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丁刚:华盛顿的目的能达到吗?
当前位置: 首页  /   趋势研究  /   一带一路城市国际论坛  /  

丁刚:华盛顿的目的能达到吗?

发布时间:2023-12-19 作者: 丁刚 

如何切断并且将中国制造挤出产业链、供应链和贸易链已经成为华盛顿最重要的政治主题之一。华盛顿的目的能达到吗?

12月6日至8日,“第三届中国(义乌)‘一带一路’城市国际论坛2023”在浙江义乌召开。本次论坛由中国人民外交学会、中国人民大学、义乌市人民政府主办,义乌中国小商品城控股有限责任公司、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义乌市场发展研究院协办。聚焦“高质量共建丝路,新时代全球商圈”主题,40余位海内外政商学界人士出席会议,共话“一带一路”建设的十年成就及未来展望。央视、人民日报、CGTN、新华社、中国日报、中国新闻社、中国青年报、经济日报、人民政协报、证券时报、浙江日报、“明叔杂谈、“大白话讲新闻”等20余家央媒及自媒体大V现场报道会议内容。《人民日报》高级编辑丁刚出席开幕式并在“主旨论坛II商业领袖对话:‘一带一路’与国际贸易的新篇章”环节研讨发言,以下为发言全文:


如何切断并且将中国制造挤出产业链、供应链和贸易链已经成为华盛顿最重要的政治主题之一。华盛顿的目的能达到吗?


本文字数约4023字,阅读需要4分钟。


a504b9b7de0479cac068a8697fb78b61.jpg

▲丁刚


今天我们在这里讨论义乌与国际贸易的关系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当年习近平在浙江工作时就曾指出:“义乌的发展是过硬的,在有些方面还非常突出。”我想说,义乌的过硬是贸易、物质大交流、大流通的成果,同样也是中国精神的成果。讨论中国国际贸易改革与发展的未来这么宏大的主题,离不开“义乌精神”。


昨天我从美国媒体看到这样一个新闻,美国的立法者要求加大对Shein的审查力度,要求该零售商自证它销售的产品没有使用“强迫劳动”,正试图借用人权问题来阻止它在美上市。


如何切断并且将中国制造挤出产业链、供应链和贸易链已经成为华盛顿最重要的政治主题之一。自前任美国总统特朗普发起对华贸易战以来,华盛顿的对华战略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中国成为美国最主要的竞争对手。而美国与中国竞争的主要战术就是与中国“断链”,要通过重组产业链贸易链而将中国挤出去。


华盛顿的目的能达到吗?


我想来到义乌的与会者肯定会对这个问题有自己的答案。


贸易改变世界。地处中国浙江中部的小城义乌的发展可以算作是这个“定理”的一个最典型的案例。


义乌现在已成为“买全球,卖全球”的中心城市,有210万种来自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此汇聚,而这里的商品又销往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在义乌开一家外贸公司只需3天,办理一宗出口货物通关手续最快仅需1分钟。义乌既是小商品最全的市场,而且还可以最快的速度将货物送到客户的手中。


截至目前,每年到义乌采购的境外客商超过56万人次,有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1.5万多名境外客商常驻义乌。义乌与全球233个国家和地区有贸易往来,外贸总额超4700亿元,出口超全中国的18个省份。


义乌商品不仅是全球产业链、供应链和贸易链不可替代的环节,而且也将会为未来这些链条的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动力。


义乌人从摇着拨浪鼓走街串巷,到建设起“想买什么就有什么”的全球最大小商品市场,创造了全球贸易史上的奇迹。义乌的经验证明,中国改革开放50多年来,给世界贸易带来的巨大变化,靠的就是通过市场经济的改革与走向世界的开放而释放出的蓬勃奋发的活力。


义乌精神为开创“一带一路”的新路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撑。在走向世界的义乌的背后有着强大的中国制造的支持,也有着义乌人始终具有一种以开放融入世界,以互利追求和平发展的精神动力。


义乌人对义乌精神有一个12字的总结,叫作“勤耕好学、刚正勇为、诚信包容”。但还有一句话更给我留下深刻印象。1982年4月至1984年12月担任义乌县委书记的谢高华被称为“义乌小商品市场的催生培育者”,他说过这样一句话,“为老百姓吃饱饭杀出一条血路!”


义乌人把改革开放、走向世界溶入了自己的血液之中,艰苦奋斗,奋发图强,把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也带给了全世界。义乌人不是像当年英国等欧洲列强的殖民者那样到全世界去拼市场、占市场的。义乌人靠的是顺应全球化的大潮流,符合国际贸易规范,建立起了遍布全球2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贸易网络和遍布全球的275条国际专线。使得那么多生活在贫穷、极端贫穷的人们都用上了手机、电饭锅等现代电器,使得那么多中产家庭都过上了低通胀的幸福生活。眼下,义乌人在国际贸易的低迷期,为增强这一网络的韧性而努力着。


看看现在的美国经济,西方经济和全球经济,离开与义乌的通联会是怎样一种情形?这或许不难预测。


如果我们从义乌来看全球贸易局势的变化,特别是能与义乌的小商品商接触、交谈,就一定会体验到美国的“断链”可能会对义乌的出口带来冲击,但最终却是不可能成功的。


一个小小的城市能对全球贸易做出如此巨大的贡献,能形成自西方崛起以来世界贸易史上少有的强大的正能量,为什么?这是一个非常值得探讨的问题。这同样也是我们预测“一带一路”与国际贸易前景的一个需要考虑到重要因素。


我为什么要强调精神因素,因为中国通过改革开放崛起,义乌通过改革开放的发展,和“一带一路”走向世界,精神是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这些年我们讲“一带一路”,不断地在讲一些基建项目的成功,讲中国制造,但是当这些项目和产品走向世界,它同样给世界认识中国,认识中国人的精神和价值观创造了条件。


中国故事,“一带一路”的故事当中理应包含中国精神、中国人的价值观的故事。


“一带一路”有很多故事,媒体介绍比较多的,是中国企业、中国制造走出去,在当地投资、修路、建厂的情况。除了这些经济贸易的活动外,中国企业以及随之而行的中国人的出现,包括义乌人走天下,建起商业贸易网络,究竟会给沿线国家人民带来怎样的思想风暴?这可能才是最引人的地方。


肯尼亚有一条在英国殖民时期修建的铁路还在运行,但行驶的是老旧而缓慢的观光列车,它让人们很快会遥想起英国当年的强盛。如今,殖民者已经“走出非洲”,他们修建的铁路也运走了肯尼亚的财富,留下的是落后与贫穷,还有那一套旨在维护殖民者特权和殖民体系稳定的制度,这么多年来仍一直在制约着发展。


中国人来了,也要帮助非洲修路。按照西方人的思维惯性,中国人是“新殖民者”,会和他们的祖辈做同样的事情,把财富单向地运回中国。“一带一路”的故事一开始就碰上了西方殖民故事叙事逻辑的挑战。


随着铁路、公路的延伸,“一带一路”的故事也正在形成不同的叙事逻辑。中国企业修建的铁路是现代化的、低碳运行的,中国人教当地人如何修建铁路、如何使用机器、如何管理运输线路、如何将自身的经济潜能发挥出来,也在培育着他们劳动致富的新观念,用中国人艰苦奋斗与守纪律的精神进行着一场意义深远的“传、帮、带”活动。中国人的出现引发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思想冲击波。


一些没有或者说少有对中国实地考察经验体会的外国学者,常常会囿于西方经济学的经验或理论来认识中国,往往容易忽视改革开放四十多年来,中国推动市场经验而释放出的这种来自于文化传统中的奋斗精神。


为什么中国不同于西方?为什么中国人能走到我们前面?前些年我在肯尼亚访问时,正好碰到该国媒体在讨论这些问题。上世纪60年代,肯尼亚的人均GDP大约为600多美元,而中国还不到100美元。如今中国超过了8000美元,肯尼亚却只有1300多美元。原因何在?中国究竟对在哪里?肯尼亚究竟哪一步没走对?人们在对比中思考着……


英国《金融时报》曾经发过一篇评论说,有位名叫麦克斯韦•泽肯的16岁的利比里亚少年,他住在年巴县乡下。当被问到渴望到哪里学习时,他说:“我想到中国学习工程技术,然后回国建设我们的道路和城市。他们说一定要参观中国的长城。很遗憾,我们国家没有那样的建筑。”在这位少年的表述中,长城显然成为中国文明呈现出的一种软实力象征。


过去500年是西方殖民、扩张的500年,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到达·伽马的航船抵达印度,欧洲的帝国开始了争抢、分割世界的大扩张。他们把思想和价值观传播到了世界各地,对很多发展中国家的政治、经济、教育等诸多方面都形成了深远影响。


作为媒体人,这些年我采访了不少“一带一路”的项目,最近还乘高铁去过老挝。高铁从中国通过去,不只是使贸易和人员流动更便捷。


3df89f6a94c61b84bab8e8e4f53f2664.jpg

▲2023年4月13日,中老铁路开行国际旅客列车,昆明至万象间可实现乘火车当日通达。图源:新华社


12月1日。中国-老挝铁路迎来了开通两周年纪念日。截至本周六,位于中国西南部云南省的磨憨出入境边防检查站已累计验放来自 72 个国家和地区的 95000 多名旅客以及近600万吨进口和出口货物。在这些数据的后面是什么,就是文化、思想、知识的大交流大融汇。这些才是更重要的变化。


再举一个例子。中国人的价值观,有一条特别重要,就是“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秉着这种中国理念,中国一家矿业公司在秘鲁5000米海拔的高山上为当地百姓改建了学校,还修了公路。按照公司的要求,每个在矿区工作的员工都要定期到周边社区走访,给矿工的孩子们送去文具和生活用品。我们的记者随同中国员工去去当地居民家走访,发现这些员工不仅能用当地语言与居民交流,互相之间还十分熟悉。


我们这次来义乌,看了小商品市场,如果有更多的机会,我建议大家能去看看义乌的学校,尤其是中小学,看看改革开放以来第二代第三代义乌人是怎么成长起来的,亲身体验一下“勤耕好学”的义乌传统。


中国人沿着“一带一路”的行进开始引发变化。经济学家们通过数据看到的是全球财富与贸易的流速与流向的变化,以及发展动力的转移,但活跃在数据背后的是观念与行为方式。变化固然是缓慢的,却有着顽强而持久的渗透力,它最终一定会形成可以勾勒出人类历史发展线条的浓重笔触。


“一带一路”的故事其实才刚刚开始……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