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5-10-30 作者: 王文
在这次中非智库论坛上,与会的中国非洲专家普遍反映,非洲智库界出现了过去没有过的思想转型迹象:一是越来越多的非洲智库学者认为,发展才是一个国家率先要完成的事情,而不是西方政治价值观所谓的“民主优先论”;二是越来越多的非洲智库学者已相信,中国走进非洲,并不是新殖民主义,而是真真切切地为非洲着想。
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本文刊于《对外传播》2015年第10期。
2015年9月9日-10日,第四届中非智库论坛在南非行政首都比勒陀利亚举行,上百位中国与非洲各国的政要、著名智库学者参与了两天的讨论。作为新型智库代表,笔者受邀在开幕全体大会上作主旨发言,并有机会与不少非洲智库的负责人进行深度交流。通过分析非洲智库对中国发展的看法,以及比较中国这些年软实力的得失,笔者认为,目前非洲智库正处于对华看法的转型升级关键期。加强对非洲智库的交流,对于中国影响力的提升是一件性价比相当高的事情,堪称中国软实力的新增长点。
中国与南非智库合作的战略基础
在这次中非智库论坛上,与会的中国非洲专家普遍反映,非洲智库界出现了过去没有过的思想转型迹象:一是越来越多的非洲智库学者认为,发展才是一个国家率先要完成的事情,而不是西方政治价值观所谓的“民主优先论”;二是越来越多的非洲智库学者已相信,中国走进非洲,并不是新殖民主义,而是真真切切地为非洲着想。
这样的认识对于当下的中国来讲相当重要。2008年前后,中国学术界有一场关于“是否能把南非与中国比较”的学术争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人民大学等中国一流教育与研究机构均有学者参与讨论,一度还相当激烈。那场讨论从“人权与劳动力成本”角度切入的中国与南非比较,让中国相当一部分知识精英对新南非第一次产生了兴趣。
可惜,那次争论仅仅局限于学术圈,并没有扩展到智库界,且当时的比较出发点是对中国模式的批判。现在,再把中国与南非比较,恐怕要换一个视角,不是中国发展会走南非那样的道路,而是当非洲认为中国越来越成功时,中国该对非洲贡献哪些公共产品与思想服务。或者说,在中国与非洲目前都有“去西方化”的迹象时,中国与非洲该做点什么?
在我看来,中国与非洲至少有三个新的比较点。每一处比较方向,都会为两国智库界奠定合作的战略基础。
从发展阶段看,中国与南非都处在艰难的二次转型期。过去20年,南非实现了从种族隔离制度向民主制度的转型,但目前南非思想界都在呼吁,如何在民主制度的大背景下实现提升国家治理水平、解决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速的再一次转型。中国也在完成改革开放的巨大成绩之后,面临着产业升级、提质增效和生态保护的二次转型。两国智库界可以就此展开频繁讨论,分享经验,相互鼓励,增强信心。
从地区贡献看,中国与非洲都在构建面向未来的地区复兴与命运共同体。南非早在20世纪末就有“非洲复兴”的战略设想,还专门设立了非洲复兴基金和国际援助机构,从2013年开始,又有未来50年的“2063年规划”。长期以来,南非在非洲的影响力举足轻重,是非洲发展最重要的领导者,同时又是金砖国家、G20和几任联合国非常任理事国成员,全球影响力与日俱增。中国目前推出“一带一路”倡议,设立丝路基金,领衔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其中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与全世界尤其是亚洲国家分享中国崛起的成果,带动亚欧非洲等古老民族聚居区域的集体复兴。为此,两国智库界能够以“地区复兴”为主题,全面展开战略合作与思想交流,在G20、金砖国家等领域进行研究,不断拓展与夯实合作。
从金融实力看,中国与非洲都有很强的金融发展潜力,且没有用好金融力量。尤其是南非,拥有非洲最发达的金融体系,保险业位居全球第六,约翰内斯堡证交所综合排名全球第八。但南非金融体系受欧美影响较大,兰特汇率不太稳定,“大而不强”是目前南非金融业的困境。中国金融业也在大发展,拥有全球最大的银行资产总量和互联网金融市场,但“金融抑制”长期限制中国金融效率的提升。两国金融智库能够在金融领域找到许多合作点。
目前中国的非洲研究滞后
近代以来的大国崛起,都伴随着非洲研究的兴起。英国作为第一个具有全球力量的霸权国,早在一个多世纪前就在伦敦大学成立非洲学院;日本在排名前十的高校内也都设有类似非洲研究的机构;美国的非洲研究更是因为黑人人口的增加而不断受到重视。
相比于目前中国快速发展与中国外交语境中的“非洲重要性”,尤其是推进“一带一路”倡议正当其时,目前中国的非洲研究的实力极其不匹配。无论从研究人才,还是从知识结构上,中国的非洲研究都存在极大的不足,双方智库之间交流也相当滞后。
从人才上看,目前仅有中国社会科学院、浙江师范大学和北京外国语大学等少数几家学术机构留有较为成编制的非洲研究队伍。从知识结构上看,对非洲的研究多集中于宏大的国际战略层面,而对具体和专业的问题极少有专门的关注。
非洲研究滞后,尤其是在智库层面上缺乏交流的根本原因在于,非洲在中国整体战略思想尤其是精英层的思想重心上并不占有足够重要的位置。换句话说,中国精英还没有发自内心地认识到,非洲对于中国崛起的根本意义,远甚于美国、欧洲、日本、韩国,乃至东南亚、南亚或者拉美对于中国崛起的意义。这
种衡量重要性的逻辑误区在于,我们过于陷在器物层面上,是从贸易额、经济实力或地缘战略的角度来思考的。如果换成思想层面上的衡量,那又是另一幅场景。
当下,思想竞争正在成为国家间博弈的重要变量,而西强我弱的基本态势并没有发生根本变化。要在国际思想与价值理念的高地建构真正符合本国利益的话语逻辑与思维方式,进而使中国发展道路与模式得到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认可与尊重,非洲是撬动与优化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结构的重要支点。
换句话说,中国的发展理念如果能够让今日非洲从纷乱不定、经济落后、民生艰难的困境中走出来,真正实现非洲的“国泰民安”、“安居乐业”,中国的发展理念才算真正开始得到全世界的认同。相比于世界的其他地区,以及基于中非之间多年来的友谊,非洲是最能够接受中国理念的价值洼地。
从这个角度看,加强非洲研究,加强中非智库的交流,尤其是在交流中,以各种积极因素影响非洲智库,将中国的成功发展经验传授给非洲智库,并通过他们再影响本国的决策层,是目前中国软实力提升性价比最高的方式。
关于中非智库合作的几点建议
第一,将已举办4届的中非智库论坛进一步扩大成立为“中非智库联盟”,建立中非智库研究产品的大数据,相互分享研究成果,加强中非思想界的相互认知,从思想与决策咨询层面缩短中国与非洲的距离。正如浙江师范大学非洲研究院院长刘鸿武所说,中国亟需建立“非洲学”。
第二,通过中非智库合作,寻求“一带一路”与“非洲复兴”倡议对接,尤其是加强探讨在发展与投资项目上的合作对接。400亿美元的“丝路基金”已投入运营,金砖国家新开发银行已经建立运行,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也即将正式成立,这三大全新的金融机构将重塑国际金融格局。以智库为平台,双方可能进一步推动货币互换、贸易清算、金融监管、风险防范等领域的研究合作,以及大量与贸易投资相关的项目对接。
第三,通过中非智库合作,进一步提升中国与南非的全球影响力。2016年,中国将举办G20峰会,这是有史以来中国第一次主持全球治理的顶层设计。承办G20领导人峰会是一个国家全球大国地位的重要标志,目前德国希望在2017年举办G20峰会。南非可以考虑承办2018年G20峰会,如果成功,2018年一定是南非继2010年承办足球世界杯之后非洲再次吸引全球目光的最风光的一年。
总之,非洲目前都在致力于转型,在国家发展上都不照搬照抄他国发展模式,而是相当自信地运用本国智慧,应对本国的发展难题,走出了一条本国特色的道路。这里必然离不开两国思想界、智库界的贡献。未来的路还很长,世界历史才刚刚开始,两国智库界应该互帮互助,为两国的进一步发展贡献力量。(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