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3-15 作者: 王文
近年来,一些西方政客、媒体和智库对中国发展轨迹的看法发生了明显转变。二十多年前章家敦提出的、一度流行的“中国即将崩溃”理论终于开始失去吸引力。
编者按:3月9日,美国媒体《外交学者》(The Diplomat)刊发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的长篇文章《打破6个“中国见顶论”的神话》,文章从六个角度一一驳斥了当前西方一些媒体、智库对中国未来的唱衰预期。3月12日,观察者网发布文章中文版。3月14日,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Pearls and Irritations)刊发文章新版内容。该文在英文世界广被转载。黎巴嫩大学教授Habib Al Badawi在其领英平台上专门著文详细剖析此文,认为“该评论是对所谓‘中国顶峰论’的全面回应,起到纠偏作用,且为中国和西方利益相关者之间建设性和互惠互利的关系做出贡献。”现将中文版发布如下:
▲本文英文版3月9日刊发于美国媒体《外交学者》
近年来,一些西方政客、媒体和智库对中国发展轨迹的看法发生了明显转变。二十多年前章家敦提出的、一度流行的“中国即将崩溃”理论终于开始失去吸引力。但他们仍然不愿意承认中国的持续崛起,于是又出现了一个新的流行词:“中国见顶”(Peak China)。
作为连续15年GDP位居全球第二的中国,经济增速自然会放缓,这是经济理论中公认的逻辑。在中国作为超大型经济体的背景下,经济指标的波动是其增长轨迹的内在特征。将这些指标描述为长期经济衰退的证据是难免有些牵强。
为了更细致地了解中国的经济动态,让我们检证一番构成“中国见顶论”叙事的六个最容易被误导的迷思。
▲本文中文版3月12日刊发于观察者网
01
误区一:中国经济规模不会超越美国
多年来,许多经济研究机构认为,到2035年,中国GDP将超过美国。但一些分析人士却在猜测,中国的经济总量永远不会超过美国,理由是中国的GDP与美国之间GDP的差距在过去两年有所扩大。
然而,这类观点与当前的长期经济趋势并不相符。
2023年,中国GDP增长率为5.2%,而美国仅为2.5%。两国GDP差距扩大可归因于多种因素,但主要是人民币兑美元贬值。
▲美国1990-2023年GDP增速(图片来源:statista)
仔细研究GDP的核心组成部分就会发现,中国和美国之间存在显着差异。令人惊讶的是,中国实体经济在多个领域都辗压美国:中国粮食产量达7亿吨,是美国的1.2倍,发电量9.2万亿千瓦,是美国的2.3倍。中国汽车产销量达3016万辆,是美国的三倍;钢铁产量达13.6亿吨,是美国的19倍;水泥产量达22.3亿吨,是美国的20倍。中国造船业产量高达4231万吨,是美国的70倍之多。
通过这些数字我们很快就能清楚地看出,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基于数据统计和金融市场之上,从而抵制了所谓“工业空心化”。
大多数“中国见顶论”分析人士似乎无法理解的是,中国政府根本不在乎其GDP是否超过美国。早在2014年,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就根据购买力平价(PPP)计算数据,宣布中国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将美国抛在身后。中国中央政府没有大惊小怪,也没有大张旗鼓地迎接这一消息。
稍微翻阅一下中国的政府文书便能发现,过去四十年来,GDP“超越美国”的想法从未出现在官方文件中,也从未成为中国决策者讨论的话题。中国的发展重点不是要超越别人,而是超越自己设定的基准,以让人民过上更高质量的生活。
▲本文最新版3月14日刊发于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
02
误区二:中国房地产危机威胁未来增长动力
房地产仍然是中国经济的重要支柱。根据预测,未来十年,中国将有高达1亿人迁移到城市地区,从而推动房地产开发的刚需。
然而,随着高房价泡沫逐渐破灭,房地产在中国经济中的重要性正在减弱。诚然,商品房销售额从2021年的18万亿元骤降到2023年的11.7万亿元,但随着太阳能、电动汽车、电动汽车等所谓“新三样”产业的蓬勃发展,中国的民间投资(除房地产外)在2023年也猛增了9%,弥补房地产增长缓慢的影响。
●首先,光伏产业发展迅猛,近十年来中国市场规模增长超过20%,市场规模约2万亿元,占全球市场份额超过50%。
●其次,中国汽车市场新能源汽车销售总额约5万亿元。2023年,中国在连续九年成为全球最大的汽车产销中心,成为全球第一汽车出口国。
●第三,中国在锂电池市场占统治级地位,在全球前十大动力电池制造商中,中国企业独占据六席,市场份额高达62.6%。
芬兰能源与清洁空气研究中心分析,泛清洁能源产业已然成为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2023年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40%,同比增长30%。
与美国和欧洲相比,中国的新经济不仅是房地产经济增长的重要替代品,而且对减缓全球变暖也做出了重大贡献。摆脱对房地产的依赖和新制造业的兴起凸显了中国经济的高质量发展,而这一点在更为激烈的“中国顶峰论”讨论中经常被忽视。
近年来,我国新兴产业崛起,推动产业格局全面转型。但凡是真正去过中国的人都会惊叹中国的电子商务、5G社会、便捷交通。
2022年,中国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为特征的“新三化”经济增加值跃升至21万亿元。这一转变标志着中国摆脱了传统上对房地产作为主要驱动力的依赖,开始走上创新驱动的增长轨道。
03
误区三:外国投资正在逃离孤立的中国
与人们熟悉的说法相反,大肆宣传的与中国“脱钩”从未成为现实。
尽管2023年相较往年略有下降,但中国吸引的外资仍高达1.13万亿元人民币,创历史第三高水平。劳动密集型产业吸收外资下降8%,而高新技术产业吸收外资4230亿元人民币,较2022年增长1.2个百分点。
在关注整体外国直接投资下降的同时,西方媒体忽视了中国2023年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增幅高达40%,令人震惊。确实,来自美国的投资尤其有所减少,但来自其他发达经济体的投资却在激增。法国和瑞典的投资分别增长了25倍和11倍,德国、澳大利亚和新加坡的投资分别增加了 212%、186% 和 77%。
▲2023年直接投资新设外商投资企业53,766家,增幅近40%(图片来源:中国经济网截图)
2023年,中欧双边贸易额达到惊人的1.2万亿美元。尽管比上一年略有下降 1%,但 2023 年的总量仍是历史第二高水平。与此同时,2023年中美贸易额约为6600亿美元,比上年下降11.6%。尽管有所下降,但仍是历史第三高数字,远远超过2018年开始的中美贸易战初期的贸易水平。
这些数字凸显了中国与西方之间深厚的相互依存关系。两者仍然是相互交织的利益相关者,根本无视“脱钩论”的胁迫。
欲了解更多轶事见解,不妨看看各国驻华商会发布的调查。他们透露,80%的跨国公司表达了留在中国的愿望,甚至正在加大投资力度。
大多数外国公司报告了积极的投资回报,但中国市场竞争非常激烈。一些跨国公司的退出并不一定是因为政治原因,而是因为中国出现了强大的国内企业。这些事实能帮助我们对现如今中国经济的发展图景有更加细致入微的观察,而这些在“中国见顶论”文章中往往都被忽略。
与西方主张孤立中国企业相反,中国对西方企业一贯保持开放包容的立场。中国拥有全球最完善的制造业产业链,一贯欢迎外资;中国领导人与西方公司接触的新闻并不罕见。“开放”已成为国策并写入中国宪法。
考虑到这一点,有多少跨国公司愿意主动放弃利润丰厚的中国市场?
04
误区四:中国失业率将引发社会动荡
政治学者普遍断言,一旦失业率达到20%,一个国家就会面临社会动荡。纵使如他们所述,根据中国政府的数据,2023年城镇平均失业率为5.2%,与动乱时期相差甚远。
中国有14亿人口,每年需要新增1200万个就业岗位,特别是每年要容纳1000万以上的大学毕业生。然而,尽管最近的经济衰退引发了裁员,但失业并不一定会转化为社会动荡。
更何况,解决失业问题在中国各级政府的议程中占据重要位置。从减税到利息补贴等各种就业援助政策已经推出,旨在减少失业。即使作为一名大学教师,我也积极协助毕业生找工作。
此外,中国灵活就业兴起。随着电子商务的普及和直播经济的快速增长,中国自由职业者的数量不断增加。一些年轻人靠唱歌、表达、在新媒体平台上记录日常生活或旅行为生。这正在创造新的就业机会。
在2008年金融危机期间的美国,失业率高达10%,我亲眼目睹了街头成排的乞丐和求职者。相比之下,这样的场景在中国很少见,这使得社会动荡的说法成为空谈。
▲黎巴嫩大学教授Habib Al Badawi在其领英平台上专门著文详细剖析此文,认为“该评论对所谓‘中国顶峰论’的全面回应,起到纠偏作用,且为中国和西方利益相关者之间建设性和互惠互利的关系做出贡献。
05
误区五:中国人口老龄化导致经济衰退
尽管中国可能正在失去人口红利,但它正在转变为人才红利。
中国在2022年首次出现人口下降,引发了中国社会的重大争论,并促使政府加快努力实现老龄友好型经济转型。当然,这一转变将引领中国新一轮发展浪潮。
中国并不是唯一经历这一转变的国家。随着生育、育儿和教育成本不断上升,全球中高收入国家都在面对不同程度的出生率下降和人口老龄化问题。
虽然人口老龄化可能会减少劳动力,但这并不一定意味着缺乏经济动力。面对劳动力可能的下降,中国的应对措施包括采用人工智能和自动化技术。利用超重型无人机、无人卡车和配送机器人,我国正在实现许多曾经依赖人力的社会服务流程的自动化,例如存储、拣选、运输、集成和交付。
此外,中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超过60%,拥有大量受过高等教育的人才,为促进更高质量的社会服务贡献了人才红利。
▲2023年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60.2%(图片来源:教育部官网截图)
在此基础上,社会老龄化催生新一轮经济增长方式转型。据测算,我国健康养生地产、老龄化基础设施改造、健康服务、老年娱乐、辅助用品、医疗保健、老年保险等领域年市场规模超过10万亿元,年增长率超过15% 。
简而言之,人口福利比人口规模更重要。将退休年龄从60岁延长至63岁或65岁,已成为中国政策调整的普遍期待,同时也是应对全球人口老龄化的必要举措。
诚然,人口老龄化带来了新的发展压力,但它远不足以被认为是社会进步的不可逾越的障碍。
06
误区六:中国人对未来缺乏信心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是过去四十年中唯一一个既没有发动、也没有参与战争的主要经济体。和平的外部环境和稳定的国内社会,是中国人追求美好生活的根基。
大多数父母在孩子的教育上投入巨资,希望为下一代创造更美好的未来。在东亚社会,人们普遍重视对下一代的教育。与许多其他国家相比,这自然也加剧了激烈的社会竞争。
然而,以内卷化为特点的国家(即为取得有限进展而进行的激烈竞争)往往有望取得新的发展突破。恰是因为内卷化的特点与国内多家企业之间的良性竞争,中国在航空航天、大飞机、芯片、造船、汽车制造等领域赶超发达取得了积极成果,正在逐步赶超许多发达国家。
不得不承认,11亿网民和新媒体的存在让中国网络充斥着各种声音,宏观经济增长放缓和与资本市场短期波动加剧了中产阶级的抱怨与移民率的上升,动摇了一部分人对国家的信心,但这些问题已经引起了中央决策者的高度重视。
事实上,它们可以被视为进步的新动力。改革开放45年的发展历程遵循着发展的周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实现增长,然后出现新的需要解决的问题。
中国人民非但没有失去希望,反而直面当前的挑战,着眼于更加光明的未来。这样乐观的心态既体现了广大人民群中国的理性,也体现了对国家持久发展的集体信念。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