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苏州·丝路论坛2020:十四五规划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当前位置: 首页  /   新闻  /  

苏州·丝路论坛2020:十四五规划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发布时间:2020-12-14 作者: 人大重阳 

2020年12月10日,“苏州·丝路论坛2020:十四五规划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指导,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共同承办。外国前政要、国内资深官员、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及丝路学院中外学生共100多人齐聚一堂,旨在通过共同研讨“十四五”规划以及“一带一路”教育研究与智库发展等主题,深入解读“十四五”规划,启动“一带一路”国际教育高校联盟战略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高质量发展。

中国网讯:2020年12月10日,“苏州·丝路论坛2020:十四五规划与‘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在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公共外交协会指导,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主办,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共同承办。外国前政要、国内资深官员、专家学者、社会贤达及丝路学院中外学生共100多人齐聚一堂,旨在通过共同研讨“十四五”规划以及“一带一路”教育研究与智库发展等主题,深入解读“十四五”规划,启动“一带一路”国际教育高校联盟战略合作,推动“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高质量发展。


现场合影


在开幕式上,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丝路学院执行院长朱信凯作开幕致辞,中国人民大学苏州校区管委会副主任兼国际学院院长、中法学院院长、苏州校区党委副书记、丝路学院副院长黎玖高主持开幕式。


黎玖高


朱信凯副校长在致辞中向到场来宾表示欢迎和感谢。他认为,在百年大变局背景下,携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将是“十四五”时期的重要任务。苏州校区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化的窗口,致力于培养现代化、国际化的复合型高端人才。丝路学院是中国人民大学积极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落实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关键举措。作为首家在“双一流”建设高校中以“丝绸之路”元素冠名的学院,自2018年在苏州校区成立以来,丝路学院共招收了来自中国、巴基斯坦、俄罗斯等54个国家和地区的158名中外学生,有力助推了“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进程。朱信凯副校长表示,推进“一带一路”行稳致远,任重而道远,从丝路学院来说,有三点工作尤为重要:一是集聚资源和规划未来发力的重点方向。二是合理规划和发展产学研协同创新的模式。三是沉淀学术和强化丝路学院的研究成果。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国际教育高校联盟战略合作的发起,加强与政府、高校、智库、社会组织等的深度合作,交流切磋“一带一路”最新的研究成果,组织更多地学术交流活动,共同推进丝路学术共同体的建设。


朱信凯


在主旨演讲环节,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王文主持。斯洛文尼亚前总统达尼洛·图尔克和埃及前总理伊萨姆·沙拉夫分别通过视频的方式向首届丝路论坛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并发表了视频主旨演讲。


图尔克认为,中国的发展对于世界整体发展的贡献是巨大的,探讨十四五规划和“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不仅对于中国,对于世界都具有重要意义。第一,中国已经逐渐从新冠肺炎疫情的影响中走出,在后疫情时代,中国的定位将是能够为世界作出有效贡献的领导者。第二,“双循环”发展新格局有望使中国从“世界工厂”转变为“世界市场”,十四五规划将产生强大的全球性变革动力,世界各国的新发展将得益于中国的高质量发展。第三,十四五规划为绿色低碳经济指明了道路,中国在这方面的贡献将帮助世界避免全球变暖灾难的威胁。第四,十四五年规划强调的消费扶贫和振兴农村将为全球消除贫困提供宝贵经验。第五,十四五年规划将为新丝绸之路合作提供新的机遇,也将为全球发展提供一个全新时代的机遇。


达尼洛·图尔克


沙拉夫认为,十四五规划的关键是以国内发展为主体,国内和国际相互促进的“双循环”发展模式。他明确表示,外界认为中国只聚焦于国内经济、国内市场,不重视外部的观点是完全错误的。他认为,“一带一路”是连接中国和世界的纽带,这是基于多边主义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实际上对全球发展来说,内循环和外循环是联通的。通过硬联通和软联通,推动高质量的合作,并带来更大的全球发展。他表示,基于“共商、共建、共享”和多边主义精神的合作是全球发展的重要支柱;全球合作需要不同的合作平台,“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区域性对话尤为重要;全球合作需要提出像绿色丝绸之路、数字丝绸之路、健康丝绸之路等的合作倡议。只有通过合作支柱、合作平台、合作倡议,才能实现“一带一路”全球高质量发展。


伊萨姆·沙拉夫


随后,中国公共外交协会会长吴海龙大使在论坛现场发表重要主旨演讲。吴会长表示,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做好“五通”,重点是促进民心相通,这是一项长期工作,需绵绵用力、久久为功。面对沿线国家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误解和疑虑,我们要耐心、细致、深入做好工作,增信释疑;对外部势力的干扰抹黑,我们需要正本清源、以正视听。近年来,中国公共外交协会通过各种形式举办了许多有影响、有意义的活动,为增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民心相通做出积极贡献。吴会长指出,建设高质量的“一带一路”,需要推进高质量的公共外交。政府、民间、企业、智库和高校等各部门、各领域要不断增强公共外交意识,创新公共外交方式,丰富公共外交内涵,要以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话语,努力讲好中国故事和中外友好合作故事,促进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民相亲,心相通”,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吴海龙


中国银行前副行长、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燕玲在主旨演讲中谈到,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推进“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这需要沿线智库提供更多地可操作、接地气的指导实践的文献,也需要沿线高校,如丝路学院发挥综合优势,培养未来的建设人才。对于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她提出三个建议:第一,加强法律体制建设。建立贸易投资新体制,在细节上下功夫,为打造国际一流的营商环境方面提供政策建议。第二,尽快发挥效益。发挥“一带一路”设施联通优势,打破瓶颈,促进沿线各国经济增长的经验推广;同时加速完善跨境电商业务合作规范,促进人民币在“一带一路”沿线使用。第三,保护“一带一路”金融安全。人民币国际化和数字化金融的应用,与“一带一路”国家分享数字经济和金融科技的成果。打造数字金融新常态,引导“一带一路”各类资源合理规划、高效配置和最大化利用,是下一阶段工作的主要内容,参与各相关方,要重新认识,全面规划。


张燕玲


教育部中外人文交流中心副主任杨晓春从教育和人文交流角度发表主旨演讲,他先回顾了“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进程,也坦诚分析了在“一带一路”建设中的问题和挑战,尤其是关于人才缺失,面对误解、抹黑和污化的应对能力不足等。这些问题的存在,总体是人文交流的短板。人文交流是促进中外民心相通、民间友好,夯实国家关系社会民意基础的重要途径。他强调,要秉持人文交流理念推进“一带一路”建设。要推进人文交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智库在其中有着重要的责任和使命。一是要学会用自己的眼光看世界和各国做“一带一路”合作的咨政者。二是要加强“一带一路”国际合作中人文交流的研究做人文交流的促进者。三是用世界能懂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做话语能力的引导者。


杨晓春


主旨演讲环节结束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向丝路学院副院长兼国际学院副院长江晓丽赠送人大重阳系列书籍与报告,更好地丰富了丝路学院师生们的图书资源,也为师生们更深入地了解“一带一路”建设进程和前沿研究成果提供了更多路径。人大重阳赠送的系列书籍与报告包括《“一带一路”大百科》、《开启亚欧新时代——中俄智库联合研究两国共同复兴的新增量》、《新丝路·新格局——全球治理变革的中国智慧》、《“一带一路”民心相通报告》、《“一带一路”投资绿色成本与收益核算》、《展望“一带一路”七周年:开启高质量发展新阶段》、《扬帆向南——中国与太平洋岛国共建“一带一路”的机遇与挑战》、《数字 “一带一路” 进展、挑战与实践方案》、《构建一带一路学——全球丝路学派的理论溯源与时代呼唤》、《去欧洲,向北走 中俄共建“冰上丝绸之路”支点港口研究》等。赠书仪式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助理院长、丝路学院助理院长杨清清主持。


赠书环节


随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王文宣读了“苏州·丝路论坛共同倡议”,并和与会嘉宾共同启动了“一带一路”国际教育高校联盟战略合作发起仪式。通过这次发起活动,推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校际交流、切磋教育思想、共享教育资源、开展教育合作;通过高校智库平台带动人文交流、促进互联互通,增进文明互鉴,共同构建“一带一路”高等教育共同体,促进沿线国家教育机构国际合作。


10日下午,首届丝路论坛设置了“十四五”规划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教育研究与智库发展为主题的两场专家研讨。


研讨现场


研讨一“十四五规划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环节,清华大学苏世民学院常务副院长潘庆中从参加丝路论坛的体验切入,分享了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对风险控制、治理结构和融合的理解;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研究中心主任张建平强调建设绿色丝绸之路,推进绿色全球价值链,实现碳排放达标与碳中和目标;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研究员宋鲁郑结合其在法20多年的观察,从欧洲视角看“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中国外文局当代中国与世界研究院传播中心主任、副研究员孙敬鑫就“疫情遮不住‘一带一路’的亮丽成绩单”分享如何逆势奋起讲好“十四五”和“一带一路”的故事;南京社科院社会发展所所长、江苏省政府研究室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周蜀秦分享了关于“一带一路”和数字新基建、产业数字化的思考;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中国与南亚研究中心秘书长刘宗义着重分享了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如何推进“一带一路”南亚和印度洋的“一带一路”高质量建设。


研讨二“‘一带一路’教育研究与智库发展”环节,复旦大学“一带一路”及全球治理研究院常务副院长黄仁伟重点谈讨“一带一路”国际智库合作的模式路径选择;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亚非研究所前所长周晓晶提议积极推动共同扩大对外开放,共享“一带一路”建设新机遇;东南大学建筑学院教授、东南大学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研究院副院长王兴平分享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城乡规划教育共同体建设的理念和成果;上海外国语大学丝路战略研究所所长马丽蓉重点介绍了丝路学的研究成果,以及“一带一路”建设中丝路学术共同体的构建;华东师范大学国际关系与地区发展研究院副研究员贾敏谈到了新中美竞合时代的“一带一路”所面临的机遇与风险;阿塞拜疆国立经济大学一带一路研究中心主任李仁莹为与会嘉宾介绍高加索地区与“一带一路”合作。


江晓丽


专家研讨由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副院长兼国际学院副院长江晓丽全程主持,12位专家学者与40多位丝路学院中外学生进行了热烈交流与讨论。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