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9-08-05 作者: 人大重阳
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机遇和挑战都愈发清晰地呈现。会上,专家们以《全球竞争力培育:中国企业如何高质量“走出去”》为案例,共同探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路径、新思考,认为该书通过对当下国际新格局的洞察、对中国企业以往“走出去”经验教训和成果的总结,开创性地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再造体系,并全面揭示全球竞争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本文刊于7月15日中国青年网。
7月13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和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共同主办的“中国企业全球竞争力培育”研讨会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召开。
党的十九大明确提出,要“培育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近年来,随着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步伐逐渐加快,机遇和挑战都愈发清晰地呈现。会上,专家们以近日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全球竞争力培育:中国企业如何高质量“走出去”》为案例,共同探讨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新路径、新思考,认为该书通过对当下国际新格局的洞察、对中国企业以往“走出去”经验教训和成果的总结,开创性地提出了新时代背景下中国企业“走出去”的能力再造体系,并全面揭示全球竞争面临的风险及其防范措施。
研讨会现场。
改革开放40年里,中国企业取得了跨越式发展,实现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历史性变迁。“中国通号集团董事、党委副书记、党校校长杨永胜新作《全球竞争力培育》的出版正当其时。”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社长李永强认为,该书全面解决了中国企业参与国际竞争的迫切需求,必将为中国企业“走出去”避开雷区、少走弯路提供切实指引。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高度评价了《全球竞争力培育》的学术价值和实践指导价值。他表示,该书融合了作者多年企业管理实践和深刻洞察,对中国企业提升全球竞争力、高质量“走出去”具有极强的指导意义,堪称企业全球竞争力研究领域的本土开创性著作。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不断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但“走出去”不仅意味着更多机会,同时也要面对危机四伏的“雷区”。杨永胜就其多年企业管理的广泛实践和深入思考作分享发言,介绍了本书创作缘起以及当前中国企业参与全球竞争的机遇和挑战。他表示,对刚刚步入全球市场、缺乏“走出去”经验的企业而言,汲取经验教训,练好内功,提升全球竞争能力,是投身全球市场的当务之急。
“培育一批具有全球竞争力的世界一流企业是我国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必须完成的使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员、产业经济研究部部长赵昌文在研讨会中提到,杨永胜近年一直关注相关问题,《全球竞争力培育》从基础理论出发,结合中国企业“走出去”实践,研究了世界新格局下中国企业如何提升认识、增强能力、防范风险等诸多问题,既有理论分析,也不乏典型实践。
站在改革开放40年的新起点上,随着“一带一路”建设深入推进,我国对外开放更加强调提高质量、效率和效益,更加注重培养具有全球竞争力的国际化企业。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中国国际发展知识中心副主任蒋希蘅、中国大连高级经理学院常务副院长董大海、中国人民大学应用经济学院院长郑新业等专家先后发言,指出《全球竞争力培育》立足本土、心怀未来,在中国特色企业管理思想与模式、中国企业领先之道、中国企业“走出去”模式与路径、“走出去”风险及对策等方面进行了深入探究,颇有建树,是该领域屈指可数的“实践派”研究成果典范,对中国经济管理学科学术发展具有较大促进作用。
与会专家一致认为,中国企业集体崛起将成为未来30年世界经济舞台上的壮观景象,然而,这种集体崛起不会自动实现,需要中国企业持续努力培育全球竞争力,重视从实践到理论的总结和以理论指导实践的应用。(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