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4-23 作者: 人大重阳
进入工笔画2.0时代的“一带一路”建设究竟是什么形态?应当如何推进?它可能面临何种瓶颈?又将如何突破?为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于4月19日特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梦孜研究员,从建设的“持续性”这一独特视角详细解读“一带一路”2.0——工笔画时代。
编者按:第二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4月25日-27日在北京举行。如果说2018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工作五周年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宣告了“一带一路”建设已从大写意转向工笔画,那么2019年4月第二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胜利召开则标志着精谨细腻的工笔画绘制工程正式全面展开。进入工笔画2.0时代的“一带一路”建设究竟是什么形态?应当如何推进?它可能面临何种瓶颈?又将如何突破?为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于4月19日特邀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院副院长傅梦孜研究员,从建设的“持续性”这一独特视角详细解读“一带一路”2.0——工笔画时代。
研究缘起
傅梦孜教授认为,从学术角度看,“一带一路”大体上的确存在一些时间节点,但互联互通是个永续的过程,可能会迁延不息。这是因为,互联互通的改善和维系本质上是一个连续不断的过程。所以,在其新书《“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里,“持续性”被定义为“一种事物或现象产生以后得以不断发展和延续的状态”。
“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问题又是在大家或各国、各地区主观愿望强烈,但客观环境充满不确定性的情况下,我们能否利用这个既有的条件克服各种挑战,在不同时段整体推进的有效态势。
现在,“一带一路”建设已经持续推进了五年,取得了巨大的成绩,但同时也遇到新问题、新挑战。因此,有关“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性的问题在今天看来显得尤为紧迫,有较大的现实意义。我们正进入不确定的世界,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国际形势缺乏常性,主脉不清,方向不明,全球化面临曲折,甚至有的人认为是倒退。而另一方面,我们在“一带一路”的学术理论研究目前是滞后于政策实践的。而填补这一空白正是本项研究的初衷所在。
为确保理论建构的严谨性,该书综合运用历史比较、相关分析、量化实证研究、地缘政治等理论框架与分析方法。
内容框架
《“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第一章回溯历史,从最古老的丝绸之路起源开始,一直延续到近现代。该章不仅系统考察历史,更重要是回答两个关键的、有极强现实政策意义的解释性问题:第一,当年古丝绸之路为什么能够兴起(换言之,当前中国提出并推进“一带一路”是否满足类似的历史条件)?第二,后来古丝绸之路为什么又衰落了(换言之,当前中国提出并推进“一带一路”是否也面临类似的风险和威胁?如果有,如何规避防范?)
国际关系学者不能为研究历史而研究历史,而必须带着现实关怀和政策敏感性,从历史中汲取智慧,以指导当下的政策实践。研究表明,历史上的战争与政变、主导国家政治体制的局限性、参与国彼此间缺乏经济上的互利性、技术替代效应四种要素可能是导致古丝绸之路衰败的重要原因。那么,今天的中国人要想持续地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否会面临类似挑战,如何应对?这些都是决策者和学者需要审慎考虑的内容。
第二章则是从“一带一路”的框架构建(内涵、外延、主要走廊与通道)与现实性(古丝路精神的延续、中国实力的外溢、区域平衡发展的潜力、新型全球化提供的新动力)两个维度论证当前中国提出并持续推进“一带一路”建设的历史必然性,并通过案例比较和“一带一路”与新丝路计划的对比来强化论证。
第三、四、五章是文章的主体部分,它们依次从内生动力、适应与磨合、风险评估三个维度进一步阐发“‘一带一路’建设的持续性”这一宏大命题。三者层层递进,从理论分析逐步向政策规划自然过渡。
“内生动力”是理解“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性的第一核心概念。因为如果没有强大且持久的内生动力,则持续性无从谈起。对此,傅梦孜教授从四个方面进行系统阐发:超大规模经济的外溢效应、价值链的延伸与攀升效应、通道适切性与区位倒想、基础设施短缺与建设的长程性。
第二组理解持续性的关键概念是“适应与磨合”。如果说第三章是侧重研讨物质力量及其发展趋势对“一带一路”建设持续性的影响,那么在第四章中,傅梦孜教授则聚焦理念、期望、顾虑以及国际政治语境的变迁等“观念性”(idealist)要素对各参与国之间的合作潜力与可能冲突的深层影响。
第五章延续前两章的思路,专注于从风险评估的角度观察持续建设中的“一带一路”。在总体探讨了风险与建设的特征后,傅梦孜教授分别从总体性风险与具体性风险两个层面具体探讨,并总结不同类型风险的演变规律,然后在此基础上研讨风险管控的模式与手段。
第六、七章在总结前文分析的基础上,化用围棋博弈术语,确认“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作为“先手”(优先方向)的周边地区和作为“急所”的全球地缘争夺衢地(pivots),以及作为主骨干的“六大走廊”和作为主方向的亚欧非陆海丝路,并给出涵盖内政、外交领域的十条可操作建议。
结论与思考
瑞典学者斯文·赫定在80多年前就期待,中国政府如果能够使丝绸之路重新复苏,并使用现代化交通手段,必将对人类有所贡献,同时也为自己树立起一座丰碑,他不无感叹地指出,昔日的壮景一幅幅沉入西方的地平线,而新的灿烂景象每天随着初升的朝阳,一幕幕展现在东方的天际。
而今天欧亚大陆的景观却早已翻天覆地。这种灿烂的景象已经超越它曾经所认定或设想的地理范围。这不是一种得失分明、此消彼涨的局面,而是一种全球互联互通基础上形成的互利共赢的态势。
中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习近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将引领中国迈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未来。伟大的时代必将产生伟大的记忆。古代丝绸之路煮酒了中外合资与外域交往的历史性记忆,是一条贸易之路,友谊之路,在中华民族与其他民主友好交往中,逐步形成了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为特征的丝绸之路精神。“一带一路”将成为古代丝绸之路源远流长的的时代体现。它符合世界整体发展的根本诉求,因而,它的建设进程具有持续性,并将在人类历史长河的未来延伸,在新时空背景下一定会展现出全球互联互通的时代辉煌。
“一带一路”标注中国与外部互联、互通、互动、互赢的新方式,一个伟大的时代必将为历史留下辉煌的记忆。(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