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9-08 作者: 王文
2025年8月中下旬以来,“特普会”、上合峰会、二战80周年纪念、九三阅兵等诸多热点事件发生。就这些热点议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全球领导力学院院长王文多次受美国CNN、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国际政策文摘》、在线(AOL),英国路透社、BBC、《卫报》,今日俄罗斯(RT)、塔斯社,《日本时报》,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在内的美、英、俄、日、韩、澳、加拿大、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11国20多家媒体的采访与转引,相关内容在多个平台获10w+、100W+甚至1000万+的浏览量。
编者按:2025年8月中下旬以来,“特普会”、上合峰会、二战80周年纪念、九三阅兵等诸多热点事件发生。就这些热点议题,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全球领导力学院院长王文多次受美国CNN、全国公共广播电台(NPR)、《国际政策文摘》、在线(AOL),英国路透社、BBC、《卫报》,今日俄罗斯(RT)、塔斯社,《日本时报》,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在内的美、英、俄、日、韩、澳、加拿大、土耳其、印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11国20多家媒体的采访与转引,相关内容在多个平台获10w+、100W+甚至1000万+的浏览量。据统计,2025年以来,累计已有300多家次外国媒体采访报道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学者的观点。现将近期的相关内容梳理如下:(全文约4900字,预计阅读时间4分钟)
01
美国CNN、英国《卫报》等大段引用
2025年8月16日,正值美国总统特朗普和俄罗斯总统普京在美国阿拉斯加州会见的第二天,王文在接受英国路透社、英国《卫报》、俄罗斯塔斯社、日本经济新闻、韩国《中央日报》采访时表示,特普会后“西方联盟裂痕将持续深化,北约角色弱化,欧盟、日本将继续被边缘化,乌克兰注定成为最大输家。”这一观点被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其专题节目中原封不动引用,美国在线(AOL)、加拿大PressReader等媒体转发相关内容。
02
聚焦九三阅兵,
在BBC就敏感议题“极限拉扯”
接受美国NPR、土耳其国家电视台采访
9月3日,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阅兵式在天安门广场隆重举行。美国国家公共广播电台(NPR)、英国广播公司(BBC)、今日俄罗斯等媒体第一时间专访王文。其中,BBC全程直播中国阅兵式盛况并邀请王文进行直播解说,王文就阅兵目的、西方领导人缺席和普京、金正恩出席等敏感问题做了有力回击。该解说一经发布,阅读量迅速突破10万+。
▲点击查看视频
“中国通过这次阅兵至少希望实现三个重要目标。第一,告诉全世界,中国是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付出最大贡献和牺牲的国家;第二,希望展现中国强大的军事国防能力,警告那些强国不要再欺侮中国;第三,中国希望塑造和平。实践已证明,中国越强大,世界越和平。”
▲点击查看视频
“西方领导人未能来出席,这是西方的损失,西方失去了一次见证历史的机会,同样也失去了一次近距离更好了解和观察中国军力崛起和战略决心的机会。”
同一天,王文还在土耳其国家电视台围绕阅兵式进行发声:“通过这次阅兵,中国希望向世界表明,我们是战后国际秩序的坚定捍卫者。我们希望表明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立场。”
03
路透社发声,
以正确二战史观对冲西方叙事
东西方主流媒体密集转引
8月22日,王文接受英国路透社采访谈中国二战史观,并强调“中俄两国是战争中最大的胜利者,也承受了最沉重的损失,中国抵抗运动在消耗日本军事资源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轴心国最终战败奠定了基础。”
随后,包括英国BBC、美国得克萨斯广播电台、《日本时报》、日本朝日新闻、印度stratnews、马来西亚雪兰莪传媒、印度尼西亚《罗盘日报》在内的多国媒体争相转引该观点。
▲王文在美国《国际政策文摘》发文Four Enduring Myths of the Second World War
此前,王文曾于美国《国际政策文摘》、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发表题为《关于二战的四种误解》的评论文章表示,中国和俄罗斯在二战中贡献巨大,但西方叙事常忽视或低估。西方存在四种偏见:“忽视中国说”“西方中心说”“二战六年论”“日本受害论”。这些偏见源于冷战政治,旨在巩固西方主导权。纪念二战结束80周年是纠正历史误解、肯定所有反法西斯贡献的契机。以下为该文完整内容:
▲王文在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网站Four World War II myths: Ignoring China, downplaying Russia’s role
2025年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80周年,而中国和俄罗斯的重要贡献仍然像以往一样被西方忽视。
这两个国家在打败法西斯主义的过程中都发挥了关键作用,但在大多数西方的叙述中,它们的参与都被淡化或歪曲了。
这种选择性记忆扭曲了公众对过去的理解,并持续影响着当今的全球政治。这些扭曲源于四个根深蒂固的“迷思”,它们至今仍在塑造着现代地缘政治。
“六年战争”谬论
最根深蒂固的误解之一是将战争时间狭隘地定义为六年,始于1939年德国入侵波兰。这种观点未能解释日本、意大利和其他国家之前实施的侵略行为——而这些行为对于最终爆发全面的全球冲突至关重要。日本的军国主义始于1931年入侵满洲,九一八事变标志着其在亚洲扩张主义战争的开始。A.J.P. 泰勒和约翰·托兰德等著名历史学家强调,日本对中国的侵略是太平洋战场的关键前兆。同样,意大利1935年入侵埃塞俄比亚和西班牙内战(1936-1939)也预示着席卷全球的专制暴力浪潮的兴起。这些早期的冲突挑战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并助长了欧洲和亚洲各地法西斯政权的嚣张气焰。日本军队在中国的残暴行为,包括大规模屠杀和南京大屠杀等系统性暴行,与纳粹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有着令人毛骨悚然的相似之处。南京等城市曾遭受大规模屠杀、强奸和破坏,这些罪行至今仍深深地烙印在中国人的集体记忆中。在中国,这场冲突被称为抗日战争,从1931年持续到1945年日本投降,比欧洲战争真正爆发早了近十年。从中国的角度来看,这场战争是一场漫长而残酷的斗争,为后来盟军的胜利奠定了关键基础,但这一观点在西方却被忽视了。
西方中心主义
认为战争的核心事件发生于欧洲的观点进一步扭曲了历史叙事。美国和英国长期以来一直强调诺曼底登陆是战争的关键转折点。
与此同时,苏联在击败纳粹德国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牺牲了数百万人的生命——却常常被最小化或忽视,尤其是在冷战的背景下。
苏联在东线击败纳粹军队方面发挥的作用不容低估。早在1944年西线战争爆发之前,苏联就已重创德国,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苏联伤亡人数高达2700万,其贡献对于确保盟军最终胜利至关重要。
再比如,澳大利亚参与了全球多线作战,在720万总人口中动员了95万军队(近七分之一),为盟军提供了重要的人力支持。
1939年9月3日,澳大利亚与英国一同对德宣战,并参与了欧洲、北非、东南亚和太平洋地区的战斗。其军队在中东战场坚守六个月(例如利比亚托布鲁克战役),成功抵御了德军的进攻。1942年日军空袭达尔文港后,澳大利亚军队配合美军进行反击,并在新几内亚等地与日军展开激战。然而,这些事实在世界史教科书中却鲜为人知。
忽视的中国抵抗
中国在战争中的作用在西方叙述中经常被忽视,但中国对日本的抵抗对于轴心国的最终失败至关重要。
自1931年起,中国成为抵抗日本在亚洲扩张的主要战场,抗日战争一直持续到1945年。在此期间,中国人民伤亡人数超过3500万。
尽管付出了巨大的代价,西方观点往往将中国描绘成被动受害者或间接参与者。然而,事实是,中国的军事抵抗发挥了战略作用,牵制了日本大部分军队,限制了日本在其他地方作战的能力。
中国军队与东南亚的盟军合作,在缅甸公路等战役中与美国并肩作战。这条公路是一条至关重要的补给路线,为盟军的大规模战争提供了物资,并削弱了日本的军事实力,从而使苏联能够更加专注于欧洲战线。
无论你可能在其他地方读到或看到什么,中国参与这场战争并非仅仅是象征性的。它是一支至关重要的力量,帮助扭转了太平洋战场的局势。中国的抵抗在消耗日本资源、削弱其整体战略地位方面发挥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盟军的最终胜利奠定了基础。
日本重新塑造为受害者
将日本描绘成第二次世界大战(尤其是原子弹爆炸之后)的受害者,对许多中国人来说是另一个难以接受的问题。
这种叙事往往掩盖日本在亚洲的侵略者角色。例如,南京大屠杀——日军屠杀了数十万中国平民——在西方仍然是一个备受争议的话题,伤亡人数、历史背景和政治敏感性引发了争论。
许多中国人认为这是试图改写历史,尤其是当中国平民所遭受的苦难被日本后来在广岛和长崎遭受的苦难所掩盖时。
令他们深感愤怒的是,日本政府不断否认和修正南京大屠杀和日本的战争罪行。
尽管有大量证据,包括目击者的证言和照片,日本政府仍然未能充分承认这些罪行,而且一些政治人物和机构也不愿正视这一黑暗篇章,这继续引发人们的愤怒和怨恨。
日本领导人不愿正式、毫无保留地道歉,加剧了紧张局势,阻碍了真正的和解。此外,日本不愿解决强迫劳动、被称为“慰安妇”的性奴役制度以及其他战争暴行,也加剧了这些问题。
通过国际合作改写历史
这四个“迷思”有着很深的根源,是由冷战政治和西方维持全球主导地位的努力所塑造的。通过强调西方的贡献并淡化中国和苏联的贡献,这些叙述有助于巩固政治和意识形态权力。
然而,随着全球政治的演变,纠正这些历史错误至关重要。就中国而言,西方常常将这些历史问题描绘成民族主义议程的工具,然而,这种对中国在二战中角色的不准确描述不仅误导了公众,也加剧了外交关系紧张。
同样,西方对苏联角色的选择性记忆与更广泛的政治战略息息相关,尤其是在后冷战时期。
纠正这些历史误解需要更强有力的国际学术合作。西方学者应该对中国的抵抗和苏联的牺牲有更细致的理解。这将有助于避免未来的误解,并促进更准确、更公正的全球历史叙事。二战结束80周年提供了一个契机,让我们能够致敬所有为战胜法西斯主义做出贡献的人,而不仅仅是西方国家的贡献。
04
俄媒专访,
解读中国与周边国家合作新机遇
▲点击查看视频
8月31日至9月1日,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二十五次会议在天津召开,王文于9月1日接受今日俄罗斯专访探讨当下中印关系。王文在专访中表示:“中印现在可以并肩对抗美国霸权,‘龙’与‘象’有智慧解决彼此间的分歧与边境冲突。”印度学者在LinkedIn转发相关内容。
9月5日,王文接受俄罗斯塔斯社采访时表示:“俄罗斯、中国和蒙古国就‘西伯利亚力量2号’或称‘东方联盟’管道达成的进展,标志着欧亚能源格局的一次重大演变。 ‘西伯利亚力量2号’管道项目对中国能源安全的影响是极其正面且战略性的。它将大幅提升中国天然气供应的总量和稳定性。显著增强中国在全球能源市场中的议价能力和选择灵活性。深化中俄蒙三国的经济与战略联系,重塑欧亚能源地图。该项目是中国推动能源进口多元化、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又一重要里程碑,标志着全球能源权力的持续东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