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3 作者: 尤里·塔夫罗夫斯基
汉学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认为,上合组织的舞台越搭越大,但真正使其“与众不同”的,不只是规模,更是那份被称为“无形资产”的——“上海精神”。
本文转自8月29日聚焦中国ChinaFous。
编者按:上合组织是首个中国参与创建、以中国城市命名的国际组织。经过24年发展,上合组织已从6个成员扩大为26个国家的“上合大家庭”,构建起世界上幅员最广、人口最多的区域合作组织。汉学家、俄罗斯自然科学院院士尤里·塔夫罗夫斯基认为,上合组织的舞台越搭越大,但真正使其“与众不同”的,不只是规模,更是那份被称为“无形资产”的——“上海精神”。
8月31日至9月1日,上合天津峰会将迎来全球二十多位国家元首和十位国际组织领导人。表面看,这是一次例行的国际会议;实则,它是对一个组织二十四年来成长轨迹的检验。
2001年,以地区安全机制起步、最初仅六个成员国的上海合作组织,如今已吸纳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白俄罗斯等国,形成横跨欧亚的庞大共同体。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遍布欧亚、中东,影响力不容小觑。上合组织的舞台越搭越大,但真正使其“与众不同”的,不只是规模,更是那份被称为“无形资产”的——“上海精神”。
这是8月1日拍摄的天津海河两岸夜景(无人机照片)。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01.
让对手坐下来对话,把分歧留在桌面,让合作成为主角
从人口、GDP、贸易额、物流能力等数据来看,上合组织已足以傲视群雄。但数字堆叠,并不能解释其独特地位。真正的根基,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这几句话听似空泛,却在实践中化作实打实的“政治逻辑”:让对手坐下来对话,把分歧留在桌面,让合作成为主角。
8月14日,上合组织国家学生在天津古文化街留影。新华社记者 李然 摄
印度与巴基斯坦本可因冲突再度爆发流血,却在组织传统下收手;中印边境一度紧张,却因领导人对话而恢复正常。表面上是危机回避,本质上是“上海精神”的发挥。今年3月还在青岛首次举行了上合组织成员国国际军事合作部门会议,各国防务部门及上合组织秘书处高级代表参会。
相比之下,西方的冷战思维和拉帮结派,往往把矛盾推向极端,把分歧演变成对抗。上合组织提供的,却是另一条路径:并非通过武力解决争端,而是通过共识管理矛盾。
02.
精神的力量
“上海精神”实际远不止保障决策平等——更孕育了相互善意、以和平方式解决争端的意愿、和谐与共识。这种精神在过去多年诸多可能引发大规模军事冲突的尖锐危机中始终显隐相济:例如今年春季,同为上合成员的印度和巴基斯坦在考量该组织传统后成功避免冲突;2024年喀山峰会期间中印领导人会谈推动喜马拉雅边境局势恢复正常。
8月27日,由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文明的星河——上海合作组织国家博物馆藏文物联展”在北京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幕,观众在参观展览。新华社记者 金良快 摄
上合组织及“上海精神”,在防止全球发生“新冷战”乃至其演变为第三次世界大战方面的作用日益凸显。近几个月来,俄罗斯、中国和印度之间的相互理解与协作,有效挫败了华盛顿试图通过差异化贸易关税手段分化三国、逐个削弱以维持其霸权的图谋。莫斯科与北京、新德里的政治经济联系,为共同应对国家安全威胁构筑了先锋阵线。
03.
历史注脚与现实回声
天津峰会正值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成员国预计将围绕双八十周年纪念发表联合宣言,以统一阵线姿态展现历史洞察。今天的“上海精神”,正是在延续这种逻辑——在多元差异中寻找共识,在矛盾冲突前保持克制。
这是8月22日在天津北安桥拍摄的城市街景。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上海精神”究竟能否挡住霸权的冲击?答案或许不在口号,而在事实。事实已经给出部分回应:当美国被迫放缓关税攻势,当乌克兰问题出现微妙回旋,当印度不再盲目选边站队,这份“无形资产”的价值就已显现。
天津峰会不会解决世界所有问题,但它至少告诉世界:在霸权阴影下,仍有人选择合作;在危机边缘,仍有人愿意克制。正因如此,“上海精神”才不是一句空洞的标语,而是一种实践,一种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