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一带一路”建设进入十周年。如何总结进展与经验,怎样评估十年来的进程,怎么看当下中外合作的机遇与挑战,是中国学术界重要的话题。人大重阳就“一带一路”十周年主题开展了系列讲座,向全球讲述“一带一路”的进度。5月26日第八场由中国人民大学教授、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广东财经大学大湾区双循环发展研究院院长陈甬军主讲。演讲实录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二部分《陈甬军:“一带一路”十年成就的具体实例》、《陈甬军:为什么“一带一路”十年能实现合作共赢》已发,以下是演讲实录的第三部分:
“一带一路”为什么行?今后能不能行?一定要理论的支撑,而不能光靠文学语言的描述。
本文字数约6034字,阅读需要6分钟。
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思想理论高度要结合现在的主题教育,党史学习,要更进一步,不能仅从工程到工程、项目到项目来认识,要从中国共产党人基本的立场观点,“六个坚持”来认识。“坚持胸怀天下”,共建“一带一路”就是很好的一个对它的诠释和典型的案例。
中国共产党始终以世界眼光关注人类的前途命运,从人类发展的大潮流、世界变化的大格局、中国发展的大历史正确认识处理同外部世界的关系。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这是六中全会决议。二十大报告又提到这“六个坚持”。同时它又是中国式现代化里面的一个特色:和平发展。共建“一带一路”都可以从这方面来认识。
五中全会通过的《建议》其中有一节,在关于制定“十四五”规划里面“一带一路”的发展提出了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由于党的领导地位,所以,根据建议制定的“十四五”规划基本上大范围的、高比例的按照《建议》的内容制定的规划,并提出了四个方面,这还是今后发展“一带一路”的基本指导思想。
一是理念上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绿色开放廉洁,实现共同发展;二是抓住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要害,拓展第三方市场合作。第三方的意思大家都明白了,欧洲、日本曾经都积极参与过,希望他们能够考虑到第三方市场合作的意义,进一步发展这一块。三是要以企业为主体、以市场为导向,遵循国际惯例和债务可持续原则,坚持多元化融资体系,就是我们在新的发展中,向国际规则和国际惯例靠拢。过去一带一路建设中国央企多一些,中国资金多一些,因为是启动阶段,今后按照这个方面,企业包括民企、外企,根据市场规律,国际惯例,多渠道国际资本与市场的融资。四是推进各方面的对接,促进人文交流。这四个方面提出了总体要求,概括了建设内容,互联互通,提出了工作的方针,明确了工作的机制。这是三年前的“十四五”规划提出的指导方针。
这里提出的“充分条件”都是根据这个确定的具体规划。这样又形成了一个重点工作图谱,所以,大家学习了前面的理论就会知道,这就是我们“充分条件”的内容,从前面的理念到下面的共建全球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提出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把可持续发展理念放进去。还有多元,五心相通,人文交流。我认为今后要重点抓好这么几条。
一是抓好互联互通。因为公约数在这里,供求匹配里面缺的也是在这个地方,所以,新的阶段还是要抓住这一点,就是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加强互联互通,这是许多国家发展面临的瓶颈,也是我们建设的重点。所以,提出了“六廊六路”,六条经济走廊,六路是管路、网路、铁路、陆路、水路、空路等加起来。
二是要建设金融平台。大家听了前面以后就知道金融先导机制是怎样来促进“一带一路”发展的。在2015年筹建了多边金融机构,亚洲投资开发银行,AIIB,亚洲有一个开发银行在菲律宾,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跟“一带一路”的理念非常相近,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中心,经过这几年的发展,我们搜集到的数据,到2021年底已经向158个国家投资320亿美元,经过去年一年估计有400亿美元。亚投行第一年首批四个项目,从小见大,2015年试运行。这五个亿投了四个“一带一路”国家,投了四个项目都是基础设施建设的,包括印尼棚户区改造,所以,大家可以想象这300多亿、400亿美元就起到这样的作用。
原来有一个争论,国务院机构改革的时候,大家说“一带一路”主管机构会变吗?我说不会变,因为“一带一路”不是无偿援助。无偿援助,商务部、发改委这些职能都集中出来由一个国际合作署主管,一个国家移民管理局在公安部下面,现在出境的时候都是移民管理局看我们的护照。无偿援助还是需要的,但共建“一带一路”的主管机构还是在国家发改委,这说明它的性质和无偿援助有很大的不同。顺便说一下,它的领导小组,都是常务副总理,韩正副总理换为丁薛祥,但他的级别很高,办公室主任是发改委主任来当,下面的小组各个司的领导。
三是要深入开展理论研究,促进文化交流。“一带一路”是一个综合性、战略性、系统性、国际性,并且长期性要进行的国际投资重大项目,牵动各个战线、各个领域互动的重大的国际事件、重大的国际投资合作项目或者是平台。过去是没有过的。所以,我们对它的研究要多学科进行,对它的宣传也要加强。特别要加强理论性研究,上个礼拜在浙江大学召开论坛中,我说今后一个重点就是开展对“一带一路”的理论研究。不然《人民日报》、新华社写的宣传文章,写的很好,事例举了很多,“一带一路”为什么行?今后能不能行?一定要理论的支撑,而不能光靠文学语言的描述。这个任务就落在高校、落在智库、落在很多研究者身上,要贡献自己的理论力量,为国家的“一带一路”政策完善,为在“一带一路”施工的广大第一线的技术人员提供理论武器就非常重要。
刚才讲到2000亿投资带来1万亿的投资需求,这样讲大家就明白了,不会带来混乱。所以,有关主管部门在公布数字的时候也要清晰,比如2700亿公布以后没有讲中国投了多少,每年又在讲中国投了200亿,实际上完全可以把中国投了1850亿这个数字公布出来,这样就使全国人民更加了解了。这也是理论研究的一个基础,很多部门高校,包括科学院、理工科学校,技术部门都可以加强研究。
所以,这里还提出了建设一个互学互鉴的桥梁。基础设施是个核心,围绕它要深化公共卫生、数字经济、绿色发展、科技教育、文化艺术等领域的人文合作,这是领域。要加强议会、政党、民间组织往来,密切妇女、青年、残疾人等群体的交流,形成多元互动的人文交流格局,推动《实施共建“一带一路”科技创新行动计划》,建设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加强应对气候变化、海洋合作、野生动物保护、荒漠化的治理等交流合作,推动建设绿色丝绸之路,积极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开展医疗卫生和传统传染病防治合作,建设健康丝绸之路。在基础设施建设核心中,可以进一步扩展,这里讲到了三、四个方面,一是领域人文合作,二是各种群团组织加强群体合作,三是科技创新绿色。所以,在这方面,在新领域中,新十年中可以进一步展开。
既然是研究,再提了几个对未来展望。
展望一:控制研究总体的规模。既然前十年是2000亿左右,所以,“十四五”的五年,按照200亿多一点控制在1000亿美元到1200亿美元的投资,。这个是非金融类直接投资,口径是一样的,买股票股权收购的那些都不算,同时大大提高数字经济和绿色发展项目投资的比重。2021年、2022年基本是这个数字,200亿多一点,刚才看到2022年是209亿,2021年多一点是241亿,我估计今年2023年也是在200亿左右。所以五年大体在1000-1200亿左右的总投资规模。这样可以跟国内建设规模相适应,国内也在建设新发展格局,同国内的基础设施投资体量可以衔接起来。我提出两年了,很多部门都考虑这个问题。
展望二: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互动。“一带一路”是十年前的倡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三年前党中央提出来的,要形成以国内循环为主国际循环相结合的新发展格局,搞了三年了,现在习主席和二十大又进一步明确作为重大的战略方向。“一带一路”就要在新发展格局的发展中扮演一个重要的助推角色,大家看到我画了一个“8“字型模型。2020年5月中央提出来以后,10月份我就想了一个理论模型,就像前面一样,对事物本质抽象出一个对它的认识,非本质的东西去掉,用简练的语言,数学模型或者图案把它表达出来,经过经验实证,实证能够成立就是一个理论表述的工具,通过人类共同认识的体系,告诉大家,大就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是这样的。这样就可以更好地认识事物,当然能够更好的预测未来。
我做了一个模型,把这个“8”字倒过来,大圈就是国内循环,中国体量大,中央要求大循环;小圈是国际循环,但这两个是紧密交融融合的。建立新发展格局。三年来有所破局,但要继续努力,我估计还要五到十年才能完成整个过程。这里面中央提出来要提高国内循环的动能,像自来水管一样,水要哗哗响,动能要足。现在是动能不足,宏观经济上需求还是主要的矛盾。所以,供给侧改革和扩大需求的战略要结合使用。另外一个推动力量是科技创新,ChapGPT出来后带给大家很大的震动,通过创新来带动整个国内循环包括生产体系、消费体系的变化是一个重大的问题。国际循环在这里跟国内循环连接时,就需要“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因为“一带一路”大家把国际国内两个圆圈联系起来了。
现在很多沿海地区认为我就是双循环的枢纽,福建、广东、浙江、海南等都这样认为,这没有错,枢纽就是可以在里面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为什么要有上海进博会,每年700多亿进口国家发展所需要的先进技术,战略物资,Knowhow等,今年要召开第五届上海进博会了。召开广交会,就是要把商品推出去,参加国际循环,这样一讲,理论认识马上就清晰了。这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也非常重要。所以,“一带一路”在新的阶段中,过去没有双循环的格局战略任务,现在有了,怎么结合、怎么推动,同时促进自己的高质量发展,那就要结合十年的任务,结合中国式现代化战略目标的提出来具体研究,实现创新发展。通过这个理论模型,大家看就更加清楚了。三年前提出来以后,后面被很多省市所采用,当然文科也没有什么专利,他们也不说是人民大学陈甬军教授提的,反正就这么用,能说明问题就行。我也很高兴理论研究被广大群众所采用,被社会所采用,那就是一种收获和成果的肯定。
展望三:加强数字丝绸之路、创新丝绸之路建设,互联互通建设的数字化水平。现在和过去相比,国际社会的发展,联合国新千年可持续发展目标的提出,包括技术创新的步伐大大的不同了。所以,现在“一带一路”也要进行调整,刚才讲到化石能源燃煤电厂建设已经停止了,但不等于国内不用了,国内的超超临界电厂还在建设,德国能源供应减弱后推出燃煤电厂。双碳行动这是一个持续的过程,不能搞碳冲锋,但互联互通建设中,因为一个项目建设下去就是几十年的使用期,就要推动它的数字化水平和创新水平,这是第三个展望。
展望四:投融资平台与国际资本市场接轨。国际资本市场的一个组织,两年前召开会议发了白皮书,他们也认识到“一带一路”有巨大的资金使用的需求,他们愿意投入,但是他们也有顾虑,主要是透明度问题、财务质量问题。所以,在这方面,“十四五”规划提出要按照国际规则参与国际资本市场资金的筹集,这一块和刚刚启动时有所不同。我们要通过实际行动来消除对中国“一带一路”建设是“债务陷阱论”的诬陷,或故意为自己的政治理念而造成来的不真实的言论,某些国家的债务陷阱,刚才讲要负债100亿去搞五个项目建设,这个国家搞了200亿、300亿,建了很多东西,但是归还收益是慢慢来的,所以,200亿、300亿的债务就会把这个国家拖垮了,这样大家就理解了。所以,借债要量力而行。但中国和这些国家建设前就事先做过评估。我和我的研究生两年前做了一个课题,评估了肯尼亚的债务可持续能力,按照财政部的标准,得出是中等偏上的偿债能力,介于优秀良好之间。论文还获得了全国大学生一等奖,当然我没有署名,是他们几个研究生做的,他们参加了我在人大的名师沙龙课程。所以,和国际市场上接轨,更加有利于破解、化解对中国债务陷阱论的谬论。
展望五:加强对共建“一带一路”的风险防控与处置。现在社会上大家说的比较多,我们要用充分条件对冲解决这些问题。刚才讲到资金循环图高度抽象,100亿又回来了,中间舍弃了中间很多的阶段,这么讲理论上我回答你,能走通,但道路崎岖,中间有风险,有地缘政治风险、经济风险、市场风险、财务风险、安全风险、法律风险、信息失真风险、环境保护风险,还有很多风险,人员风险。比如今年苏丹的情况,中国外交部采取行动撤回1000多人,很多都是项目建设人员,还有特殊的政治因素带来的影响。所以,事先要加强对风险的防控。比如现在项目出去都在中国买了中信保的保险,要交多少的保险费,出现政治风险时给你理赔。这起到一定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在人员组织、项目施工、同当地的沟通中,对政治环境的把握下要有很多的措施,所以,一个要防控,二是出现后怎样处置是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有很多的经验要系统化。
展望六:进一步加强“一带一路”软力量建设。我讲了两三百场,形成一个模型,呈现效果还是不错的, 让大家明白了“一带一路”的经济内核是这样的,大家应该怎么做。这本《“一带一路”经济读本》销售十余万册,人大出版社同国外六个出版社合作译成六种文字,受到了普遍的欢迎。这里面也没有讲什么政治观点,就是大家合作做这件事,这件事有“必要条件”,但需要“充分条件”配合,充要条件结合,这件事能够做成。这个就离不开你们参与国,大家都是一起合作,所以叫做共建。有一本阿拉伯文版,三年前书给了我,我也不认识阿拉伯文,只认识我的照片。2022年12月习主席访问沙特的时候,人民日报、新华社配合一篇文稿,里面讲到中国的“一带一路”图书受到欢迎就讲到我那一本,《参考消息》上专门点了我作者的名,和一名阿拉伯青年作认真的读的照片。据海南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的大数据,我在那里兼职的,据梁海民院长说,有近两亿人点击这个消息。他有一个大数据搜集系统。我很吃惊,这说明我们的宣传还有很大改进提高的空间。所以,宣传需要我们的理论成果,光是文字上宣传可以起到一定的作用,但一定要以理论作为基础,大家才能信服,才能真正的根据这一个来投入到“一带一路”的实际行动中去。
根据研究需要,我组织人大国际经济贸易的专业学位研究生,把世界银行的研究报告把它翻译成中文版提交给中央有关部门。课程里讲“一带一路”商务经济学,作业就是翻译这本书,全班每人一段翻译,最后合编。他们通过这个也认识到“一带一路”的重要性,英文表述也提高了,结果都找到很好的工作,他们对“一带一路”的认识让面试官很满意。所以,一带一路研究还可以培养人才。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