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9月4日,由中国建设银行研修中心(研究院)与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共同主办的 “百年变局下的中国经济金融形势与未来”研讨会在京成功举办,会上发布了共计100万字的重磅智库合作成果“金融大变局”系列著作,10余位经济金融界的知名专家学者参会并发表主题演讲。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锡军作为课题执笔负责人之一汇报了《国有大行品牌价值提升的战略》课题内容,以下为发言实录:
数字化转型可能会是对我们商业银行未来估值带来比较深刻的影响的一件事情。
本文字数约4485字,阅读需要5分钟。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院长、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赵锡军
各位专家、媒体朋友:
大家好!
我主要是参与了第二个报告《国有大行品牌价值提升的战略》的研究,这个研究报告应该说研究团队做出了很多努力,来完成这个报告。大家都知道,刚才王文院长在介绍这四个报告时也提到了,确实商业银行在市场的估值有些收缩的状态,从它的总市值、PE、PB来看都有一些收入,受各种因素的影响表现不是特别理想。从整个资本市场来讲,在前面几位专家讨论过程当中也提到了这个问题,市场总体有发展,但估值相对还是存在着有待完善和提升的很多地方。商业银行也是一样。
从我们总体对估值的研究,特别是对商业银行估值研究来看,如果能对商业银行估值应该是在它完成了股份制改革以后。刚才曹远征先生回顾了整个金融改革的历程。四大行中,建行最早是在2005年进行股改的,股改之后完成了现在治理结构的建设,在香港和上海完成了A+H股的上市。到现在,我看今天它的市值排在全球第八大银行市值。2005年完成股改到现在,可以看到市值的增加是相当不错的。其他三家银行也是一样。所以,从发展的历史来看,从可以估值到现在,整体是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的。只不过在目前状况之下,受市场和各方面因素影响,有些受到挫折。
怎么样让商业银行的总体价值、品牌得到更好的提升?我们还是要做更多的分析,要下更多的功夫。说到这些问题,就和今天会议大的话题有关系,就是“百年变局下的中国经济金融形势与未来”。因为金融企业的品牌价值和整个国家的总体经济变化,和国际环境的变化,特别是对未来的判断是密切相关的。这个价值更多表现为大家对未来的预期在现在的体现。未来预期怎么样,体现到现在是你对现在价值的判断。现在面临的是百年变局,那说明这个变化的形态对未来的影响,以及我们对中国经济、中国金融,以及相关企业、金融机构未来会在这个变局中间呈现出一种什么样的状态,我们还需要有更多的信息,更多相关的资料才能够做出更加明确的判断。
前面几位专家都提到了这方面的问题,讲到了从宏观经济、资本市场、国际国内环境、科技变化等等都提到变局中间呈现出来的各种各样的情况,它对我们银行的估值都会产生影响。今天,我只是从其中一个侧面来提,这个侧面就是商业银行的数字化转型。我个人理解,数字化转型可能会是对我们商业银行未来估值带来比较深刻的影响的一件事情。
为什么谈这个话题呢?最近几年大的银行在这方面投入的变化和资源配置变化可以看出,各大商业银行都在不断地持续地加大对金融科技、科技金融、数字化、科技化的投入,已经成为各个银行资本化投入最重要的投入(领域)。我引用了一些数字,银保监会在2020年有个数据,银行业金融机构大概在信息科技总投入就已经达到2078亿元,而且增长很快,当年同比增长了20%,毕马威在2021年中国金融科技有个报告也提到了,银行业在推进数字化转型进度方面明显高于其他行业,这是对于我们国家来讲。这个事情换到20年前,我们听到美国花旗银行一年申请了多少专利,银行申请一个发明专利是不多见的,现在看各家银行申请专利已经成为常态,说明已经发生很大变化了。
从今年各大银行年报采集了一些数据,通过2022年的数据可以看到,银行在这个领域的投入,统称叫金融科技的投入是非常大的。进入今年的合作伙伴建设银行在2022年金融科技的投入是232.9亿,是资金投入上当年最大的一笔,除了要建总部买楼之外,这就是最大的投入,占到了营业收入的2.83%。2.83%还不是最高的,我看到有些国际/境外银行,像摩根大通、花旗、汇丰等都在5%,甚至6%、7%、8%以上。但在我们大行里已经是相当比例高的投入。(建行)整个金融科技集团15811人,占全部员工的4.2%。这个数字我没有太多核实,因为是从年报里披露出来的。我和建行相关领导沟通时,他说金融科技的员工人数还不只这一点,起码还要增加7000-8000人,因为没有统计各个分支机构和子机构环节上的(人数)。所以,人数越来越多,一个银行科技人员有1.5-1.6万人是什么样的状态。工商银行人数和投入还要更多,因为他是“宇宙第一大行”。它的年报显示,光在2022年数据分析师就有7700人,可以看到,整个人员、资金都在往里头。
这个角度来说,数字化转型已经成为商业银行的共识,有各种各样的判断和观点。数字化转型在降低经营管理成本,提高金融服务效率,控制金融风险,精准匹配供需等方面,对银行来讲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这些方面,实际和银行经营的绩效,和银行开展业务未来的能力以及获得利润,盈利的能力都是密切相关联的。换言之,这些要素都可能成为未来你对银行的预期,也会反过来影响到你现在对银行价值的判断。可能现在没有显现出来,但是未来可能会显现出来。
举例,两个月之前,我随着建设银行一个调研团队去河北省进行调研。调研的结果是,对建设银行原来在县域领域(县及以下)几乎是没有机构的,都是撤出的,但通过科技能力,它现在已经把服务延伸到/下沉到各个县、镇甚至村,每个村都有它的服务点,这个点不是建设银行派人去的,而是建设银行通过设备和当地的村委会,村里一些小卖部合作提供相关服务,基本就是一台机器连一根网线。但这个机器能够为居民提供最基本的服务。这些服务已经在河北省非常普遍,遍及河北省几乎所有乡镇。
还有一点与此相对应的,建设银行和河北省相关部门以及县组织部门或当地的金融管理部门—金融局、金融办来联合任命乡、村、镇的一些领导,在这个村委会里专门有个副主任是属于金融副主任,或者在这个镇上专门有个副镇长负责人,是负责金融方面的(工作),这是通过技术的力量已经下沉下去了,对他县域的服务,特别是资源调配,比如增加存款吸收都有帮助。它已经成为银行的共识,并发挥作用。
背景的影响就不再多说了。
对于转型。目前,我们无论是从官方评价还是学术界的评价,现在看起来都有些滞后,特别是学术界评价来讲,现在还没有明确地说商业银行以及整个经济的数字化转型究竟到了什么程度,怎么样来进行评价,这种转型对于未来经济总体发展以及企业成长和估值会产生什么影响,可以说学术界还没有明确的判断。
我个人直觉认为,这个工作持续推进下去会对未来的预期发生比较大的改观。从官方来讲,银保监会(现在叫“金融监管总局”)他们对银行保险数字化转型在2022年就提出了相关指导意见,对转型内容也做了相应要求,有硬件方面的,也有软件方面的。从要求来看,可能对商业银行或者银行保险金融机构提出了非常明确的要求,这可能来自我们自身业务的考虑,也来自国际上面的一些压力。刚才曹远征先生演讲时提到了这个问题,以美国为代表的西方国家对我们的脱钩断链的行为,特别是俄乌冲突以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在金融领域的一些制裁措施,让很多国家感觉到金融方面要正常运行,在特殊时期要保证独立运行,要有相应的准备和安排,所谓的金融安全问题。这是来自于国际的一些压力。
我列了各个不同商业银行在数字化转型方面所做的工作。当然,建设银行是我们的合作伙伴,我放在了第一位。这么几年来,我也是比较多地参与了建设银行的一些工作,对他的数字化转型相对了解的多一些。最早从新一代系统的建设,到现在全面推出分布式核心系统,已经做了很多工作。今年6月份,我到建设银行数据中心(合肥)调研时,很清楚地看到他的系统能够及时地Realtime对建设银行在各地的业务,相关客户相关业务状态、业务规模都能及时反映出来,而且对新增的客户,哪些客户递交了相关的贷款申请,审批到了哪个环节,到什么程度都非常清楚。全国各地有很清晰的展示,发展得非常快。这是一方面,当然他做了很多工作,包括硬件、软件。
说到这里,我们很多银行的硬件,大部分处理核心业务的硬件主要是从美国买过来的,主要是美国的IBM大型机和中型机,处理这些业务的软件,包括数据库等软件也大量是用美国的,Oracle等,我了解的情况是这样,在外部的压力是否能持续,这是挑战。现在国家的要求和各个银行自身的考虑,为了安全,为了业务的发展,我们对此可能都要进行调整,硬件从集中的美国大机器要转向现在分布式的架构,软件要从美国的数据库转向我们自研的数据库,这都在推进过程当中,这是核心的问题。各家银行当然都在做。做的结果不再多说。
工商银行前段时间发布的,他和几个机构联合研发了“人工智能金融行业通用模型”,我们知道现在很多大模型很流行,应用也越来越多。他实际也是结合现在的通用大模型针对金融业通用的东西,也是做了很多训练。结果怎么样,现在不是很清楚,是否在应用不太清楚,知道他在做这个事情。
几点判断与思考。
1. 商业银行的变革从金融科技建设开始,以单一的硬件和系统建设入手,不断提升和优化原有的运营模式。这是最早的做法,我们叫“金融业务电算化”。
2. 有了互联网以后,商业银行是非常稳健的,对新的东西接纳是相对比较保守、慢一点的,互联网刚开始时,我个人理解,商业银行并不是特别愿意接纳互联网的。后来慢慢从排斥到开始接纳,到现在很多业务已经和互联网融合在一起了。大家看到的手机银行、电子银行、各种App都用得非常普遍了,但一开始它并不是这样的。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应用,服务模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现在已经非常离不开互联网了。
3. 数字经济的兴起和发展,推动银行业务流程和管理模式都在进行调整和重塑,数据作为新的生产要素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4. 大数据、人工智能+超强的算力正在催生越来越智能化的银行,由此银行变得越来越智能化,越来越贴合于每一类消费群体。
我们提到最多的是你要搭建平台,要构建各种不同的场景。不同消费者在不同场景下的使用,要把数据用起来等等。
从我们的观察来看,还有一些需要关注的。
1. 每年商业银行是不是都能够按照这样大的规模去投入,每年200多亿,小的有几十亿,是不是都能够持续投下去,尤其是在目前商业银行的盈利在不断地增长放缓情况,有没有持续投入的能力,人是不是跟得上。说白了,你是将来科技程度越来越高的银行,而不是科技公司,究竟发展到什么样的状态?是否持续地投进去?
2. 每个商业银行开发的东西,它的数字转型相应的软硬件需求,因为业务可能是相通的,是否每个商业银行都去开放,都去投。微观角度上讲满足商业银行各自的需要,宏观上讲,每个银行做的都是一样的事情,是否宏观上是经济这件事情。如果不是经济的,按照我的观察来看,大量的中小银行是没有能力进行独自开发的。这里面可能在数字化转型过程中间需要大银行、小银行之间(解决)共通的过程,这是需要解决和考虑的问题。
这是我今天的发言,谢谢大家!不当之处请批评指正。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