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05-23 作者: 王文
RCEP是助推新全球化、对冲当前去全球化浪潮的新动能、新框架、新机制,是世界历史上首个没有欧美国家参与、整合西太平洋沿岸各国经济一体化、突破西方对华围堵的自贸区机制抓手。
编者按 5月21日,主题为“共建全球最大自由贸易港”的2023年RCEP区域发展媒体智库论坛在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举行。来自17个国家近500名代表与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教育部)执行主任王文主持平行分论坛并在论坛闭幕式主旨发言,其中讲到中国应加速提升RCEP利用率、全方位开放遇到内生挑战、后疫情时代中国学者的责任等议题,引起在场听众的广泛肯定与共鸣。该发言内容刊发于国家发改委中宏网2023年5月22日。现转发如下:
感谢迟福林院长邀请,给我机会在闭幕式上发言,更佩服迟院长过去32年如一日把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院(简称“中改院”)打造成中国顶级智库之一。这些年,迟院长带领中改院持续召开RCEP研讨会并推动RECP规则在各国的落实与推进,俨然将中改院变成RCEP的思想中心、研究中心与交往中心,更体现了一代学人家国情怀中难能可贵的紧迫感与主动性。
RCEP(《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自2022年1月1日生效实施,标志着作为世界人口最多、经贸规模最大、最具发展潜力、最具市场活力的自由贸易区正式起航,但中国各个地方、众多企业对RCEP的规则利用率并不高。
尽管今天一天的会议,所有与会代表都认为RCEP的红利正在逐渐释放,但正如论坛背景报告中的测算所说,中国企业出口时对RCEP原产地规则的利用率仅为3.56%;进口时对RCEP规则利用率仅为1.03%,可见,RCEP红利释放的空间还相当大,变相暴露了过去一年多以来中国各级政府与企业对本应有助于自身发展的国际规则利用的陌生与淡漠。
众所周知,RCEP是助推新全球化、对冲当前去全球化浪潮的新动能、新框架、新机制,是世界历史上首个没有欧美国家参与、整合西太平洋沿岸各国经济一体化、突破西方对华围堵的自贸区机制抓手。
但这么有用的机制工具,中国已经拿在手里,各级政府诸多企业却多数都不知道怎么用,对其中的关税减让、服务贸易、双向投资、区域进口、享惠便利、知识产权等新的开放规则知之甚少。
换句话说,中央部委花了很长时间与另外14个国家谈判,好不容易拿到有助于各地发展、经济增长的开放大礼包,却被“无情地”闲置了。
“开放大礼包”被闲置,至少有两个重要原因:一是整个中国社会的运行规则仍还没有完全走出疫情。大学校门不易进,出国手续繁琐、中外人员往来、国际航班频次仍受到三年疫情以来各项“微观层面”上的规矩后遗症所影响,进而导致人流、物流、资金流、信息流仍未能完全恢复正常。近段时间,尽管仍有人“二阳”甚至“三阳”了,但疫情作为一种“致死威胁”的概率已极低,况且世界卫生组织已宣布新冠疫情不再构成“国际关注的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解除了2020年1月30日拉响的最高级别警报,同时中央也已早有新版抗疫常态化的政策,在这样的背景下,尽快全面取消三年疫情来的各项自我限制的社会运行规则,让社会运行尽快回到2019年时的常态,是“开放大礼包”在中国焕发生机与释放红利的重要条件。
第二个原因是,整个中国社会的开放观念变得有点滞后和保守,尤其是各地的制度性开放进程变慢了。尽管习总书记几乎逢外事活动与重大论坛就会讲“中国开放大门越开越大”,但是对于一部分地方官员来讲,“对外开放”并不是全面执行与快速落实的工作偏好。45年改革开放的经验告诉我们,越开放,中国越强大。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在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具体政策中的对外开放进程,在一些地方官员看来竟是很敏感甚至是很危险的事情?许多时候,在他们看来,连正常的中外学术与研究交流都变成了敏感且必须早请示、晚汇报的事情?这与中央精神与相关全方位开放的指导文件是完全相悖的。
开放不足,导致改革不畅,是当前中国发展潜力未释放、经济复苏动能仍然不足的重要原因。从这个角度看,那些胆小与保守的各级官员都应该深度学习领会习总书记关于“全方位对外开放”的论述与思想,并高效地贯彻落实。
要知道,当年中国发展的外部博弈环境与内部增长动力已到了自1989年以来最糟糕的时刻,中国是否能承受美国的战略竞争并且平稳度过,关键在于中国能否在开放竞争、交友竞争与红利竞争中更胜一筹。中国如果能够推行更多开放政策,能够交到更多的国际朋友,能够释放并享受更多国际红利,中国就一定能够化解美国的对华遏制,避免二十大报告中所讲的“惊涛骇浪”时刻。
在这方面,我们既要鼓励、提醒、劝诫各级地方官员努力务实地减政放权、实施开放政策,也要建议、传播、挖掘企业界能够利用的开放规则利好,还要自觉地为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未来而鼓与呼。
咱们中国学者,或更大范围地说,中国知识分子,在改革开放初期以来的相当长一段时间,都是中国思想最前沿、最具有家国情怀、最有推动社会变革抱负的群体,但不知道什么时候起,这个群体被不少人质疑与批判,渐渐地变成了思想封闭、退居书斋,甚至变成了自娱自乐、精致利己、唯唯诺诺的群体?这是咱们这批人必须不断自我警醒的!
由此看,无论RCEP规则利用的传播宣传,还是全方位开放的孜孜以求,中国学者们应当有责无旁贷之情。毕竟,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何况受过高等教育的学者们呢?
最后,从RCEP利用率不足的视角出发,谈到中国开放实际进程在变缓的现状,我在此再次呼吁中国学者在后疫情时代至少要做到三点:
一是走出去。要像2019年及之前那样尽量多地走进各个国家,面对面与世界各国同行沟通交流,为中国开放贡献绵薄之力。在这方面,我专门写过一篇《重新发现世界:从调研俄罗斯21个城市看中国智库“走出去”》为题的学术论文。
二是讲出去。中国学者要善于讲好中国故事,更要善于把中国故事讲到世界各地去。现在,各地都在讨论如何讲好中国故事,各类国际传播的主题论坛与会议也不少,但真正能够把声音讲出去的中国人是非常稀少的。中外舆论战已很激烈了,我们不能只是在家里讨论怎么打,更要很多敢于善于冲锋陷阵的士兵!哲学社会科学拥有“百万大军”,国际传播的职责与制度变革刻不容缓。
三是迈出去。正如早期改革开放年代,制度突破是从“微犯错”开始的。个人经验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多数机制责任人是愿意为真正有价值的事情“开绿灯”,为真正愿做事的人保驾护航。有些过时的、人所共知的制度壁垒的打破,就像是鲁迅笔下的路,走得人多了,也就有了路。
总之,中改院主办的2023年RCEP区域发展媒体智库论坛非常成功。这个论坛折射着后疫情时代中国智库界、媒体界为抓住开放红利而付出的努力。让我们继续坚持不懈,为国家崛起与民族复兴添砖加瓦。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