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欧洲学者:关于中美欧,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当前位置: 首页  /   趋势研究  /   区域国别论坛之美国系列  /  

欧洲学者:关于中美欧,有一个好消息和一个坏消息

发布时间:2025-07-21 作者: 克劳斯·拉雷斯 

近日,著名德国籍学者、美国威尔逊中心全球欧洲与基辛格美中关系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历史与国际事务教授克劳斯·拉雷斯(Klaus Larres)继2024年9月之后再次到访人大重阳并发表公开演讲。

编者按:近日,著名德国籍学者、美国威尔逊中心全球欧洲与基辛格美中关系研究所研究员、美国北卡罗来纳大学教堂山分校历史与国际事务教授克劳斯·拉雷斯(Klaus Larres)继2024年9月之后再次到访人大重阳并发表公开演讲。7月17日,观察者网发布其演讲内容。现发布如下(现场观众提问互动环节的实录稍晚发布):(全文约5700字,预计阅读时间15分钟)

大家下午好!感谢刚才的介绍。今天,我主要想谈谈当前的全球地缘政治形势,尤其是对美国和欧洲而言的挑战;同时中国在其中也发挥着重要作用,因此我将重点讨论这三方关系。我先分享一则好消息:欧洲与中国、欧洲与美国依然愿意保持合作关系。

2021年和2022年,欧洲希望大量采购口罩以自我防护,但很快发现大规模的口罩生产主要集中在中国,欧洲和美国均无能力大量生产。中国当时并未准备好将所有口罩出口欧洲,因为国内同样有巨大需求,也未准备好向全球其他国家全面供应。尽管如此,中国仍尽力支持其他国家。这一现实使欧洲和美国意识到全球供应链存在重大挑战和风险,进而影响了他们的贸易思维和方式。

因此,欧洲逐渐认识到不能再像过去那样高度依赖中国,欧洲担心中国一旦无法满足其某些商品需求时,可能导致供应链中断。当然这其中也反映了保护主义的因素,虽然保护主义讨论由来已久,但疫情加速了这一趋势。

好消息是,各方仍希望合作,只是贸易方式更加谨慎,强调供应链多样化,避免“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西方国家希望开拓印度、孟加拉、越南及南美等新兴市场,这种多元化策略合理且必要,可以降低对中国单一供应链的依赖,实现贸易风险分散。类似的思考不仅限于贸易,也适用于人文交流、学生交换和移民等领域。

在与中国学生交流时,我发现他们普遍愿意前往西方国家,经历数年的学习或工作,尽管未来是否回国尚不确定,但他们确实怀有开阔视野的强烈愿望。类似的心态也存在于西方学生中,尤其是欧洲学生。相比之下,美国学生对于是否赴海外留学,尤其是去中国,表现出较多犹豫,而欧洲学生则表现出更为热切的留学意愿。

我们了解到,许多中国留学生选择在美国学习。同时,西方国家的学生中也普遍存在前往其他国家深造的意愿。刚刚我跟大家讲的是好消息,接下来是坏消息了。

坏消息是,我们正处于一个极度不确定、难以预测且国际格局持续变化的时代。目前,中国与美国、欧洲与美国之间的关系,尤其是跨大西洋联盟,正在经历深刻的变革。我们正面临前所未有的紧张局势。

回顾历史,特别是二战结束以来,欧洲一直不希望欧洲再吃出现大规模战争的风险。然而,没有美国的支持,这一目标几乎难以实现。马歇尔计划极大地推动了欧洲经济的重建,美国的持续援助也为德国的统一提供了重要保障,德国于1990年实现了统一。可以说,没有美国的帮助,世界格局将会截然不同。

事实上,英法之间的密切关系同样离不开我们的支持。自二战结束以来,世界见证了冷战和跨大西洋联盟的形成。进入20世纪90年代,美国逐步成为全球最具影响力的国家,甚至可以被视为单极强权。自2001年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以来,国际政治格局发生了深刻变化。

这些变化同样体现在美欧关系上,无论是伊朗问题、对俄政策,还是贸易与经济冲突,都带来了诸多挑战。尤其值得关注的是,特朗普再次入主白宫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为我们带来新的挑战。

我们当前所处的国际环境与十年、二十年前的跨大西洋联盟已大不相同,面临着更多的紧张局势与挑战。以北约为例,美国持续推动欧洲国家增加国防预算。近年来,许多欧洲国家被要求将国防支出提升至GDP的2%,但在俄乌冲突于2022年全面爆发后,特朗普总统还希望北约进一步将国防预算提高到GDP的5%。这一要求加剧了美欧之间的分歧,也使北约的目标更难实现。

特朗普总统多次强调美国对欧洲安全的承诺,而北约则依托第五条款,致力于集体防御。然而,目前许多欧洲国家的军备储备,无论是导弹还是坦克,数量都不足。如果严格按照第五条款的规定,任何成员国遭受入侵,其他成员国都应协助防御。比如一旦发生俄罗斯入侵北约成员国的情况,其他成员国必须提供支持。但是各国军队的现实情况对跨大西洋关系,尤其是北约近期达成的相关协议,提出了更高的挑战。

当前,我们持续向各方施加压力,力求切实落实第五条规定。然而,未来局势如何演变,尤其是特朗普将作出何种决策,仍充满不确定性。这种跨大西洋安全关系中的新不确定性,再次为国际局势增添了风险。在近期的北约峰会上,欧洲普遍感受到安全与确定性的缺失,且尚未具备实质性改善跨大西洋关系和北约能力的条件。

欧洲在对美贸易方面高度依赖。欧盟超过30%的商品出口至海外,其中美国市场尤为重要,尤其对于德国等大型经济体而言。这种依赖使得美国近期提升关税的举措,特别是前总统特朗普提出并实施的一系列加征关税政策,对欧盟构成了严峻挑战。许多欧洲国家对此表示担忧,因为出口,尤其是对美出口,是其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关税上升无疑将对欧盟的贸易和经济发展带来不利影响。

目前,欧盟与美国之间的贸易谈判正紧锣密鼓地进行。特朗普设定的关税最后期限为7月9日,随后又表示可能将其推迟至8月1日。尽管如此,尚未见到各方达成明确协议。现阶段,美国对欧洲商品的关税水平主要维持在10%左右,而部分特定行业和产品的关税可能更高。

在8月1日前,谈判有望取得阶段性成果并达成协议,但即便如此,欧洲对美贸易的盈利仍可能减少,这将加剧欧美关系的紧张局势。换言之,即使交易量保持不变,关税的存在仍会削弱欧洲的经济利益,从而影响双方的合作氛围。

还有一点需要指出,除了安全和跨大西洋贸易方面的挑战外,特朗普本人的立场也是一个重要因素。作为极右翼政治家,特朗普对欧洲并无好感,也不愿与拥有27个成员国的庞大国际组织打交道。这种复杂的组织架构并不符合他的偏好,因此他不愿与欧盟、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或欧盟各国领导人进行沟通,这种做法不仅让他本人感到困惑,也让中方难以理解。

特朗普更倾向于以商人身份,直接与德国总理、英国首相、法国总统等个别国家领导人对话。他认为,与单一国家直接交流可以获得更大的话语权,相较于与欧盟整体磋商,单独谈判更为简便。然而,欧盟27国已经形成了强大的经济共同体,如何与欧盟整体达成协议成为特朗普目前面临的难题。

此外,欧洲还存在移民等内部问题,这些因素都可能对传统的欧美跨大西洋关系产生影响。我们假设欧洲和美国当前关系正处于最困难的境地,如果是这样,对中国来说是有好处的。因为欧洲和美国不喜欢彼此了,我不跟你玩了,也不跟你交易了,欧洲人当然会转向中国,说“哎,我们俩一起玩吧,我们来进行交易,我们关系拉得更近一点。”

理论上来说确实是这样,现在我们确实看到一点点这样的苗头,但实际上并不是如此。

因为欧洲和中国之间的关系也并非完美,特别是在之前我所谈到的留学生和学生、学者之间互访,以及经济相关贸易,中国和欧盟、欧洲之间还是有很多紧张,很多摩擦,只是目前还没有那么糟糕。为什么会这样呢?以及我们如何解决这些困难呢?

在接下来的几周内,中欧建交50周年峰会暨论坛将在北京举行。我们每年均在布鲁塞尔或北京举办对话会,借此深化议题讨论,并进一步庆祝中国与欧洲国家之间的友好关系。

当然,目前中欧关系面临一些紧张问题,这些紧张主要源于贸易赤字问题。欧洲对中国的贸易逆差较大,因中国对欧洲出口的货物远多于欧洲对华出口,这使欧洲难以接受。他们希望通过进一步开放市场,使欧洲企业能够更好地进入中国市场。出于国家安全及其他考虑,欧洲希望实现这种市场开放和发展的情况。

在未来几年,欧洲企业虽抱怨不断,但只要在中国市场的利润持续增长,他们愿意逐步接受这一现实。然而,目前中国市场的利润不仅未增长,反而有所下降。同时,许多中国企业开始自主研发产品,减少了对欧洲市场产品的依赖。

过去类似情况发生后,欧洲市场对中国产品的需求明显减少。消费者在购买时更加谨慎,倾向于储蓄而非消费。以奔驰和宝马为例,近几年销量大幅下降,这反映出企业希望通过缩减就业来应对各种挑战和紧张情绪的状况。

若国内市场销售不足,中国企业必须开拓海外市场。以新能源汽车为例,市场上已有约120个品牌,显然并非所有品牌都能在中国销售,因此需要出口并拓展海外市场。无论是在美国还是欧洲,产能过剩时有发生。

此外,美国通过提高关税阻止中国新能源汽车进入其市场,意图将其拒之门外,转而寻找其他市场。

中国新能源汽车在欧洲市场取得了显著成就。欧洲作为一个富裕且统一的大市场,对于中国新能源汽车企业来说,进入欧洲市场不仅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也有助于促进中欧之间的贸易合作。目前,中欧高峰论坛的对话正在进行,双方在新能源汽车领域的合作与交流不断深化。当然,欧洲各国希望在新能源汽车市场保持自身竞争力,既希望减少对中国进口车辆的依赖,也希望推动本土新能源汽车的生产与出口,以扩大市场份额。

总体而言,汽车产业,无论是传统燃油车还是新能源电动车,对欧洲经济具有重要意义。目前,欧盟委员会指出,许多欧洲消费者难以负担电动车的价格。因此,欧方正与中方展开谈判,寻求共同解决电动车销售问题。这一议题受到双方高度关注。

除此之外,我们还面临其他行业的重要议题。例如,医疗设备的出口问题及其在对方国家的市场准入,对于双方来说都具有重要意义。

另一个关键领域是稀土资源。众所周知,稀土具有广泛用途,而中国在该领域几乎处于垄断地位,这也是中国多年来持续加大稀土投资的原因。目前,欧洲在军用设备、磁性材料、武器制造以及电动车等多个领域高度依赖中国的稀土供应。因此,欧洲希望与中国保持顺畅贸易,争取在稀土出口方面不设限制。此外,关于芯片技术和人工智能技术,双方也期待能够进一步开放合作。

所有此类谈判都极为艰难,因为双方均认为相关资源、产品和行业对各自经济至关重要,关系到国家命脉和人民福祉,甚至影响基本生活水平。目前,世界各国、欧盟与中国之间仍在持续磋商。

7月24日即将召开的中欧经济峰会距离现在不足三周,我们期待各方能够达成一定程度的共识。然而,实现全面协议难度较大,召开会议并不能保证所有问题立即明晰,相关决议的落实也非短期内可完成。尽管如此,我依然对本次峰会充满期待。

当前,关于“新国际秩序”的讨论非常多,但如何界定这一概念其实并不容易。所谓新国际秩序,是指由五到十个主要大国主导的多边格局,还是仅有两到三个超级大国的体系?对此,并无定论。

中国普遍认为,美国并非处于持续上升阶段,而是在相对衰落,未来可能不再是唯一的全球超级大国。与此同时,西方也指出中国面临经济、人口结构等多方面挑战,经济高速增长已进入平台期。对于这些观点孰是孰非,我无法断言。

但可以肯定的是,在可预见的未来十到二十年,中美两国仍将在全球事务中扮演关键角色,并且彼此依存。这种格局,即便在未来五十年内,预计也不会发生根本性改变。  

未来,全球可能仍将存在三至四个重要的超级大国,如中国、美国和俄罗斯等。尽管俄罗斯因战争和军事问题,其实力可能不及以往,但其新兴高科技产业正在发展,因此从整体角度看,俄罗斯依然是未来不可忽视的重要超级大国。

接下来谈谈欧盟。虽然从军事角度看,欧盟并非特别强大,但作为全球统一且强大的贸易市场,其影响力不可忽视。欧盟由27个成员国组成,成员国联合发声时具有显著的国际影响力。尽管个别成员国如匈牙利等在内部存在分歧和挑战,但总体而言,欧盟依然是全球重要的经济力量。

我认为,中美欧三方未来仍将保持合作的基础和基调,各国也会专注于解决自身的国内问题。关键在于各方都能做出实质性的让步。欧洲方面对中国常有这样的印象:尽管中国做出承诺,但实际贸易中仍存在贸易赤字高企、市场开放不足、产品难以进入等问题。这种印象并非源自某位领导人的言论,而是基于长期的经贸交往经验。欧洲企业及官员在与中国及美国商务部门官员交流时,普遍感受到这种失望。

贸易过程中,尤其是涉及产业管控和补贴等问题,双方面临较大困难,这对未来合作并非积极信号。我们应正视并改进这些问题。欧洲与美国、欧洲与中国的关系需要各方承担责任,而非单方面妥协。

我对此并非完全乐观,但期待在即将召开的峰会上,能够看到各方贸易关系的走向。总体来看,虽然前路充满挑战,但我们必须全力以赴,避免全球进一步分裂,推动世界团结合作,共同前行。

(现场观众提问互动环节的实录稍晚发布)


9b7d95034469b3e5aeb87d96558183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