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江晓丽:培养丝路友好使者,促进世界民心相通
当前位置: 首页  /   趋势研究  /   迎春论坛  /  

江晓丽:培养丝路友好使者,促进世界民心相通

发布时间:2024-02-29 作者: 江晓丽 

丝路毕业生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任职,他们正在向世界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编者按:2024年2月5日,由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主办的“抓住一切时机,主动担当作为”第四届(2024年)人大重阳迎春论坛在京顺利召开。近40位来自人大重阳的专职、部分兼职与校内部分专家学者齐聚一堂,畅谈新时代下的新作为、新担当。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兼)国际学院副院长江晓丽在“迎春研讨一:变革与重塑:2024年世界与中国未来”环节以《培养丝路友好使者,促进世界民心相通》为题发言,以下为其发言实录:


11e717151898133d0beb404be13b6c47.jpg

▲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兼)国际学院副院长江晓丽与学生交谈(资料图)


尊敬的各位嘉宾大家上午好!非常感谢人大重阳的邀请,也很荣幸能参加迎春论坛,学习各位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今天我主要从高校的国际教育角度汇报一下当前国际环境下如何培养我们国家需要的国际人才,我汇报的题目是“培养丝路友好学者,促进世界民心相通。


我特别想引用王义桅老师2023年出版的专著《民心相通的中国实践》中说的一些话,他说“一带一路”是通过全球互联互通伙伴网络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通过命运自主、命运与共最终实现命运共同体。如果说“一带一路”正在解决和平赤字、发展赤字和治理赤字,那么人类命运共同体则重在克服信任赤字,两者是问题导向、目标驱动的有机统一。在当前国际国内环境下,培养一大批知华、友华和致力于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贡献力量的青年人才,是高校国际教育应该有的使命担当。


丝路学院(中国人民大学丝路学院2024年招生正在进行,点击蓝色字体可查看招生简章)作为中国人民大学配合国家“一带一路”倡议、落实教育部推进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的举措,于2018年落户苏州,是全国双一流建设中首家以丝路元素冠名的学院。五年来,丝路学院秉承纳中外贤材、育丝路精英的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中始终坚持习总书记在第三届“一带一路”高峰论坛主旨演讲中提到的“和平合作开展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目前我们已经为“一带一路”沿线62个国家和地区培养了一批认同中国、联通世界的友好使者。


今天我从三个方面汇报一下丝路学院的人才培养情况。


(一)打造新时代中国国情课程体系,引导留学生全面了解中国。


2021年,丝路学院创新提出构建新时代来华留学生中国国情课程体系,围绕中国政治、中国经济、中国法律、中国文化四个方向打造特色课程,并开展了“一带一路”研究和当代中国研究两大平台支柱系列课程。“一带一路”专题讲座主要从古代丝绸之路引入,以当前“一带一路”倡议十周年的总结和展望角度,从数字经济、贸易法律、自贸区发展以及对外援助等多角度剖析“一带一路”的重要成就与未来发展,通过教授、学者、社会名人等构成的立体化师资库,为培养高质量人才保驾护航。


丝路学院还积极构建高端的学术平台,引导留学生开展中国研究。丝路学院承办了APEC能源智库论坛、青年分论坛,知识 “一带一路”青年学者学生论坛、苏州丝路论坛、“十四五”规划与中国青年北京论坛、文明互鉴中国与中东学术研讨会等,鼓励留学生探讨低碳能源转型、生态文明建设、贫困治理、文明交流互鉴等全球共同的议题,培养参与解决全球问题的时代精英。


(二)精心设计特色研学活动,促进留学生深入理解中国。


丝路学院围绕四大板块设计特色研学活动。


第一是让留学生从读懂中国共产党开始读懂中国。比如丝路学院组织学生去嘉兴南湖一大会址和费孝通故居等等,帮助留学生了解中国共产党在内忧外患中诞生,在磨难挫折中成长,在攻坚克难中壮大的伟大历史,以及如何带领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和强起来的故事。


第二是让留学生从学习中国之治到理解中国道路。丝路学院组织留学生去义乌、湖州等地参观义乌国际商贸城、安吉白茶茶厂等,与当地政府及相关部门座谈,让学生了解各级政府通过工业绿色化、农业生态化、产业集聚化、城乡均衡化等系列的措施,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为留学生揭示中国治理背后的智慧密码。


第三是让留学生从感受中国之变中学习中国智慧。丝路学院组织留学生参观了苏州工业园规划馆,了解园区作为改革开放试验田从农田洼地走向世界,成为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的瞩目成绩。丝路学院带学生走访知名民企,感受中国民营经济的蓬勃发展,了解中国企业家的创业精神以及中国企业为践行速度发展、推动“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所做出的不懈努力。


第四是让留学生从体验中国文化到促进文明交流。丝路学院组织学生到苏州当地的茶文化博物馆等等,让学生感受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精益求精、勇于创新的工匠精神,体会历久弥新的中华文化以及其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促进文明交流,以苏州刺绣研究所为例,半个多世纪以来为国家培养了数以百计的刺绣大师和专家创造了革新了200多种刺绣技法,这些都让学生叹为观止。


(三)培养知华友华丝路人才,促进世界民心相通。


以情育人,相知相亲。 丝路学院紧抓中西文化的共通之处和情感共鸣点,组织开展系列特色活动,比如说2023年学院首创的“一带一路”国家文化节、国际美食节、国际电影赏析等活动,帮助各国学子感受中国文化中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的包容开放精神。


以研促学,共同发展。丝路学院创办研学沙龙、学术工作坊,研究生学术论坛等学术活动,让学生从学术角度阐释中国高质量发展创新实践,向世界解读真实的中国,搭建中国与世界互通的桥梁。目前,丝路学院塞尔维亚籍学生写的《中国在中东欧小国的新机遇》文章被国际知名的出版社palgrave出版的图书《中国特色全球化》收录;阿根廷籍学生武琪参与撰写一本分析50年来阿根廷与中国双边关系的著作;丝路学子优秀的研究中国的论文也即将由世界知识出版社出版。


以心相交,促进民心相通。丝路学院以中国传统佳节为契机,组织各种联欢活动,增进留学生与学院的情感连结,促进民心相通,学生自发地在社交平台积极的发布对中国文化的推崇、对中国道路的思考、对中国人民的喜爱等相关内容,展现了世界青年与中国以及中国人结下的深厚情谊。塞尔维亚籍学生张文迪创建了第一个用塞尔维亚语介绍中国的网站;巴基斯坦籍学生孟龙毕业后在巴基斯坦总理办公室任职,他将苏州工业园区的先进经验介绍给了巴基斯坦;柬埔寨籍学生菩提旎开设的“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视频节目,展示“一带一路”给柬埔寨带来的剧变,被北京日报报道并转发;俄罗斯籍学生安欣怡在中国外文局文化传播中心华语教育出版社主办的2023讲好中国故事大赛中,从近400多所中国院校的8000多位留学生参赛多品种脱颖而出,获得了大赛的特等奖。


丝路毕业生在各国的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领域任职,他们正在向世界讲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贡献青春力量。


伴随着一带一路”下一个金色十年,丝路学院将继续积极探索国际人才培养模式,努力培养更多知华友华的国际友好使者,促进不同文明的交流互鉴,共同推动人类社会进步。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