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0-06-28 作者: 人大重阳
新冠肺炎疫情对整个人类社会造成重大影响,悲观者认为,“疫情不亚于世界大战,世界将重新走向冷战和对抗”;乐观者认为,“一国独大的时代已经终结,世界将迎来规则的重塑期,中国应积极贡献中国智慧和方案”。当前中美关系分歧和挑战越来越大,国际关系格局愈发扑朔迷离,大国之间关系纷繁复杂。疫情下世界格局会发生怎样的变化?中国面临哪些机遇和挑战?如何抓住世界关系重塑期?6月24日,6位权威国际问题专家齐聚强国论坛,共议“后疫情时代的世界格局”。
转自6月26日人民网-强国论坛。
国际格局分水岭已经到来 东移现象突出
新冠肺炎疫情对世界的影响超过了大部分人的预期,它不同于2008年的金融危机,金融危机没有打断全球化的进程,而疫情让各个国家走向了封闭,有的国家甚至出台政策促进本国资本的回流,保证产业链的完整,这种发展方向同二战后的世界发展模式是相悖的。
与会专家认为,正是这种不确定性,让新冠疫情的影响有别于二战后其他危机所造成的影响,可以说是世界格局重塑的一个重要时期。在这种影响下,国际格局可能会出现两个重要变化,一是以美国为首的发达国家进一步收缩,二战美国主导的世界秩序将受到冲击,当然这种冲击和变化是缓慢的过程。二是世界将出现多级的变化,东亚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极,世界格局的主导方式将从一元走向多元。
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世界经济所前所长陈凤英认为,对当前危机可以用:乱、糟、难、变四个字形容。乱的方面,很像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疫情当前还充满的不确定性;糟是指经济形势很糟糕,基本同上世纪30年代大萧条相似,世界就一个亮点,东亚;难是在化解危机上还没有共识,各国无法团结一致,拿出一个全球方案;变是指秩序在变,世界在分化,贫富差距分化、国际关系也在分化复杂。“我们看到一个世界现在是四分五裂的,未来世界经济增长很有可能是低增长”陈凤英说。
中国太平洋经济合作全国委员会会长苏格认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给国际社会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疫后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际关系会呈现诸多变化。但是,人类社会命运与共的本质属性和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难以全然改变。疫情,正在催化产业链布局、商业模式和宏观调控政策等发生重大变化。从前,世界经济北美、欧盟、东北亚贸易圈三分天下。未来以中日韩为核心的东北亚贸易圈和中国-东盟贸易圈,则有可能领跑并催生新的国际和区域贸易格局。
“新的世界秩序,必须要在大变革以后才能产生”,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理事长、商务部原副部长魏建国认为,世界格局将会出现三个变化,一是由美国主导的单极霸权时代的旧世界格局加速崩溃,出现一个五到十年的格局变化过渡期。二是整个世界格局东移的现象,包括:制造业东移、资本东移、人才东移、创新东移。三是中美虽然有争论,但不会脱钩。全球后疫情时期,不会产生由一家来主导的全球治理体系。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说,新冠疫情的持续,将会出现怎样的分水岭呢?就是1500年文明衰退的分水岭——西方文明全面衰落。以个人自由为先的价值观,完全不能适用了。这种自由为先在疫情下变成了自私为先,而以这种价值观为主导的美国和西方其影响力也随着这种文明的衰退而衰退。
外交部外交政策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前驻英大使马振岗表示,有些人认为疫情以后好象美国就垮下去了,然后我们中国就兴起了,这种所谓大的格局变化,不可能在短期内出现而是一个渐变形式,这个渐变的形式有快有慢。不要太乐观地估计我们中国在这种疫情当中的优势,要看到这是对人类的大冲击,大家共同对付。
中美“至暗时刻”远未到来 但不会出现“全面脱钩”
中美之间关系复杂,尤其是近年来,中美关系常常被解读将要进入“新冷战”“全面脱钩”。我国对美态度是一贯和一致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提出,我们有一千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好,没有一条理由把中美关系搞坏。专家也认为,中美之间虽然遭遇到很多困难,但合作还是最佳选择。
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外交研究所副所长袁征表示,中美之间的竞争和对抗是因为存在结构性的矛盾,一是美国要维护霸权,二是中方反对霸权主义主张改革,三是美国要追求它的绝对安全,四是中美发展模式涉及到意识形态层面的竞争。随着我们的崛起,这种矛盾就会越来越凸显。中美关系的“至暗时刻”还没有到来,也就是未来还会遇到很多的挑战,有很多不确定性。中美竞争是长期的,但是完全脱钩不太可能。中美关系出现波动的频率会增加,振幅的幅度会加大,甚至不排除双方到了对抗的边缘,但是到了对抗的边缘之后双方又缩回来。“美国人需要时间,需要从心理上进行调试和适应”,袁征说。
魏建国说,“中美不会采取脱钩的做法,更不会双方带领一帮人,要求全球各国进行选边站,我觉得这个都不可能。”他认为,中美在防范双方误判的情况下,采取更合适的办法来解决目前的矛盾和分歧,是最聪明的做法。中美今后仍然会在一些问题会有这样和那样的摩擦,但是双方采取诚信的办法,从全球的利益考虑,从中美双方利益考虑,会达成一些共识。
中国同印度的边境危机引发国际国内的广泛关注,一些国内民族情绪受到了专家和学者的注意,专家认为,中印是“搬不走的邻居”,如何相处关系到整个亚洲和世界的稳定。
苏格认为,处理中印关系,一是要审时度势并以大局为重。就国际格局层面而言,和平发展是世界各国人民总体利益所在。二是双方应寻求国家利益之间最大公约数。中印两国都是10亿级以上人口的新兴力量,加快自身发展是各自肩负的历史使命。两国携手合作,不仅能助力彼此发展,而且将为亚洲乃至世界和平、稳定、繁荣贡献力量。三是政策选择,要和平共处,合作共赢。中印两国边境过去几十年无大的冲突,也说明敏感问题还是可以管控的。面向未来,中印作为两个亚洲国家,关系好坏已超越双边范畴。合则两利,斗则俱伤。双方应按照两国领导人达成的重要共识,不断深化互信、聚焦合作、争取以和平的手段、妥善处理好双边关系中的敏感问题。
王文表示,实际上,中印关系是非常复杂的,从1962年到现在,甚至从40年代末到现在,呈现出两个全球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区域性、结构性的矛盾,高度考验我们的智慧。我们目前国内实际上还存在着非常浓厚的民族主义情绪和好战主义情绪,中国在这个时候一定要有全球视野和百年视野。总书记非常有智慧,他曾讲过两句话,引用到这里,有助于理解中印关系和矛盾的问题,第一是敢于斗争,第二是善于斗争,不仅仅是靠拳头就能解决这个问题。我们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在过去30多年里面印度肯定不是中国主要矛盾的核心位置。相信真正有理性和开放思维的网友们也有这样的看法。
化危为机 做好自己方能迎接新的治理
世界格局的变化给中国带来巨大的影响,中国是否做好了迎接这一变化的准备?中国能否承受住巨大的压力,化危机为动力,真正的在世界格局中体现自身的意志?专家们认为,中国的路还有很长,面对世界格局的变化,首先要做好我们自己,从合作的角度出发,立足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理念,方能在世界格局中起到稳压器、压舱石的作用。
马振岗认为,中国只要坚持既有方针路线,做好自己、壮大自己,前景是非常好的。这次疫情使中国人更加认识到,我们领导的智慧,党的力量,全国人民团结起来的力量,这一点可能是我们这次疫情当中一个最大的收获。
袁征认为,首先,要沉着应对当前的复杂的局面,韬光养晦应该是主基调,要维持中美和平,防止正面碰撞。未来一段时间,中国的综合国力和国际威望,难以替代美国,这是一个客观现实。第二点,一定要以我为主,集中精力做好自己的事情,把更多的精力要放在国内。第三点,要化压力为改革的动力,以自信、开放、包容这样的心态来加强开放的力度,构建和打造自己的经济圈,适当减少对美国的经济依赖性。除了大力推进与周边国家关系之外,集中重点是发展与西方发达国家的合作关系,尤其是欧洲国家的关系。
陈凤英提出,重振经济是第一任务,只有经济好,国际关系相对就会好。经济发展中,首先要恢复产业链、重建信任。大国关系中,最关键的还是中美关系,经营好中美关系,不要意识形态化,不要强化制度,不要强化政治,在热舆论当中冷思考,一定避免修昔底德陷阱,使中国可能有一个发展的和平环境。首先要营造合作共赢环境,共享共建;其次要经营好双边、多边关系,立足于经营中国周边为主的稳定和安全;第三是创造和创新合作制度,去承担国际责任。也就是立足于周边,做好自己,再去经营全球。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Twitter:RDCYIN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