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外媒刊文:10年“一带一路”再造中国与世界,“一带一路学”迫在眉睫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文  /  

外媒刊文:10年“一带一路”再造中国与世界,“一带一路学”迫在眉睫

发布时间:2023-10-12 作者: 王文 

“一带一路”是中国5千年的文明史上第一个既有世界战略意义、又有清晰操作路径的全球合作构想。

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刊于《智库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5期(点击查看),英文简版分别于10月2、3日刊于《南华早报》、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网站。


“一带一路”是中国5千年的文明史上第一个既有世界战略意义、又有清晰操作路径的全球合作构想。


本文字数约5329字,阅读需要6分钟。


a2fd861316bebbb71ec5ec9a9049a4f4.png

本文刊于《智库理论与实践》2023年第5期


d5ea3090cf74c285852b4ce5e1720c20.png

英文简版刊于《南华早报》、澳大利亚“珍珠与刺激”网站


随着中国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的举办,关于“一带一路”十年的讨论在中外媒体与学术界逐渐形成了热潮。各国媒体与学者均在纷纷进行“一带一路”十年的总结与梳理,也存在一些从个别案例或侧面对“一带一路”仍不看好的西方论调。事实上,自 2013 年 9 月、10月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先后访问哈萨克斯坦、印度尼西亚时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 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简称“一带一路”)以来,十年间世界与中国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十年显著变化对比的角度来审视,会更清晰地看懂“一带一路”的宏伟视野与长远谋划。


本文尝试梳理“一带一路”十年分别对中国、对世界带来的重大改变,从对外战略、经济结构、文化视野、现实发展、未来道路和战略反馈等 6个方面,简述了“一带一路”改变中国、改变世界的相关内容。本文认为,作为一个宏大战略,“一带一路”的十年仍只是初级阶段,却已有着非凡意义。中国智库应该从“一带一路”学科化出发,探索创建“一带一路学”。本文简述了未来“一带一路”要研究的 7 个重大问题,以期助推“一带一路”进一步走深、走远。


01 “一带一路”十周年再造中国


初始,中国学者常常羞于对世界讲述“一带一路”给中国带来的益处,担心他国误解“一带一路”只是利己的倡议。现在看来,全世界都能理解“一带一路”,这是因为没有任何一个国家的对外倡议只是做慈善。“一带一路”是对外合作的务实倡议,也是推动中国发展转型的战略设计。十年期间,因“一带一路”而产生的中国变化是实实在在、理直气壮能讲清的,并不存在着什么见不得人、曝不了光的战略阴谋。


从对外战略上看,“一带一路”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个既有世界战略意义、又有清晰操作路径的全球合作构想。一直以来,或受制于地缘阻隔,或局限于国家实力,中国历史上的或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的诸多对外设想,均未能真正覆盖至整个国际社会。2013 年秋季,习近平主席亲自谋划、亲自部署、亲自推动“一带一路”倡议,让当时刚刚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彻底摆脱了西方眼里“对外意图不明确、不透明” 的战略模糊印象,逐渐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务实路径,主动推出意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更加美好的未来的中国构想。十年来,中国官方反复声明,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并且会继续坚持下去,让世界看到中国发展不是西方列强“国强必霸”的崛起翻版,而是带来合作、和平、共赢的新型全球强国的全新问世 。


从经济结构上看,“一带一路”重新调整了中国以往过度依赖西方的国际贸易结构,也逐渐推进中国经济重心的再平衡。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中国与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的贸易总量一度超过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 60%。“一带一路”十年来,这个比例下降到了约 30%。而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东盟、中东、非洲国家贸易增速加大、比重上升。如果没有“一带一路”,那么中国难以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的地位。同时,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中欧班列数量十年之间增长了 100 倍,随之拉动的还有中国中西部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新疆、重庆,以及西安、成都、贵阳等原本相对经济偏远的区域开始走上了新崛起之路,频频成为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与数字产业发展的重大亮点。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存在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现象得到了实质改善,并形成了陆海联动、东西共进的中国新经济格局。


从文化视野上看,“一带一路”重新塑造了新时代中国人的完整世界观和全方位开放的全球视野。中国不再将西方视为对外合作的唯一选择,而是把眼光拓展到了东南亚、拉美、中东、非洲等相对关注较少的区域。长期以来,中国人常常提及“与国际接轨”,潜台词是“与西方接轨”。然而,“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国际社会对中国来说意味着更大的非西方世界。过去,中国人旅游、投资、求学往往首先到美国、日本、韩国,以及欧洲国家;现在,中国人走向世界的国别表中增加了诸如俄罗斯、埃及、伊朗、土耳其、阿根廷、巴西等过去看来很遥远且陌生的国家。中国人的世界观中,西方仍然重要,但非西方也变得重要。“一带一路”十年带给中华民族的文化延展与观念开放变得更完整,也极大拓宽了中国人在这个星球的战略发展空间。


02 “一带一路”十周年改变世界


“一带一路”推动中国经贸结构再平衡的同时,也在推动世界格局与全球观念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只在器物、基建层面影响越来越多国家的现实发展与未来道路,也在制度与观念层面推动国际体系的变革与演进。


从现实发展上看,“一带一路”明显提升了越来越多国家尤其是非西方世界的自身福祉,以及与中国的互联互通与战略对接。截至 2023 年 7月,总计有 152 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 合作协议。在非洲,中国建设了 6,000 多千米的铁路、超过 1 万千米的公路、20 多个港口、80 多个重大基础设施和 80% 的电信设施。“一带一路” 十年期间,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的国家开设了超过 1,300 多条直航新航路,在 80 多个国家新增银行网点或金融合作,中国年均对外投资保持在 1,500 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流向“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据统计,“一带一路”额外增加了沿线国家 1.2%~3.4% 的实际国民总收入。一大批标志性的“一带一路”工程(如蒙内铁路、中老铁路、雅万铁路等)竣工运行,造福当地。“一带一路”还强化了中国与非西方世界的相互认知,每年有超过 40 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青年到中国留学,而中国在100多个国家设立了孔子学院、鲁班工坊和文化中心。


从未来道路上看,“一带一路”十年推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再选择。过往,发展中国家往往把“华盛顿共识”作为本国发展道路的唯一参照物,“一带一路”十年合作的成果显示,聚焦基建先行的中国经济经验更适用于后起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国基建产能贸易投资的项目高兑现率,尤其是一整套从规划到设计、从融资到建设、从运营到回本的操作模式,使陷于技术、资金困境多年的发展中国家更能走通“逆袭”之路。如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深度思考,为什么原来的全球最穷国之一——中国会在 40 多年间完全变样?为什么不转而选择、借鉴、参考甚至全面复制中国“要致富、先修路”经济增长经验?更激励人的是,近五六年来,面对美国多年打压,中国仍然保持着中高速增长,尤其是像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在遭到美国不遗余力的制裁后,仍不断推出新的高科技产品,“一带一路”十年来的合作成果正在鼓动着后进国家的奋斗意志,进而改善国际社会在技术、贸易、规则领域公平化、平衡化的状况。


从战略反馈上看,“一带一路”十年正在倒逼着西方国家反思与调整自身对外战略。据不完全统计,“一带一路”十年间,西方国家研究“一带一路” 的各类报告超过 3,000 份。特朗普政府反复强调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制造业等政策,以及拜登政府主导在“七国集团峰会”上接连推出“重建更美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B3W)计划、 “全球基础设施伙伴关系”(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PGII)计划,均是受“一带一路”合作的启发,又不得不与“一带一路”竞争才能维系西方所谓“领导力”的举动。正如美国《福布斯》杂志曾在一篇文章中表述的那样,当中国在世界其他地方向资金匮乏的国家发放贷款、提供基建时,美国却扮演着“守财奴”的角色。客观地讲,西方领衔下的全球治理是有历史贡献的,但是不得不说,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以后的 70 多年,尤其是“冷战”结束以来,西方对世界的负面冲击远远大于正面作用。如今,西方国家自我反思,加大对外合作的力度,试图对中国展开竞争,如果真能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那么不得不说这也是“一带一路”十年带来的意外惊喜。


03 以持久战的视角看“一带一路”


令人不齿的是,西方通过战略反思展开对“一带一路”的竞争,充满着谎言、诽谤与臆测,尤其是西方媒体与智库经常拿债务当借口,反复炒作所谓的中国制造“债务陷阱”。事实上,中国通过对外政策贷款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铁路、港口等改良降低当前经济交易的成本,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进而推动本地区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资产价格,最后帮助当地政府轻易偿还了先前主权担保的各类债务。这种“一带一路经济学”的逻辑,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假设与推导逻辑,也反衬了西方对“一带一路”债务攻击的无力性、荒诞性。


然而,对“一带一路”的批判与围堵,一直在西方流行,并且将继续流行。这也折射了“一带一路”长期面临的国际挑战。


中国人接触世界、参与全球治理时间较短。几千年来,中国被隔绝在青藏高原与西域荒漠的东边,只有通过陆上与海上“丝绸之路”,才能与世界各国进行交流。彼时,无论是汉唐还是元明,“丝绸之路”繁忙之时,恰恰是欧亚腹地国家在历史上文明最繁荣、经济最兴盛的时候。2013 年,中国稳居世界第二经济体后,借“丝绸之路”之名推出“一带一路”,努力唤醒各个古老文明体共同繁荣的历史记忆,表明一个全球崛起强国的和平合作、互助共赢、最终带给世界共同复兴的未来志向。


无论西方政客、媒体、智库如何诋毁“一带一路”,都无法掩盖一个基本事实:中国强大时,并没有走美国、日本及欧洲国家等历史上的对外侵略老路。十年的“一带一路”已经证明,崛起的中国没有带来殖民、灾难、战争、难民、危机,而是带来了世界贸易、商品、旅游、基础建设、经济与文明的增长和繁荣。这是西方任何一个国家在崛起历史中没有做到的。


对此,“一带一路”催生了更多智库研究的新任务、新使命。笔者于 2017 年 1 月 23 日在《人民日报》上刊发《“一带一路”需要全面系统研究》,鼓励构建“一带一路学”。目前看来,“一带一路” 的学术研究已相当充沛,在中国知网中进行搜索,主题为“一带一路”的论文已高达 10 余万篇,推动“一带一路”学科化的基础需要面临的内容框架也越来越清晰。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学”未来要研究 7 个方面的重大问题:


一是理论体系构建问题。“一带一路学”已融合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下一步要做好理论自洽,加强可操作性研究,做好成本收益分析、主体行为分析,推动内外部理念表述的认知统一,避免落入西方“话语陷阱”。


二是定位与目的研究。要通过“一带一路” 讲清楚中国要什么和不要什么。


三是运行逻辑研究。“一带一路”经济学逻辑研究包括重塑全球价值链、双向“嵌套型”分工环流、全球化区域主义、对外经济开放新格局、外贸新业态、优化地区要素禀赋与资源配置、重构陆港海运的经济地理等;而非经济学逻辑主要是指新制度建设、全球治理观、世界秩序重构、亲诚惠容理念、义利观、大国博弈等。


四是治理结构的研究。“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是国际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双多边合作框架、关税同盟,抑或共同市场?它的边界在哪里,到底是区域主义的还是多边主义的,还是周边合作的?它是一种机遇,还是合作机制,抑或是一种新型公共产品?此外,机制性的研究,如投融资机制、税收机制、安保机制、争端解决、组织协调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五是对接研究。要推动“一带一路”与相关国家的战略对接以及与西方领衔的全球治理体系、区域合作机制的对接研究。


六是风险研究。要研究“一带一路”风险本质与演变、风险的种类与形态、风险的来源与追溯、风险的规避与化解等。


七是案例研究。“一带一路”有了大量“走出去” 的案例,但具体的项目分析、城市企业个人的案例研究成果仍然太少,要加强优秀案例的研究与推广。


当然,新生事物必然会伴随着困惑。正如改革开放十周年时,连中国国内主流学术界都在迷迷糊糊地在争论“市场”到底是姓“社”还是姓“资” 等类似这种现在看来已是非常愚昧的问题。目前,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 45 年,没有人再怀疑改革开放的伟大意义。


到 2023 年,“一带一路”刚刚十年,对一项宏大战略而言,十年时间仍然太短,却已具有非凡意义。“一带一路”愿做时间的朋友,等到20 年、30 年、40 年甚至更久时间,或许所有人都会像如今承认改革开放的伟大那样佩服“一带一路”的伟大。


参考文献略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