存款利率管制的放开,负债成本会出现较为明显的上升,银行为实现盈利必然会抬高贷款利率水平。随着市场竞争逐渐趋于均衡,存款利率逐渐企稳,加之商业银行综合化经营的展开与净利息收入占比的下降,贷款利率才会逐步回稳。美国1986年贷款利率为8.3%,次年微降为8.2%,1988、1989年相继上升,直到1990年才有所回落。

 

  在存贷款利率调整同时,存贷利差也相应出现波动,大致会经历一个先降后升的过程。

 

  目前,存款利率仍有比较大的上浮压力,这同国际经验是一致的。特别是中小银行,因为网点较少、规模较小,吸收存款的能力要弱于大行,因而更容易受制于存贷比约束,对资金的需求更为旺盛,上浮幅度普遍要高于大型银行。此外,由于银行理财产品期限主要集中在一年以下,迫使银行更大幅度地提高了这一期限档次的存款利率水平。

 

  存贷款利差收入是中国商业银行的主要盈利来源,但随着利率市场化的逐步展开,银行面临存款利率上升和贷款利率下降的双重压力,存贷利差收窄趋势明显。根据银监会的问卷调查,约三分之二的银行认为利率市场化带来的最大压力是“存贷利差收窄,银行收益大幅下滑”。近几年来,由于存款付息率持续上升,而贷款收息率逐渐下降,商业银行的存贷利差明显收窄,进而导致净利润增速出现明显下滑。

 

  贷款利率难以下降

 

  从理论上说,利率市场化初期由于放贷竞争加剧,在银行无法迅速调整贷款结构将贷款投向更具议价能力的领域之前,贷款利率会趋于下行,前述国际经验也证明了这一点。但从我国的情况来看,贷款利率不但很难下行,甚至有可能出现上行。

 

  导致当前贷款利率难以下降的原因主要有三个:

 

  一是目前贷款利率已基本接近均衡水平。相比于存款利率,贷款利率已经放开近两年的时间,市场化程度相对较高,可以说已基本接近均衡水平。在这种情况下,贷款利率向下调整的压力并不大。自2013年以来,金融机构人民币贷款加权平均利率一直在6.7%至7.2%的区间内窄幅震荡,利率下浮贷款占比也没有明显变化。

 

  二是实体经济的贷款需求仍然比较旺盛。自2013年初开始,人民币贷款在社会融资规模中的比重出现反弹,已经从2013年1月的42.1%上升至2015年3月的78.4%。其中固然有对影子银行监管收紧导致融资从表外转向表内的因素,但同时也反映出目前直接融资尚难以担当大任,银行贷款仍然是实体经济获得资金的主要方式。经济主体对于贷款的旺盛需求,导致央行一直不愿放松对贷款规模的管控,即使这一管制同存贷比、资本监管指标等存在共性。在经济下行压力巨大、货币政策需要继续宽松的背景下,预计未来的贷款需求仍然比较旺盛,贷款利率很难出现下行。

 

  三是存款成本上升将推高贷款利率。近年来,存款替代产品的利率市场化步伐进一步加快。特别是以余额宝和T+0货币市场基金为代表的新型互联网金融快速兴起,利用监管套利将银行低成本的活期存款转化成高成本的同业存款,导致金融机构资金成本上升。而在存款上限管制放开之后,整个市场的负债成本将会出现系统性上升,银行作为商业运营机构,必然会通过提高贷款利率予以转嫁。

 

  加强利率市场化风险管控

 

  利率市场化是大势所趋,但利率市场化的成功同样需要一系列条件的配合。如果忽略所处的经济金融环境和相应的配套设施建设,不但不能收到理想效果,反而可能会加大金融市场的波动,甚至引发局部的金融危机。


  基于以上分析,我们提出四个方面的政策建议:

 

      (一)控制节奏,把握时机。利率市场化改革的成功,需要宏观经济环境相对稳定,因此必须选择一个合适的时机推出,以降低对市场的冲击。在经济下行阶段和通缩压力上升的情况下,仓促放开存款利率可能会抬高企业融资成本,进一步加大下行压力,与当前政策“稳增长”的导向相悖。建议相关改革应控制好节奏、把握好时机,不宜“为市场化而市场化”,未来可待中国经济企稳、通缩压力减轻时再完成最后一跃。或可根据实际情况分步推进,先取消定期存款利率管制,再择机取消活期存款利率上限。 

 

      (二)运用货币政策和监管政策工具,对冲改革风险。从机理上来说,存贷比监管和居高不下的存款准备金率都是银行负债成本上升和贷款定价高企的推手。在利率市场化的推进过程中,银行将面临着息差收窄、利润减少的压力,甚至有可能爆发局部的银行危机,建议对监管政策进行适度调整以对冲改革风险。如逐步取消存贷比指标监管,或通过调降存款准备金率给商业银行释放更多的低成本可贷资金。

 

       (三)加快推进配套措施建设。作为金融改革的一部分,利率市场化推进的节奏应与金融法规、利率体系建设和金融机构改革的步调保持协调一致,而不能单兵突进。具体而言,一方面调整央行的货币政策框架,从数量调控转为价格调控,疏通利率传导机制,并进一步健全无风险国债收益率曲线,以此作为定价基础;另一方面要硬化中小金融机构以及政府平台和国企的预算约束,强化其对资金价格的敏感性,降低对资金资源配置效率的扰动。

 

  (四)引导银行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在利率市场化纵深推进的过程中,银行面临的经营环境、盈利模式都将出现急剧变化,建议推进更加系统全面的政策措施,引导银行加快体制机制改革。一是鼓励银行推动业务创新,为银行拓展非利息收入提供较为良好的外部环境。二是更为系统地探讨银行业发展综合经营的路径以及相应的监管体系建设。三是针对不同类型的银行(特别是对地方中小银行),进行分类指导、差异化监管,引导不同类型的银行确立符合所在地区和主营行业特点的差异化发展。(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