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耶伦访华后,不妨继续推动中国对美舆论的微调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文  /  

耶伦访华后,不妨继续推动中国对美舆论的微调

发布时间:2024-04-11 作者: 王文 

近几年来,社会预期的长期低迷,正在深度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甚至危及民族复兴的大业。目前,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已发挥了一定的“稳预期”作用,但提升社会预期的任务仍然很重。

编者按:近日,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就美国财政部部长耶伦访华发表评论文章指出,舆论对美国的微妙调整本身就是社会预期变化的一种细微折射。文章原文以《践行三大原则,把握对美斗争与合作的正确方向》、《越谈学习美国,越有可能推动国家强大》、《凝聚共识促进合作,规避对美舆论误区》分段采访的形式在国家发改委中宏网发布。现将原文发布如下:


5a1d03f08d9292bd84524638d332593b.png

▲4月9日,本文以分段采访的形式在国家发改委中宏网首页推荐发布


2024年4月初美国财政部长耶伦访华引起中国媒体的广泛报道。与近年来对美报道不一样的是,这次舆论的松弛感更强一些,比如常聚焦在耶伦饮食穿着等生活细节。笔者认为,舆论对美国的微妙调整本身就是社会预期变化的一种细微折射。


近几年来,社会预期的长期低迷,正在深度影响着中国经济发展,甚至危及民族复兴的大业。目前,一系列利好政策的出台,已发挥了一定的“稳预期”作用,但提升社会预期的任务仍然很重。为此,笔者建议,还可以从对“美国”——这个影响中国崛起最大外部变量——的日常舆论报道入手,稍微调整一下长期以来对美负面报道为主的舆论环境,让普通民众尤其是中产阶层仍相信中国对美斗争意在推进两国合作、中国仍在向强国学习并在大迈步地超越。久而久之,这种普遍想法会转化为推动经济强劲复苏的新动力和积极预期,这次耶伦访华就是很好的一次舆论微调尝试。


对美负面舆论报道,边际效应正在下降


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中国媒体对美国的负面舆论报道与话语逐渐占据绝对主流。介绍美国先进科技水平的少了,讲述美国国力仍然强盛的少了,呼吁中国仍然要向美国学习优点、推动中美合作的声音也越来越少。相反,讲美国衰落、政治内斗、经济风险、种族矛盾、枪支泛滥、对外霸权、煽动战争、外溢危机等话题,几乎占据中国对美报道的主要篇幅。


目前,美国已全面锁定中国为竞争对手,对美批判本身就是必不可少的舆论手段。必须承认,这些对美批判论述起到过相当有效的鼓舞士气、对外斗争、展示国力、唱响光明的作用。


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中国GDP总量距美国的差距被拉开、智能科技进步速度赶不上美国、资本市场的繁荣程度相较于美国不可同日而语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出现,对美负面舆论报道起到的边际效应正在不断下降,相反,对社会预期的冲击则在上升。


这其中的根本原因在于,对美负面舆论报道与美国国力的真实情况仍有一定的出入。尽管当前美国政治内斗严重、经济危机隐患很大、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对美负面舆论报道在一个侧面是符合事实的,但另一方面,美国科技创新力仍是遥遥领先于世界,美国国内自我纠错与调节能力仍是具备的,通过对外转嫁危机进而巩固本国对诸多崛起国家领衔优势的手段仍然存在,其所谓“民主自由”的政治制度与价值观念在世界上仍具有较大吸引力。


世界多数人包括中国中产阶层相当一部分人都相信,在可预见的将来,美国仍然是世界上综合国力最强大的国家。


在这样的趋势下,对美负面舆论报道占绝对主流,对中国官方媒体的公信力是有影响的,更会让越来越多中国中产阶级误以为,中国官方正在转移社会视线,回避国内矛盾的解决,不愿意向强者学习。更有甚者会误解,“中国式民主”、“中国式现代化”等中央倡导的国家发展目标都只是强调“中国式”,而不是“民主”、“现代化”的实质。


更糟糕的是,对美负面舆论报道占绝对主流,正在助长国内一些“极左”的思潮,比如,现在在互联网舆论相当流行类似论调:将美国视为敌人,反对中美合作,否定民营经济,批判资本作用,全盘否定华尔街的优势,甚至仇恨富人阶层,鼓动对外战争,迷信中国第一,甚至宣扬中华帝国主义……


久而久之,这种“极左”思潮正在转化为对民间投资的压制、社会创新的躺平、中外合作的迟滞、对外开放的停滞等负能量,成为重度抑制社会预期复苏的新变量。


当然,就对美负面舆论报道绝对占主流的否思,不代表那些负面报道是全部错误的,更不是说对美负面舆论报道要180度大转弯、变成对美国的讴歌或完全正面报道。


笔者的逻辑是,实事求是地看待美国,多元化地安排当下对美报道与评述的舆论尺度,适时增加正面对美报道与评述的内容,该批判就批判,该肯定就肯定,这样,对内有助于抚慰许多中国中高收入者对美国的特殊情结,对外也可能会起到塑造中国开放形象、缓和中美关系的积极作用,最终将有助于实质性的提升社会预期,复苏经济活力,助推国家持续崛起。


越谈学习美国,越有可能推动国家强大


长期以来,美国都是中国最大的外部影响变量。近几十年来,美国对华宣传与意识形态渗透,更是让相当多一部分先富起来的中高收入者一度迷信,美国式民主自由制度是中国发展的真正彼岸。21世纪以来,年均40万赴美国留学人数(约占中国对外留学的50%)、每年数以万计的中高收入者移民美国或在美国购置不动产、美国长期是中国第一大对外贸易国家,都说明了美国对中国发展的影响力仍是相当大的。


这些年,中国对美霸权的揭批、对美敢于善于斗争的成效、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弘扬等工作部分扭转了这批人“溢美”、“恐美”、“美美”的错误观念,其积极作用是首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


然而,那批与美国有千丝万缕联系(观念、亲缘和情谊等)、数以百万计的中高收入者在相当大程度上仍是增加民间投资、呼吁社会改革、追求私有财产保护、向往国际迁徙便利、要求政府减少干预的主力人群之一。对美负面舆论报道的微调,适当说一说美国的正面信息,将会重燃这批中高收入者对中美合作的信心,进而助推他们对中国发展的整体信心。


更重要的是,对美正面舆论报道的适当增加,有助于国内在更加宽广、更多元化的视野来看待世界的发展。长期看,美国的确是一个衰落的趋势,但当下美国仍有许多值得肯定的国家优点与创新创势。承认这一点,将会进一步推动中国社会的思想解放,助力一系列开放政策的落实,还会压制“极左”思潮的泛滥,激发敢于善于对美“竞中求合”的斗争灵巧度,平滑发展相对不足的社会矛盾,让民众对追求美好生活的劲头更足。


从对外传播的角度看,对美正面舆论报道的适当增加,也有助于对外展示中国友善、开放与兼容的国家形象,缓解中国与西方社会的观念矛盾,疏解越来越多外国人士对中国的误解,吸引更多国际人才尤其是欧美国家的顶级人才到中国来求职就业、旅游观光、访学交流,进而让国家发展享受更多的开放红利。


有一句调侃味、但自信味更强的话是这样说的:中国学谁,谁就“死”得快!当年,中国一度赞赏铁托,结果南斯拉夫分裂了;还一度拥抱苏联,结果苏联解体了;又曾一度吸收日本发展经验,结果日本萧条了。现在,越说要学习与肯定美国,越能够学“死”美国,越有可能推动中国强大。


适当正面评述美国的几个务实建议


适度调整对美舆论调子,决不是对美国的妥协,也不是要放弃对美敢于善于斗争,更不是要对美国负面事件与霸权行径的置若罔闻,而是要让当前对美国的舆论环境更加多元化、立体化、客观化、自信化。


对此,笔者建议,在保持当前报道美国的多年惯性舆论基础上,不妨适当做一些正面报道与评述美国的增量。


第一,建议中国官方媒体适当增加对美国科技创新、社会慈善、大学教育、股市繁荣等明显优于世界绝大多数国家优势的新闻报道量。


当前,美国智能科技投资占全球50%以上,美国数以万计的慈善基金会是拉动富人参与国家建设的重要力量,美国大学教育仍是全球同业的佼佼者,长达数十个月的股市繁荣让美国社会逐渐走出疫情阴霾。对于这些显而易见的美国优势正面报道与客观评述,不仅会加大中国国内相关领域的深化改革与全方位开放进程,更有助于让民众看到国家致力于解决国内相关领域缺陷与不足的决心。笔者相信,没有任何一条指令是要求官媒只报道美国负面现象。适当增加正面的美国报道考验的,在某种程度上,考验的是新时代中国媒体界人士的时代责任与新闻理想。


第二,建议相关中国智库撰写与发布类似《中美实力真实状况》主题的研究报告。


中国在制造业、电子商务、基础设施等多个领域超过美国,美国近20年来对世界的破坏作用强于建设作用,这些都是中国智库需要深度研究与揭示的。但另一方面,中国在GDP总量、金融市场、军事力量、科技创新等多个领域仍不如美国,客观理性的评估报告撰写与发布,会让民众看到国家实事求是、理性客观、孜孜以求推动民族复兴的努力,也会有助于各级政府部门为各个行业努力赶超美国寻找方法。事实上,改革开放45年的中国进步史,在相当多的行业就是一部赶超美国的历史。中国智库近年来敢于善于揭批美国对外政策与发展弊端,是争夺国际话语权的重要表现;同时,敢于善于承认对美国总体实力的差距,也是对国家发展责任感与使命感的重要体现。


第三,建议相关官员在对外发言时偶尔真诚地提几句“感谢美国投资”、“要向美国学习优点”的话语。


中国必须毫不犹豫地批判美国遏制中国政策、美国对世界稳定的破坏以及美国霸权主义的嚣张,但另一方面,中国人也必须承认美国对中国改革开放45年来的投资参与和各类管理经验、人才培养的分享。尤其美国社会慈善机制的先进、许多美国人热情与善良、智能科技创新的震撼,是非常值得中国人由衷地赞赏的。更自信地说,对仍作为全球第一强国美国在不少发达领域的赞许表态,有助于展示中国谦逊、温和、感恩的国家形象,更有助于让民众看到中国主动寻求中美缓和、推动中美合作的努力。


第四,建议各类机构频繁邀请美国知识与舆论精英到中国非一线城市进行深度调研。


北上广深的城市盛况,对不少美国精英来讲已是耳熟能详了。但是对于复杂、多元、厚重的中国社会,美国精英们是缺乏足够了解的。近年来,针对美国政客与智库造谣、渲染中国颁布《国家安全法》《反间谍法》后的社会不友好与不安全,中国相关机构多批次地邀请美国人士来华调研,广泛开展对美公共外交,安排他们去梁家河、杭州、新疆、西藏、浦东、义乌等美国人感兴趣且又有重大意义的地方,仍由他们随便走随便看,会有助于在国内外舆论放大中美合作的积极效应以及中国致力于缓和中美关系的努力,将会起到非常好的国内社会宽松与中外情绪缓解作用,更有助于社会预期的提升。


总之,提升社会预期是一项漫长且不易的任务。相比之下,微调对美舆论,难度小,成本低,见效快,刻不容缓。相信在对美舆论的微调下,会产生杠杆效应,助推一系列深化改革与全方面开放的配套政策落实,中国社会预期一定会逐渐好转,经济复苏的势头也会不断加快,最终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目标也必将实现。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