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习近平主席首提“全球治理倡议”,究竟有何深意?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文  /  

习近平主席首提“全球治理倡议”,究竟有何深意?

发布时间:2025-09-03 作者: 王文 蔡彤娟 刘英 敦志刚 徐天启 申宇婧 龙臣 

2025年9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作为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又一重大全球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究竟有何深意?

编者按:2025年9月1日,国家主席习近平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作为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之后,习近平主席提出的又一重大全球倡议,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究竟有何深意?此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曾就“全球治理”议题出版过20多部相关著作,举办过13届“全球治理论坛”,现围绕“全球治理倡议”,人大重阳7位学者从细节处解读其提出的重大战略意义。(全文约5000字,预计阅读时间12分钟)

image.png

“全球治理倡议”意在重申,中国不会走霸权之路

王文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全球领导力学院院长


▲9月1日晚,今日俄罗斯(RT)就“全球治理倡议”等一系列议题专访王文(片段)。

这是习近平主席提出的第四个全球倡议。三年前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发展倡议,接着又先后提出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这些倡议都引起了巨大的全球反响,表明了中国作为一个崛起的大国,并不想重复传统霸权的道路,而是希望在发展问题、安全问题、文明问题上与所有国家进行合作,推动互学互鉴。

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让这些互学互鉴相互合作的战略意愿更加的强烈。我们都知道当下全球治理处在赤字的状态。尤其是美国退出了很多多边机制,比如WTO、巴黎协定等等。这些退出使得全球治理面临的巨大的危机。这个时候由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是非常合适的。这会让人对全球治理重新恢复信心,更重要的是越来越多的国家会从中国的全球治理经验中寻求帮助和经验分享。

image.png

全球治理倡议的战略意义与实践路径

蔡彤娟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委、宏观研究部主任、研究员 

2025年9月1日下午,习近平主席提出“全球治理倡议”,这是继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和全球文明倡议之后,中国在多边外交话语体系中的又一次重要建构。该倡议不仅是对前几项倡议的系统延伸,更是对当前国际秩序失衡与全球治理赤字的回应。

从战略意义看,此次倡议着眼于破解当下治理体系中存在的代表性不足与效率困境。一方面,国际事务中“南北鸿沟”“治理碎片化”等现象日益突出,发达国家主导的规则体系未能有效解决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粮食安全、数字治理等跨国议题。中国提出全球治理倡议,旨在推动更加公正、合理、包容的治理架构,强调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参与权与话语权。另一方面,这一倡议突出了联合国在国际治理中的核心地位,强调多边主义和国际法基础,从而在理念上与部分单边主义、集团对抗趋势形成鲜明对照。

在实践路径上,该倡议可能聚焦三大层面:其一,机制层面,推动在联合国、G20、金砖国家等平台内形成更协调的议程设置;其二,议题层面,优先聚焦气候治理、人工智能伦理规则、全球公共卫生等“全球公共品”;其三,伙伴关系层面,通过南南合作、发展融资、能力建设等方式,支持全球南方国家更好地嵌入治理体系。

总体而言,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为重塑国际合作框架注入了新的中国方案与东方智慧。它既是对国际社会的倡议,也是对未来秩序的愿景。但其成效将取决于中外各方的互动、合作深度与现实政治博弈的演变。

image.png

上合是践行全球治理倡议的表率

刘英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别研究部研究员

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是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今年正值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正是二战惨痛代价推动了联合国的诞生及IMF和世行三驾马车治理机制。当下单边主义、保护主义盛行,有的国家不仅各种“退群”,让WTO形同虚设,还将国内法当国际法,从全球治理的贡献者维护者转为索取者和破坏者。彼得森研究所所长更是撰文指出世界步入了后美国时代!正是在这样一个全球治理何去何从,世界步入十字路口的紧要关头,中国提出了全球治理倡议。

上合组织是中国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以中国城市命名,秉持的是“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上海精神。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首次提出全球治理倡议,也是在团结全球南方国家,摒弃现在零和博弈、丛林法则的全球治理旧范式,遵循的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

全球治理倡议强调遵守国际法治。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之际,中国致力于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WTO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上合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于9月1日发布的《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胜利和联合国成立80周年的声明》就是力证。

而上合组织协商一致的原则正是奉行了全球治理倡议的奉行主权平等,取得了实质性成果。从6个成员国发展到26个国家的上合大家庭,是经济体量、人口数量、覆盖面积都为全球最大的政府间组织。

上合组织天津峰会的举办正是践行多边主义。上合组织迄今为止签署了政府间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等多份政府间文件,推动上合组织国家在政治安全、经贸投资、人文交流方面取得积极进展,而且正向着上合宪章所规定的货物、服务等自由流动稳步迈进。

全球治理倡议倡导以人为本、行动导向,上合组织不是清谈馆,而是行动派,是对当下不合理的国际秩序的改革与完善。天津峰会提出上合开发银行的建立,为的是加强横跨亚非欧的上合组织国家加强互联互通。上合成员国与中国共建“一带一路”,促进设施联通、贸易畅通、民心相通,通过基础设施硬联通、规则标准软联通、人文交流心联通来构建上合命运共同体。全球治理倡议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

image.png

以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塑造新型全球领导力体系

敦志刚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别研究部研究员

2025年9月1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会议上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强调“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加强团结协作,反对单边主义,坚定维护联合国地位和权威,切实发挥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这一重要论述深刻把握时代发展脉搏,精准洞察全球治理变革需求,为构建更加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指明了方向。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单边主义、保护主义抬头,全球治理体系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塑造新型全球领导力体系,不仅关乎国际秩序的未来走向,更关乎人类社会的共同发展。

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顺应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倡导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这一治理观否定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零和思维和冷战心态,主张各国都是国际社会平等成员,应该通过对话合作而非对抗冲突解决国际争端。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新型全球领导力体系将不再是少数国家垄断的特权,而是所有国家共同参与的过程;不再是霸权稳定的维护工具,而是人类共同利益的保障机制。这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创造有利条件。

image.png

让全球南方合作成为全球治理倡议实践典范

徐天启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别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全球治理倡议”针对在当今全球治理实践中广泛存在的国际政治地位不平等、少数霸权主义强国主导、单边主义与双标严重等乱象提出。这些乱象为全球世界各国、特别是占人口数量绝大多数全球南方国家日益诟病。

纵观近些年美国关税战、乌克兰危机、加沙危机等全球热点议题,从现象上看,当前的全球治理似乎已经走进了死胡同:既不能让全球南方国家满意,也不能让美西方发达国家满意。但是,从本质上看,当前这套全球治理体系从诞生之初就是更符合美西方设计者利益的。罗伯特·基欧汉早在《霸权之后》一书中评价:WTO、IMF和其他国际制度反映了大国和富国的意识形态和利益,不符合普适性的伦理标准。尽管也有过一些小的改变,如增加了全球南方国家在IMF中的份额,但一旦出现重大分歧,其脆弱性、不公平性立刻显现——这在乌克兰危机、美国肆意增加关税中体现淋漓尽致。

因此,进行全球治理改革,过去寄希望美欧发达国家主动改变自身、接纳全球南方国家、与全球南方国家分享更多权力的路线图恐难以实现,全球南方国家及彼此合作成为主要边际变量。全球南方国家间需要践行“全球治理倡议”,成为全球治理实践典范,形成更大力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改革。

image.png

全球治理赤字的中国方案

申宇婧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宏观研究部副主任、副研究员

全球治理倡议是继“三大全球倡议”之后,中国向世界提供的又一国际公共产品。首先,全球治理倡议是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的延续与拓展。前三大倡议从经济、安全、文明价值观的角度对全球治理的某个领域提出中国方案,全球治理倡议在“三大倡议”的基础之上,更加侧重于从政治、规则、制度等方面对全球治理提出中国方案,是中国面向世界提出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总体方案,体现了中国的全球治理观。具体来看,中国所倡导的全球治理体系以尊重各国主权为前提,以国际法治为根本遵循,以多边主义为实施路径,以以人为本为价值取向,以行动导向为坚持原则。

其次,全球治理体系已经到了不得不变革的时点。目前,二战以后所建立的以联合国为中心的全球治理体系正在背离初心、偏离轨道,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丛林法则有抬头之势,世界的公平、正义遭遇严重挑战。中国于上合组织峰会也是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这一关键时点提出全球治理倡议,再次重申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和以联合国宪章为基础的国际关系基本准则的重要性。这一方面,表明了中国坚定维护二战后的全球治理成果,支持联合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了中国与时俱进,积极承担大国责任,希望为全球治理体系变革贡献中国智慧,从一个国际规则的“接受者”向“参与者”和“塑造者”转变的意愿。

image.png

于天津峰会论全球治理:中国倡议的深意

龙臣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国际运营部助理研究员

首先,全球治理倡议选择在“上海合作组织+”天津会议上提出具有特殊意义。本届天津峰会是上合自创立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俄罗斯、伊朗、印度、巴基斯坦等多个国家均派出代表出席。不可否认,与会国家中部分之间仍存在分歧,例如中国与印度、印度与巴基斯坦。但在单边主义和孤立主义盛行的当下,曾一度剑拔弩张的各方能够平静地坐在同一张桌前展开对话,既充分证明了对话合作的可能性,也更加凸显出二十四年前提出的以“互信、互利、平等、协商、尊重多样文明、谋求共同发展”为基本内涵的“上海精神”所具有的时代价值。

其次,有力驳斥所谓中国意图“颠覆”现有国际体系的论调。近年来,部分欧美国家屡次渲染中国是“现有国际秩序的颠覆者”,忽视中国始终以实际行动维护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尊重并维护联合国的权威性。在全球治理倡议概念文件中,中国明确重申对联合国体系的坚定支持,并充分肯定联合国过去八十年来为世界和平与发展所作出的历史性贡献。中国提出的全球治理倡议,是以维护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践行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为基本遵循。

最后,全球治理倡议切实回应了国际社会的普遍期待。作为在经济、科技等方面都具有重要地位的国家,中国被广泛期待在推动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应对气候变化以及缩小数字鸿沟等全球议题上承担更大责任、作出更多贡献。同时,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也承载着广大全球南方国家的期待,为那些在国际舞台上声音较弱或易被忽视的国家发声,助力提升其话语权和能见度。全球治理倡议的提出正逢其时,更彰显中国担当。


9b7d95034469b3e5aeb87d96558183a.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