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8-14 作者: 人大重阳
6月17日,由“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处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与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后疫情时代的‘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一带一路”大百科》新书发布会在线举办,近20位中外政要和学者共同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建言献策,并与众多网友互动交流。
转自《丝路瞭望》2020年第八期。
6月17日,由“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秘书处主办、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与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共同承办的“后疫情时代的‘一带一路’建设”学术研讨会暨《“一带一路”大百科》新书发布会在线举办,近20位中外政要和学者共同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建言献策,并与众多网友互动交流。中国人民大学校长、《“一带一路”大百科》主编刘伟在致辞中提到,共建“一带一路”已从谋篇布局的“大写意”转入精耕细作的“工笔画”,向着高质量发展转变,《“一带一路”大百科》的出版恰逢其时。该书从多角度、多层次勾勒出“一带一路”的全景图,也为“一带一路”未来发展奠定理论基础。针对新形势下“一带一路”建设面临的新要求和新挑战,他提出三点看法:第一,要构建“一带一路”学,不断完善“一带一路”专业分科拓展与知识体系;第二,要打通“战略大走廊”,推动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第三,要打造“健康丝路”,让“一带一路”成为缓解疫情、保护公共卫生安全的“绿色通道”。他强调,在后疫情时代,中国唯有紧跟时代潮流的发展,才能推进“一带一路”行稳致远。
中联部当代世界研究中心主任、“一带一路”智库合作联盟理事会秘书长金鑫在发言中指出,《“一带一路”大百科》是一本面向中外、普及大众的百科读本,将对科普“一带一路”知识、助推“一带一路”发展、夯实“一带一路”学术基础产生深远影响。他提出,疫情使全球经济遭受重创,为“一带一路”建设带来冲击,同时,少数外部势力借疫情抹黑中国形象,妄图破坏“一带一路”合作。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更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挖掘“一带一路”合作潜力:首先要继续稳步推进旗舰项目建设,创新合作方式,深化机制建设,为“一带一路”发展开辟新空间;其次要逐步增加贸易往来、扩大金融机构合作,推动融资多元化;此外,还应推进健康丝绸之路建设,发展医药卫生健康产业,推动相关行业的国际投资与合作。
湖北长江出版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陈义国在致辞中表示,“一带一路”的理论和实践成果已经形成了相当庞大的知识体系,需要进行全面系统的梳理,总结中国与世界交往的历史经验、阐释中国与世界互动的发展现状、评估中国影响世界的未来前景,《“一带一路”大百科》正是这样一部集理论和实践成果为一体的书籍。
人大重阳执行院长王文代表主办方向国家图书馆、中国人民大学图书馆、清华大学图书馆和中国政法大学图书馆进行《“一带一路”大百科》云端赠书,并表示未来还将向更多的图书馆赠送此书,希望能够丰富各馆关于“一带一路”研究的馆藏资源。来自4家图书馆的代表在线接受赠书,认为所赠图书将有利于读者更全面、更深入地了解“一带一路”的历史沿革、发展现状、长远规划和深远意义。
在随后的主旨演讲环节,斯洛文尼亚前总统、人大重阳外籍高级研究员达尼洛·图尔克强调,“一带一路”给国际发展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一带一路”的连通性除了体现在港口、铁路等基础设施的建设上,也体现在运用互联网等现代技术,加强城市治理、保障经济体系的有效运转上。他认为“一带一路”项目需要靠需求驱动,而在疫情造成危机的特殊时期,采取减免债务或重组债务等临时措施可以缓解金融压力,保障项目可持续发展。他对《“一带一路”大百科》一书的出版表示非常欢迎,并祝愿“一带一路”建设取得更大成功。
中联部原副部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周力则更加关注中美关系对“一带一路”的影响。他谈到,随着中美贸易战的深入,特朗普政府对“一带一路”建设进程的干扰和破坏将会加剧。对此,我国一方面要有信心排除各种干扰,通过全方位的互联互通,稳步扎实地与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对接,更好地融入全球供应链、产业链和价值链;另一方面,也要逐步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培育新形势下我国参与国际合作和竞争的新优势。此外,如何将这些内容与正在开展的“一带一路”项目进程有机融合,也是当前需要研究的重要课题。
中国银行前副行长、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张燕玲表示,《“一带一路”大百科》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凝聚各方共识等方面称得上开山之作,在“一带一路”思想建设上也将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她还建议尽快启动此书各个外文版本的翻译出版工作,对外讲好“一带一路”故事,并通过国内外智库合作、完善相关制度建设、加强项目实地调研等方式,进一步扩大“一带一路”国际影响。
在专家研讨环节,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院长于运全指出,疫情之下,“一带一路”虽面临困难,但国际舆论对其评价总体保持客观,下一步“一带一路”建设应积极步入高质量发展和可持续发展阶段,为后疫情时代的全球经济复苏起到引领作用。他建议积极探索发展该书的电子化,加强其在新媒体方面的影响力,为国际社会提供更加多元化的公共产品。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刘卫东将《“一带一路”大百科》的特点总结为“大而全”,“此书的出版必将为‘一带一路’发展综合集成平台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谈到新冠肺炎疫情对经济全球化的影响,他认为,“一带一路”、经济全球化都是不断波动的历史过程,需要用长期的、可持续的眼光看待,目前不必过分悲观。受疫情冲击,一些“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暂时无法复工复产,但人文交流、合作抗疫等民心相通方面的工作仍可持续推进。
清华大学社会科学学院副院长赵可金更加关注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的发展前景。他表示,疫情虽然使“一带一路”建设短期内降速,但同时也带来在线经济、数字治理等多方面的发展机遇。为了让“一带一路”的生命力更强,接下来需要研究思考关于“一带一路”的创新和转型。在他看来,“一带一路”学是一门全球发展之学,在学术研究上,各方仍需共同推进。
南京上元书院院长江月则从“健康丝路”的角度强调了中医在疫情中所作出的巨大贡献。她指出,自古以来,丝绸之路同时也是药材之路、香料之路,在此意义上,“一带一路”可以成为中医知识的推广渠道。中医药是全人类的宝贵遗产,不仅具有历史价值,也可以为当下全球团结抗疫提供力量,给予医疗水平较低的国家更多帮助。(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Twitter:RDCYIN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