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刘瑞:青海减5%自然保护区让位于采矿缺乏绿色经济头脑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刘瑞:青海减5%自然保护区让位于采矿缺乏绿色经济头脑

发布时间:2014-08-08 作者: 刘瑞 

位于青海东北的木里县,数十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外来客商和煤矿工人,人们到来的原因,就是为了开采地下多达35亿吨的优质煤。虽然这个新生的煤炭基地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新动力,但是所带来的污染也是有目共睹,雪山上流下的河水已经开始变得浑浊,牧场上刮起黑色的尘土。

      据经济之声《央广财经评论》报道,想到青海,不少人都会想起湛蓝的天空、广阔的高原牧场、美丽的青海湖。但是在这些美丽景色中间,现在却出现了一大片煤矿。

 

  位于青海东北的木里县,数十年来吸引了成千上万的外来客商和煤矿工人,人们到来的原因,就是为了开采地下多达35亿吨的优质煤。虽然这个新生的煤炭基地给当地经济带来了新动力,但是所带来的污染也是有目共睹,雪山上流下的河水已经开始变得浑浊,牧场上刮起黑色的尘土。

 

  管理部门因为未批先建、超规模开采、变更开采等原因已经开出了多张罚单,但是这并没有挡住开发的脚步。更令人费解的是,根据媒体报道,青海省政府去年出台文件,将省级自然保护区缩小了5%,把原本禁止开发的两大矿区划出了保护区。

 

      经济之声特约评论员、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副院长刘瑞就此事发表观点和看法。

 

  经济之声:对于媒体所报道的青海省所面临的情况,我们其实都很想知道,这种情况究竟该怎么办。当地环保官员也对媒体感慨:“环保厅能管的有限,实际进展缓慢。”目前这种情况,是否涉及违法违规,又应该由什么部门出面协调处理?

 

  刘瑞:如果这个报道属实的话,这里边肯定涉及到两方面:一个是违规的问题,一个是违法的问题。违规的问题主要在于它违反了国家的保护区的规定,它那个地方是保护区域,应该说不能再发展了,这是违规的地方。第二是违法的问题,这里面就涉及到它有打擦边球,它虽然做了环评,也做了一些东西,估计是绕过了一些程序,然后化整为零搞下来的。煤炭是一个低效率的能源,很多发达国家有煤的已经把它封存了,可是中国因为是煤炭大国,开采成本相对低,所以很多边远地区像西部地区还是产煤大省,它想快速发展经济就走了这么一条路,这个观念要考虑把它纠正过来。

 

  经济之声:环保部门能否在类似的情况下起到更明显的作用?

 

  刘瑞:环保部门其实有它的办法,因为首先在立项目之前它就有一个环评,环评就由环保部门来出示环境破坏、环境影响的评估报告,如果通不过,这个项目就不能上马。再加上事后的监督还有很多监测,根据这个监测来警示。但是光是靠一个环保部门来制止这么大的一个煤矿的开发,环保部门的力量是比较薄弱的,它应该跟工商等部门联手,如果涉及到违法问题,应该有法院、司法部门介入,才能产生综合的治理效应。

 

  经济之声:在对资源进行开发之前,势必要进行一系列的勘测和审批,那么在审批的过程中都需要考虑哪些方面的因素?

 

  刘瑞:我们立一个项目,一般都要进行三个方面的评估。首先是技术可行性,其次是经济可行,再加上环境环评。但是在环评里边,可能有一些指标、提供的数据是不真实的,比如对大气的影响,对周边环境的影响以及后续开发以后带来的一些其他影响,如果它有意识去造假的话,这是挡不住的,这就要求加大我们后续的监督力度。

 

  经济之声:对于青海省缩减5%的自然保护区,专门让出煤矿矿区进行开发的行为,怎么评价?

 

  刘瑞:我只能讲这个地方政府的官员缺了一些绿色发展、低碳经济的头脑,因为保护区本身其实是可以产生经济效益的,比如说可以搞旅游,另外,也发展光伏能源,青海那边日照时间比较长,有发展光伏产业的条件,还有一些草原经济、畜牧经济都可以发展。为什么独独选择一个低效率的资源拿来发展?

 

  经济之声:除了发挥资源优势之外,当地是否还有其他的发展方式能够保证经济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刘瑞:首先,要转变观念。其次,要加大惩治力度。第三,要寻找其他致富的路径,既要符合当地的资源保护,又要能够让老百姓迅速致富。其实这已经有很多典型经验了,完全可以做的,就看当地领导人下不下决心解决资金、技术、人才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是可以解决的。主要的问题还在于当地领导人的观念没转过来,他们还是把经济的发展放在第一位,所以导致这种情况的出现。(来源:央广财经评论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