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翁诗杰:尽管国际反华势力无限上纲,中国仍展现出了大国担当
当前位置: 首页  /   视频  /  

翁诗杰:尽管国际反华势力无限上纲,中国仍展现出了大国担当

发布时间:2021-11-12 作者: 翁诗杰 

2021年11月5日,第四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中国现代化与世界新机遇”分论坛成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作为承办方之一承办了6日“推进共同富裕与增进人类福祉”专题研讨会。

2021年11月5日,第四届虹桥国际经济论坛“中国现代化与世界新机遇”分论坛成功举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作为承办方之一承办了6日“推进共同富裕与增进人类福祉”专题研讨会。研讨会上,马来西亚国会下议院原副议长、新亚洲战略研究中心主席翁诗杰(ONG Tee Keat)在线作主旨演讲。以下为演讲实录:


视频时长约14分钟,以下为演讲实录:



年来,中国的崛起,世人看到的层面,大多离不开经济生产总值GDP、中国的综合国力、全产业供应链的一应俱全等。及至去年(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肆虐全球,各国防控大传染的成效各异,治理能力的优劣高下立判。中国率先摆脱疫情,复工复业,经济的正增长成为全球唯一。于是,接踵而来的是欧美国家对中式治理模式的极度污蔑与排斥,冷战时期意识形态的对峙再次备受挑动。尽管国际反华势力无限上纲,把中国对外防控疫情的支援视为地缘政治的操作,可这并不能遏制中国所展现的国际担当。作为大国,中国给国际社会贡献公共产品,是必然的现象,因为这正是它履行大国责任的充分体现,也是它对多边主义合作所交的答卷。从“一带一路”倡议的落实、中国疫苗的无私共享,到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推进,中国正有序地坐言起行,献上公共产品。而当年力促中国必须肩负更大国际担当的欧美国家,曾几何时却对中国当前的国际参与充满了疑虑和惶恐。


今年九月,习近平主席在第七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一般性辩论环节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和倡导构建“全球发展命运共同体”,不单为世界献上了助力消除贫困、发展经济的中国方案,同时更是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发展领域的生动体现。这与中国本身从去年完全摆脱 “绝对贫困”到目前全国热议“共同富裕”的进程,有高度的契合。


尽管追求“共同富裕”的理念来自中国,可它却是人类社会永恒的追求,也是增进人类福祉的依托。换句话说,“共同富裕”属于全人类共同奋斗谋求的福祉,不是发达经济体或特定意识形态所专有;它不是少数人的富裕,也不是全部人在同个时候达致同个富裕水平;“共同富裕”并不意味着“杀富济贫”,也不是整齐划一的平均主义。它所追求的富裕必须涵盖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层面。


这是个崇高的理念,放诸四海皆准。中国放眼2035年,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到本世纪中叶,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基本实现,居民收入和实际消费水平差距缩小到合理区间,进而实现“两个百年”的第二个目标——到本世纪中叶建国一百年时,基本实现现代化,建成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国家。


翁诗杰


另一方面,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同样着眼于《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减贫目标。当前,世纪疫情和百年变局叠加共振,世界各国仍为经济复苏反复折腾。面临新的变数,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面临新的挑战。


每个国家的发展进程、治理模式、历史轨迹与社会生态或有不同,可人类在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对生活素质与社会福祉的要求不断提升,却是一样的。国家在追求物质发展的过程中,经济蛋糕的扩大,一方面提升了国力与生产总值,可另一方面也激化了贫富分化的社会矛盾。合理分配财富成为了各国当政者所面对的永恒考验。


目前中国对外阐释的“共同富裕”是围绕着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三次分配,加大税收、社保、转移支付等调节力度;扩大中等收入群体比重,增加低收入群体收入,合理调节高收入,取缔非法收入,形成中间大、两头小的橄榄型分配结构。这思路同很多发展中国家,包括马来西亚一样,以扩大中等收入群体为主轴,同时致力改善低收入弱势群体的经济条件,防止社会阶层固化,畅通向上流动通道,给更多人创造致富机会。平心而论,这何尝不是尊重人权的一种体现!


中国在国内力推“共同富裕”的理念,当然离不开纾解社会矛盾与优化治理的政治需要。尽管碍于中外的体制不同,推进的模式不能硬套复制,但中国的经验肯定值得国际社会借鉴,同时也不妨在实行“一国两制”的港、澳特别行政区,按客观形势尝试推行。


然而,要进一步将之打造成公共产品,中国还必须不断增强其软实力,以突破欧美国家对国际主流媒体的垄断。今天中国的国际话语权处处受到肘制已是不争的事实,这与它本身的经济体量、综合国力,乃至国际贡献都不能匹配。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发达国家对华的偏见与傲慢固然是问题的关键,可另一方面,当中国要世界读懂它时,它亟需的是以世界的视角、世界明瞭的话术来阐述自己的故事,才能收事半功倍之效。只有还原中国真实的原貌,才有望破除国际间对华的迷思,进而建立坚实的互信。


值此国际形势日趋严峻之际,中国对外的国际传播能否破解西方媒体对华的刻意丑化和扭曲,端看本身软实力的发挥与拿捏。中国的经济体量之大、综合国力之强,已是世界公认的硬实力,根本无需刻意彰显。因为过度地彰显,只会让反华舆论乘机挑唆中、小国家对华的疑虑,坐实西方政客与媒体对华所谓行使 “胁迫外交”的指责。对中国来说,增进互信、消除疑虑才是奠立国际话语权的压舱石。


目前国际反华舆论竭尽所能阻遏中国的崛起,对中国的国际担当极尽妖魔化的能事,已是不争的客观事实。它们的惯用伎俩离不开挑动意识形态的二元对立;指任何的中国发展模式与经验分享都是所谓“扩张主义”的伪装。这种论调已加剧与加速在发展中国家,包括东盟,借NGO 非政府组织大肆传扬。在政治与宗教民粹的掺和下,其负面效应不容小觑。


然而,如果“推进共同富裕与增进人类福祉”理念,能比照 “一带一路”倡议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范例,写入联合国决议,这意味着 “共同富裕”的理念已走出了中国,并已成功地登上了国际公共产品的舞台,在各国践行的经验也势必会受到国际社会的检视。届时,在联合国的旗帜下推进“共同富裕 ”,契合《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并因地制宜,这些公共产品将会名符其实成为增进人类福祉的良方。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