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文:中国绿色金融是“全球旗手” 建议提高金融业与“双碳”目标的相容性
当前位置: 首页  /   视频  /  

王文:中国绿色金融是“全球旗手” 建议提高金融业与“双碳”目标的相容性

发布时间:2022-02-28 作者: 王文 

王文认为,要不断提高金融业与“双碳”目标的相容性,充分意识到“双碳”目标对于绿色金融业务的转型升级意义,以及所带动的各项绿色金融业务创新发展机遇,将资金引导到符合双碳目标的领域和项目之中。

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秘书长、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本文刊于2022年02月25日新华财经


新华财经北京2月25日电(记者 韩婕)过去几年,中国绿色金融市场发展迅速。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底,中国绿色贷款余额达15.9万亿元,居世界首位。在当前绿色金融加速发展的背景下,2022年金融机构应该如何做好绿色金融工作?相关企业应该如何应对?本届北京冬奥会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一次成功尝试,绿色金融又应该如何助推冰雪产业发展?


就以上问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秘书长、国务院参事室金融研究中心研究员王文接受新华财经记者专访。


在王文看来,绿色金融、支持“双碳”作为重点的工作之一,2021年金融机构对双碳目标推进的支持是相对高效的,所有国有大行都推出与“双碳”目标相关的布局安排。资本市场的“双碳特色”在“宁指数”上表现得淋漓尽致。这为2022年金融机构做好双碳目标提出更高的要求。


王文告诉记者,从理论上看,金融机构在“双碳”工作中扮演了资金供应、流动性支持、风险管理、价值实现等重要角色,具体包括对绿色减排项目和企业提供融资支持,开发绿色金融工具预防气候风险并建立应对气候不确定性的投资组合,开展气候投融资实践以实现生态产品和污染物排放权的价值变现,发展碳金融创新助推两高企业参与全国碳市场业务之中等等,不断满足“双碳”目标所需的金融资源支持。


对于金融机构应该如何有效开展双碳目标下的绿色金融工作,王文认为至少应从以下三方面共同发力。


一是要不断提高金融业与“双碳”目标的相容性。新时代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绿色可持续发展和应对气候变化将带来数百万亿元的资金需求,需要金融机构开展前所未有的业务改革才能满足。


王文表示,金融机构应充分意识到“双碳”目标对于绿色金融业务的转型升级意义,以及所带动的各项绿色金融业务创新发展机遇,将资金引导到符合双碳目标的领域和项目之中,包括积极按照绿色项目目录合理配置信贷资源、提高长期符合“双碳”目标的资产比重、重视和服务中小企业的绿色融资需求以提高绿色金融的普惠性、充分运用好央行提供的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例如最新的支持煤炭清洁高效利用专项再贷款。


二是金融机构应加强对全国碳市场建设创新的金融业务创新支持。在王文看来,碳排放权和碳定价对于“双碳”目标下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碳减排阶段性目标安排具备显著的调控和引导作用,更离不开金融业的创新联动:例如开展碳排放权抵押融资以提高碳市场的流动性、扩大第三方碳金融业务(碳排放权资产托管、碳市场法律咨询服务、碳交易登记结算中介服务、碳资产会计审计等)的规模并提高服务质量、将碳市场收益和碳减排效益纳入绿色证券中实现减排与利率挂钩。


三是应不断开展“双碳”目标下的高质量信息披露和数据库建设工作。金融机构具备获取信息和数据的优势,在绿色项目和信贷审批过程中加强对企业的碳核算、碳核查、环境信息搜集和披露力度,从直接和间接能源消耗、相关污染排放物开展经营活动的环境统计披露,综合参照碳核算金融合作伙伴关系(PCAF)和气候相关财务信息披露工作组(TCFD)等测算方法开展适合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模式创新,根据贷款人和贷款项目的行业特征、贷款数额等综合计算信贷和项目的碳足迹,最终建立起碳足迹、环境披露、金融信息的综合数据库,为碳减排的经济效益测算和企业转型金融体系建设提供基础数据支持。


谈及2022年应该如何撬动更多资金进入碳减排,王文认为,资金进入碳减排行业,关键是要讲求好政策、市场与制度三方面的结合。建议通过利用好央行碳减排政策支持工具,在发挥市场创新能力,不断完善可持续的、符合“碳中和”目标的绿色金融服务体系的同时,完善碳核算、碳核查、环境信息披露等机制,科学评估绿色投资的碳减排效益和环境效益,提高资金流入双碳领域的效率和质量。


“碳中和是一个长远的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规划,应当按照阶段性目标循序渐进,不盲目发展绿色产业,确保高排放产业在长期内有序转型,在注重金融安全与稳定的前提下引导资金流向绿色,实现转型”,王文提醒,“要重视碳达峰、碳中和两项长远目标的长期需求,不能单纯为了短期内降低碳排放量而提高长期内的隐含风险,例如短期简单切断对高排放企业的贷款融资,将大幅提升系统性风险。”


对于相关企业未来应如何发展,王文建议企业要解决好“真信”问题,“即真正用长期主义的视角确信‘双碳目标’正在实现的过程中,而不是机会主义的逻辑来看待。”王文认为,企业可以通过积极相应政府的顶层设计和政策引导,在合理运用政府绿色投资的杠杆作用的同时,用好全国碳市场和碳金融工具,撬动自身资金进入绿色产业发展之中,从根本上把握碳达峰、碳中和的重要历史机遇。


王文同时提醒相关企业要积极布局环境碳排放与信息披露工作,通过相关政策引导,将充分了解到自己需不需要披露、披露什么、怎么披露、向谁披露等基本问题,更有效率地获得金融机构的绿色资金以投入到绿色产业中,实现良性循环,将自己处于优势地位。


作为实现碳中和目标的一次成功尝试,王文认为,本届北京冬奥为“绿色办奥”树立了新标杆。王文告诉记者,“在筹备2022年北京冬奥的进程中,中国一直强调要在环境发展与经济效益上的可持续。过往一百多年的奥运史,‘赛事、环境与经济’三重效益几乎是‘不可能的三角’,但北京奥运力求实现一届‘绿色、包容、开放和清洁’的精彩盛会。”


谈及绿色金融要如何助推冰雪产业发展,王文告诉记者,本届北京冬奥会的成功举办,可以看到金融机构基于冰雪事业新业态、新场景的发展,在积极开拓金融创新产品服务的同时,借冬奥推动“冰雪+”产业经济持续蓬勃发展,依托北京‘双创’,突出绿色信贷,发挥京津冀区域一体化等优势,深入挖掘绿色科技金融服务潜力,对冰雪产业优质企业和场馆设施赛后改造利用等领域进行专项金融支持与服务,真正实现《带动三亿人参与冰雪运动的实施纲要》。王文预计,冰雪产业总规模将从2020年的6000亿元飞跃到2025年的1万亿元。


“很显然,此次冬奥会是提升冰雪经济的重要手段,冰雪旅游也将成为我国短期经济发展的新增量。届时,绿色金融将为支持冰雪经济发展发挥其重要的支撑作用。从本届冬奥会的实施情况来看,绿色信贷在支持增建民宿餐饮商户、改善冰雪旅游基础设施等方面都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绩。预计未来各地也将汲取本届冬奥会的宝贵经验,持续发挥绿色金融在冰雪经济发展中的支撑作用。”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