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7-03 作者: 王文
人均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不论是其水平值的变化还是其相对排名的变化,都有重大的研究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选取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作为比较范围,得到2017年我国人均名义GDP排名为第75位。在进行人均GDP排名跨期比较时,为了保证跨期可比,本文选取了人口数量较大且各期数据完整的91个国家作为样本,计算我国各年经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实际GDP排名,发现1960年至2014年,我国在91个样本国家中的排名总体而言呈快速平稳的持续上升趋势。
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卞永祖系人大重阳研究员,刘延洁系人大重阳助理研究员。本文刊于《当代金融研究》2018年第6期。
摘 要:人均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不论是其水平值的变化还是其相对排名的变化,都有重大的研究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选取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作为比较范围,得到2017年我国人均名义GDP排名为第75位。在进行人均GDP排名跨期比较时,为了保证跨期可比,本文选取了人口数量较大且各期数据完整的91个国家作为样本,计算我国各年经购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实际GDP排名,发现1960年至2014年,我国在91个样本国家中的排名总体而言呈快速平稳的持续上升趋势。本文也利用与中国有相似增长逻辑的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所呈现出的规律外推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发现到2020年,中国仍然能维持每年6%以上的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到2040年,中国的人均实际GDP将达到美国的60%至70%,相当于日本、韩国等现阶段的水平。
关键词:人均GDP;排名;预测;中国经济
人均GDP是衡量一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不论是其水平值的变化还是其相对排名的变化,都有重大的研究意义与现实意义。本文选取联合国193个成员国作为比较范围,得到2017年我国人均名义GDP排名为第75位。在进行人均GDP排名跨期比较时,为了保证跨期可比,本文选取了人口数量较大且各期数据完整的91个国家作为样本,计算我国各年经购 买力平价调整的人均实际GDP排名,发现1960年至2014年,我国在91个样本国家中的排名总体而言呈快速平稳的持续上升趋势。本文也利用与中国有相似增长逻辑的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所呈现出的规律外推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发现到2020年,中国仍然能维持每年6%以上的人均实际GDP增长率;到2040年,中国的人均实际GDP将达到美国的60%至70%,相当于日本、韩国等现阶段的水平。
一、引 言
国内生产总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GDP)是一段时期之内,一国领土上所生产出的最产品和服务的总价值,反映其已实现的生产能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衡量一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也从侧面反映其社会发展与人民生活状况,如家庭收入与支出水平等等。然而,考虑到各国之间巨大的人口差异,在进行跨国比较时,相对于GDP总量而言,人均GDP是更恰当的跨国比较指标。以我国为例,由于人口众多,我国虽然拥有全球第二的GDP总量,但人均GDP水平却不高,在世界各国中仅位于中等水平。
研究我国人均GDP在世界中的排名情况,有助于正确认识我国目前的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与阶段。考虑到国内目前对于我国人均GDP的排名情况缺乏统一的认识,更有必要对此进行进一步研究,并达成一定共识。本文试图通过选取联合国成员国这一合理的比较范围与可靠的数据来源,给出我国2017年人均GDP的世界排名情况。
相比于某一年的静态排名,人均GDP排名的动态变化更能反映我国的经济发展成就。然而,在进行我国人均GDP排名的跨期比较时,由于国家的划分随时间推移发生了改变、部分国家在某些年份数据缺失等原因,不同年份间,有相关数据的国家总数、参与排名的国别可能会有较大差别,因此,在各年直接对所有数据可得的国家进行排名,难免造成排名跨年不可比的情况。针对这一问题,本文采用了与Durlauf, Johnson and Temple(2005)相似的方法,选取了在1960年人口总数超过百万的91个国家作为样本,对所选取的样本进行人均GDP排名,从而解决由于总样本的变化造成跨年不可比的问题。
预测GDP同样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准确预测GDP对政府的宏观经济调控、企业的微观生产决策都有重要价值。另外,如Perkins and Rawski(2008)中所提到的,中国快速的经济增长已经从多个方面深刻影响了世界经济。由于体量巨大,中国经济仍将可能对世界其他国家造成影响,分析中国经济活动状况对其他国家也有重要意义。
中国未来经济增长的预测有很多。比如,林毅夫曾多次指出,2008年至2028年,中国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在8%左右。交通银行金融研究中心(2012)对2012年至2025年中国经济增长率的预测分三种情况:好的情况下平均增长率年率为7.6%,中等情况下为6.3%,差的情况下为4.8%。白重恩、张琼(2015)认为中国经济2015年至2050年的潜在增长率将逐年下降,2016年至2020年平均约为6.36%,到2036年至2040年降为3.28%,2036年至2050年进一步降为3%以下。不仅国内学者关注中国未来的经济潜力,国外学者也仔细剖析了我国经济增长潜力及其机制。比如,Young (2003)曾撰文,发现我国非农经济劳动生产率提高速度适中,资源从农业向非农部门转移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是最重要的。Perkins and Rawski(2008)用增长核算方法预测我国2015至2025年,好的情况能维持6-9%的总体GDP增长。上述研究应用了预测人均GDP的不同方法,包括直觉比较、时间序列模型、增长核算方法等。这些研究结论差别大,分析重点各有千秋,给本文的拓展提供了启示。
方法上看,本文采用了一种较为经验性的做法。该方法的理论基础是新古典增长模型的极简版本,即索洛模型(Solow,1956)。这个模型有一系列著名的结论:一个封闭经济体有一个稳定的长期增长率,即经济的潜在增长率;如果该经济体偏离了其潜在增长路径,则其经济增长率取决于偏离的大小;如果该经济体的产出较其潜在增长路径偏低,则增长率高于潜在增长率,并逐步向潜在增长路径逼近。所以一个经济体的收入水平越高,其增长率越接近于其潜在增长率。反之,如果一个经济体的收入水平较低,则其增长快于潜在增长率。总之,经济增长速度与经济发展程度呈负相关关系。本文即采用这个思路估计中国未来增长路径。具体做法与Holz(2008) 有相似之处,即用与中国有相似增长逻辑的国家和地区的数据所呈现出的规律外推中国未来一段时间的经济增长。中国与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有着相似的增长逻辑——通过大量出口劳动力密集型贸易品,发挥出本国的比较优势,从而获得快速经济增长;随着劳动力成本提升,发展重心转向附加值更高的产品与行业,增长趋于放缓。本文通过多组回归发现,在日本、韩国和中国台湾,人均实际GDP的增速与上一年人均实际GDP相对于美国的比例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本文假设这一关系在中国同样适用,并以此预测中国的人均实际GDP增速与人均实际GDP,发现到2040年,中国的人均实际GDP将达到美国的60%至70%。
本文的第二部分简要介绍了不同来源给出的排名情况的差异,并给出了本文计算的我国2017年人均名义GDP世界排名。在联合国的193个成员国中,2017年我国人均名义GDP排名第75位。本文的第三部分详细介绍了本文进行人均GDP动态排名时所采用的数据与方法,并给出了1960年至2014年的排名结果。在此期间,我国人均实际GDP在91个样本国家中的排名总体呈快速平稳的上升趋势。第四部分给出了本文预测未来中国人均GDP的方法和结果,并讨论了方法的局限性。第五部分是结论与展望,讨论了本文的主要结论,以及可以进一步拓展的方向。
如需阅读全文,请点击PDF。(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