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转自7月31日长江日报。
2023年,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周年。
武汉作为“一带一路”重要节点城市,在10年征程中,为探索远亲近邻共同发展贡献了武汉作为。
7月28日,长江日报启动了“你好!朋友”——寻访幸福新丝路上的武汉“筑路人”跨国传播行动,聚焦“武汉力量”,探访和讲述共建国家人民“心联通”的中国故事,站在新的起点上,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高质量发展。
同一天,长江日报记者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王文教授。
2013年9月,在哈萨克斯坦纳扎尔巴耶夫大学,习近平首次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时动情地演讲道:“我的家乡陕西,就位于古丝绸之路的起点。站在这里,回首历史,我仿佛听到山间回落的声声驼铃,看到了大漠飘飞的袅袅孤烟。”此后一个月,在千岛之国的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演讲时,习近平首次提出“共同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至此“一带一路”正式问世。
截至2023年5月,中国已与152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建立了90多个双边合作机制,与14个国家签署三方市场合作文件,与30余个共建国家共同发起“一带一路”绿色发展伙伴倡议,形成3000多个合作项目,投资规模近1万亿美元。
根据世界银行发布的《“一带一路”经济学》报告,“一带一路”建设使沿线国家和地区的实际收入额外增长1.2%—3.4%,全球实际收入额外增长0.7%—2.9%,共建“一带一路”使参与方贸易额外增长4.1%,外资额外增长了5%,使低收入国家GDP额外增长了3.4%。据测算,到2030年共建“一带一路”每年将为全球产生1.6万亿美元额外收益,意味着全球GDP额外增长1.3%,很明显,“一带一路”已成为有史以来全球规模最大、共同收益最多的国际公共产品……
——摘自王文:《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思想溯源与理论内涵——梳理与总结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论述》,《学术前沿》2023年第8期
【人物简介】
王文: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丝路学院副院长、特聘教授。他走访调研近百个国家,撰写的研究报告多次获党和国家领导人批示与肯定,是多个部委的咨询专家。2016年5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王文作为青年学者代表发言。
王文出版了9部专著、50多部合著编著译著,发表文章1000多篇。
“一带一路”重构全球思想价值链
长江日报:在您看来,如何简要概括“一带一路”的重要意义和10年来的巨大影响力?
王文:“一带一路”倡议,是中国人、中国政府,包括中国学术界,第一次向全世界提出一个具有全球重要意义的中国设想、中国方案。这样一个中国方案,对于全球来讲是震撼的。因为过去,哪怕上下五千年中华民族的文明史上,世界对于中国想要什么,能够给世界带来什么,怎样构想未来世界,都是模糊的。“一带一路”提出之后,中国对于世界未来的设想变得清晰了。这一清晰化的过程,代表着中国致力于参与甚至引领全球治理,也意味着中国“想要什么样的未来”的世界理念,变得更加清晰。
这一清晰化的过程,也代表了中国知识的输出。在过去的10年,我至少几十次被一些国家邀请到海外介绍“一带一路”,讲述中国的全球治理观。“一带一路”提升了越来越多的中国学者在海外的声音,中国思想、中国知识、中国方案在海外传播、流行起来,影响力越来越大。
长江日报:“一带一路”思想理念是如何重构全球思想价值链的?具体作用于我们的现实世界,据您观察有哪些表现?
王文:“一带一路”重构全球思想价值链具有时代性。曾经,我们很多思想受西方影响非常大。“一带一路”的出现弥补了很多短板,比如全球公共产品供给匮乏的短板,新信任危机、国际社会团结合作的短板,全球治理的基础短板,多边主义弱化带来全球体系面临困境短板等等。
“一带一路”重构了全球思想价值链,共建“一带一路”的过程有助于推动各国更好的相互理解、和平发展、经济合作。
“一带一路”以推进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为抓手。作为“一带一路”建设的“血脉经络”,基础设施投资计划将建设亚欧地区以海陆空交通线、油气管道、输电线路和通信网络等为构成要素的综合性立体交互网络,为沿线国家的民间文化“思想交流”奠定“物质交往”基础。
当前“一带一路”的建设具有时代超越性,极大地超越了传统丝绸之路以经贸为主的合作方式。它在“贸易通”的基础上实现政策、基础设施建设、科技文化乃至民心的全方位互联互通,推动政治、经济、人文全方位多层次多合作格局,营造发展上互尊互信、经济上互利共赢、文化上求同存异的共演关系,打造价值相融,利益相通,命运共同的和谐统一体。
“一带一路”创造了新型全球化关系,与全球化、命运共同体三者之间形成有机整体,体现了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之间的命运与责任的联结。
“一带一路”本身是一种全球化的形式,更具有多维度的全新内涵。
从价值塑造的角度看,“一带一路”根本上改变着人们对全球化的认识。针对传统全球化进程中产生的结构性失业、贫富差距扩大等一系列问题引发的“逆全球化浪潮”,“一带一路”倡议通过切实有效的行动塑造认同,为“再全球化”扩大民意基础,为后金融危机时代的世界提供“全球公共平台”下对话合作新模式,培养“同舟共济,命运相连”的共识。
“一带一路”通过重塑全球治理理念和治理机制,真正形成全人类命运紧密结合的有机体。
“一带一路”在实践中能做到“利益和合”“价值链融合”和“机制耦合”。“一带一路”得到多国积极回应,说明其互惠共赢的魅力,展现了自身的极大活力。而利益对接和利益相融,也为当前低迷的经济发展带来新希望,开辟新前景,注入新动力。
中企承建尼日利亚拉各斯轻轨蓝线项目一期正式通车。
“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世界共享新机遇
长江日报:您提出,“一带一路”是中国与世界共享新机遇。请结合您丰富的出访经历、故事和感受,为我们详细介绍一下,存在哪些机遇和启示?
王文:这些年,我在泰国、马来西亚等个别城市商场、景点能直接花人民币,有的商家甚至还用人民币标价。在有些春节假期,曼谷与北京的航班数量竟超过了京沪线。在埃及、埃塞俄比亚等国一些著名景点,我发现几乎所有当地人都会用“你好”“谢谢”与中国人打招呼,人民币对于一些小摊点表现出强劲的适用性。
这种交易仅仅是开始。“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倡议核心内容“五通”之一,发挥着人体血液般的作用,保证“一带一路”的经济运行稳定,防范系统性经济风险的爆发。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便利贸易和投资,让金融合作成为“一带一路”新引擎,是可预见的期待。
基于我的调研,我觉得“一带一路”至少有三大重大贡献:
第一,推动了设施的联通,在海外尤其非洲等地,桥梁、机场、大厦、港口、公路、铁路等绝大多数基础设施,都由中国企业建设。
第二,进一步推进贸易畅通,悄然改变了中国贸易的全球布局。过去10年,中国跟“一带一路”大多数国家的贸易年均增速10%甚至更高,普遍高于对欧美国家,美国从曾经中国最大的贸易伙伴下降到第三位,东盟成为中国目前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对于当地而言,享受到了更多中国制造价廉物美的商品,提升了本国人民的福祉。
第三点更重要,“一带一路”推进了中国跟世界的民心相通、政策沟通,使世界更加认识到一个全新的中国,也使中国认识到一个更完整的世界。过去一提国际社会,主要指欧美等西方发达国家;现在谈起国际社会,我们会想到非洲、中东、东南亚、拉美等,中国正用新的视角观察一个更完整的世界。
“一带一路”正逐渐改变中国人的世界观、中国与世界的关系,不仅推动解决国内发展再平衡的难题,更推动中国在整个世界的再平衡。
长江日报:有些西方舆论曲解甚至污名化“一带一路”,污蔑中国让沿线国家落入“债务陷阱”,炒作“中国威胁”论。对此您怎么看?
王文:所谓“一带一路”基建项目的债务高风险,是基于西方经济学的逻辑推理之上,西方经济学总以短视的看法、资产价格不变的看法来衡量债务,投资过多意味着杠杆过高。
要致富先修路,这是中国发展模式突破西方经济学的要点,中国过去40年的发展就证明了这一点。建设基础设施,能提升项目所在地周边地价等资产价值、降低流通和交易成本,改善当地民生、拉动当地经济增长。
发展才是化解债务的钥匙。为什么我反复强调欧美国家的债务风险很高、难以化解?最重要的原因是欧美国家经济增长乏力;而发展中国家潜力很大,中国在“一带一路”上的大型合作项目,是低风险、可持续的。
“一带一路”10年间,中国项目投资总额达数万亿美元,大多数用于当地基础设施建设,这些基建成本相对较低,产生成倍甚至几十倍的经济效益,改善了当地的民生福祉,提升了当地经济发展的能力。我曾多次到肯尼亚,中国帮助肯尼亚修建的蒙内铁路,安全运营6年多来,当地经济进入良性循环。
无论斯里兰卡,还是非洲多个国家,中国贷款的占比并不高,不超过15%,而且大多投资于基础设施建设。真正导致一些发展中国家债务危机的,是当地经济发展停滞,而且长期疲于支付西方金融机构贷款的利息。我认为西方应该认真地审视自己,而不是“甩锅”中国。
由中建三局承建的柬埔寨新金边国际机场项目施工现场。
“一带一路”上应闪烁更多“武汉荣耀”
长江日报:您来过武汉吗?对于武汉有着怎样的感受?对于武汉的开放式发展有什么意见建议?
王文:武汉我去过多次,应该说每一年都会去,甚至有些年份去过许多次。武汉是一座英雄的城市,是一座中国近代化、现代化进程中绕不开的城市。
这座伟大的城市,尤其在过去几年经历风风雨雨甚至惊涛骇浪,我觉得未来“一带一路”要走远走稳,像武汉这样伟大的城市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座伟大的城市,这里英雄的人民,理应站在全球的视角下,去思考每一个武汉城市组成部分的未来战略。
长江日报:10年来,武汉积极参与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各项重大建设合作,众多在汉央企、众多创新主体,推动了沿线国家的各项建设,自身也从中受益。您对此如何评价?
王文:中国积极利用现有机制,并不断创新,有力推动了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之间的投资与合作,形成了从官方到民间的多层次合作网络。
众多在武汉的央企、本地企业,在过去10年,在“一带一路”这条“幸福路”上展示了武汉作为,闪烁着“武汉荣耀”,为民众带来福祉、播种友谊。
未来,武汉这座城、在汉企业、在武汉的人们,应该更加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拥抱世界,配置全球资源,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营造更加良好的外部环境,更好地投资世界、造福世界。
长江日报:据您所见,现在“一带一路”倡议在沿线国家的恢复性拓进,是怎样一幅新图景?
王文:去年我出访了俄罗斯、东南亚等地,亲眼所见“一带一路”在过去3年并未停滞,仍在飞速推进。比如海运虽一度受阻,但是中欧班列等陆运变得更重要,彰显了互联互通对于世界的价值。又如中老铁路全线通车,上个月我第一次亲历了坐火车出国,看到中欧合作在突飞猛进向前发展。总而言之,“一带一路”正推动着“再全球化”,为全球经济注入增长新动力,代表着中国和世界合作的未来,一定会行稳致远。
长江日报:经历了10年的成长,能否预测一下“一带一路”的未来?
王文:10年演进,“一带一路”已从“全球认知,顶层设计”阶段,升级到2.0时期,步入“深耕细作,高质量发展”的第二阶段。
“一带一路”未来会怎样,我想分享三点:
“一带一路”将继续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将贯穿“一带一路”始终。
“一带一路”将继续推动中国与全世界分享发展红利。
“一带一路”会创造新文明形态,将继续为世界创造更多和平与繁荣。过去40年,中国不断通过和平发展的道路去推进与各国的合作,不当世界的麻烦制造者,积极推动世界繁荣与增长。
长江日报:这些进展,对于武汉这样的城市和武汉的企业意味着什么?您会给予怎样的建议?
王文:当下,全球化由过去的跨境物资、人流、投资、贸易为主的体系,变得更加本地化。中国企业“走出去”面临产业链、价值链巨大调整,要立足于产业,修炼好内功,在风险频生的时代,“走得远”比“走得快”更重要。
中国是世界制造业大国,一些产业国际竞争力较强。中国政府支持本国优势产业走出去,以严格的技术和环保标准,在“一带一路”沿线开展多元化投资,培育双边经济合作新亮点。
政府搭好桥,企业要进一步修炼内功,加强走出去的竞争力和投资决策能力。“一带一路”建设中,基础设施建设、商业贸易投资领域仍是重点,多渠道投融资支持是项目落地的关键。基建与联通、产能跨国转移与合作、社会民生工程与福祉、数字经济合作与管控、支付方式改革与创新,将成为主要合作方向。
中克共建“一带一路”和中国—中东欧国家合作的标志性项目——克罗地亚科佩列沙茨大桥通车仪式上的焰火表演。
为武汉记者“一带一路”采访点赞加油
长江日报:怎样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避免误解和偏见?
王文: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重点要解决谁来讲、讲什么、对谁讲、怎样讲的问题。
需要提高民众对“一带一路”的认知,减少各界不必要的误解,引导社会舆论理性客观地认识其正面意义与现实紧迫性,进而通过自身经验讲好中国故事,以人人都能成为“一带一路大使”的姿态,为“一带一路”纵深、开放发展添砖加瓦。
“一带一路”如今是中国最大的外交政策,是中国崛起后给全球提供的最大公共产品。它使中国走上了大国崛起的第三条道路:中国成为第一个不依靠战争、殖民,不靠不平等的国际贸易、金融和经济体系而成功崛起的大国。
讲好“一带一路”故事须积极主动、持之以恒。“一带一路”对世界更多的是贡献,不是灾难;更多的是帮助,不是拖累;更多的是参与建设,共赢的贸易、金融、基础设施合作,而不是制造混乱甚至战争……它将城市与城市之间连接起来,将国家与国家连接起来,使中国走上可持续发展之道,也让各国搭上中国崛起的顺风车。
长江日报:长江日报采访团将奔赴“一带一路”近20个国家采访有武汉参与的重点项目,怎样才能“取到真经”,您作为资深记者出身的学者,能否提一些建议?
王文:我觉得很了不起,走进“一带一路”,了解真正的“一带一路”,我们武汉的记者们加油!
政治学家房宁教授曾说“脚底板下出学问”,这句话对我影响很大。我走访了上百个国家调研与宣讲“一带一路”,希望更多的朋友也用亲身经历,在学术研究与数据概括之外,讲述“一带一路”上生动鲜活、有血有肉的故事。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