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需警惕“抗疫刚刚开始”论调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文  /  

需警惕“抗疫刚刚开始”论调

发布时间:2022-12-13 作者: 王文 

当下,疫情放开后,在一些城市出现了大范围感染的现象,网络出现类似“搞了三年,抗疫才刚刚开始”等论调。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受邀在个人新浪微博、头条号“王文评论”上对此进行了论述,提醒这种论调的隐性冲击。

当下,疫情放开后,在一些城市出现了大范围感染的现象,网络出现类似“搞了三年,抗疫才刚刚开始”等论调。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受邀在个人新浪微博、头条号“王文评论”上对此进行了论述,提醒这种论调的隐性冲击。目前,该文阅读量已达200万+。人大重阳君推荐如下:


三年疫期之战,既要实事求是地看到许多人生活不易、付出巨大,也要自信地看到中国在统筹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上的综合成效。


9f1a239a497c0044782ba2e8bed86bd8.jpg


现在,社会上流传“抗疫刚刚开始”的论调,需要警惕、需要提防、需要批判!这种论调意在全面抹杀过去三年政府主导的“中国抗疫模式”,更企图要全面否定坚持三年“动态清零”的成效,还试图挑动民众对当下放开政策的不满。


客观来说,2020、2021年这两年间,我国在统筹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方面做出了大量积极且有效的工作,取得了绝对领先于世界的抗疫成果,保证最少感染比例与死亡数量的同时,保持了相对更快的经济增长。


2020年世界其他国家出现了200万死亡病例,其中仅美国就超过38万例,平均经济增长率是-2.5%;而中国则是唯一正增长的主要经济体,经济增长率达到2.3%。2021年世界经济复苏,平均经济增长率达到5.8%,但过早放开或“躺平”让世界付出了沉重的生命代价。各国病例死亡数量增加,总计突破500万,美国则新增超过50万死亡病例。相比之下,中国2021年则鲜有死亡病例,经济增长率更是高达8.1%。如果过早像美欧式地开放,2020、2021年估计在中国将产生300万-500万的感染死亡病例。


2022年初夏,上海疫情之后“多城静默”、以及晚于多数国家的“延后式开放”,与其说是中国统筹发展与抗疫的失衡,不如说是对病毒变异的忌惮而宁愿采取“后发制人”式的调整。试想,如果奥密克戎再发生重大变异,变得更有毒性,2022年全球再死亡数百万人的话,中国“多城静默”反而是中国之福!


当然,当下放开,不少国人心情沮丧、忧心忡忡,信心与预期都较低。但必须客观地讲,三年疫期之战,既要实事求是地看到许多人生活不易、付出巨大,也要自信地看到中国在统筹经济发展与疫情防控上的综合成效。


2020、2021年这两年间的成效自不必说。即便是2022年,中国经济增长虽落后于一些新兴经济体,但在全球仍惨遭100多万人死于新冠的背景下,中国死亡病例却很少。从这点看,也不能全盘否定2022年的一切。三年抗疫之战,尽管个别城市、个别区域、个别人群出现令人气愤、值得反思的事例,但必须要讲,中国抗疫,总体干得不差,甚至是相当好的。


现在要做的是,在普遍希望“放开”的预期下,要尽快解决三重关键难题:一是逐渐祛除中国社会“新冠恐惧症”,平缓有可能出现继续大范围感染的心理恐慌;二是尽快根据中央精神解决一些地方的基层人员以“抗疫”为名权力过大、肆意干扰经济社会复苏的僵化现象;三是做好防重症的充足准备。


以笔者今年秋季在俄罗斯调研2个月的经验看,要对逐渐“放开”后一些地方的“后疫情乱象”有充分的心理准备,并泰然处之。


一是自信地应对“舆情乱象”,找到平衡复苏的社会语径。2022年以来,中国“后发制人”式的抗疫逻辑有一定的综合考虑,国外全面放开的经验也不必完美化。对于社会心理失稳的安抚,同样需要实事求是。心平气和,直面难题,此时最难能可贵。


二是自信地解决“就业困境”,找到提升就业率的解药。从广州等城市的逐渐放开经验看,只要有序放开人流、物流,放开旅游业、康养业等服务行业的复苏,大幅提升就业率是完全可能的,社会信心也有可能快速复苏。


三是自信地促进“需求回暖”,找到刺激增长的新动力。通过更有针对性、更有效的财政、货币、税收、金融等政策工具,比如,改建景区,刺激大众旅行欲望;减免旅游、餐饮、酒店和中小微企业的税收,刺激服务质量的提升;对一二线城市的房产、汽车限购政策进行适度“松绑”,刺激大众对房、车的消费。


四是自信地重启“中外交往”,找到重新融入全球的钥匙。通过逐渐减少来华人员隔离时间,推动后疫情时代的中外交流,有效拉升外资、外贸与外国人对中国经济复苏的贡献。


总之,2022年已进入尾声,这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的一道坎。我们应该自信地看到,中国人正在迈过去,一定能回归正常生活,并正在期待未来会更好。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