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资金融通是“血液” 有力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文  /  

资金融通是“血液” 有力助推人民币国际化

发布时间:2017-05-15 作者: 吴晓球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表示,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的“血液”。没有这个“血液”,就无法长期持续地发展。“一带一路”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中最缺乏的货币和投融资能力,都需要通过人民币进行巨大的补充。资金融通,其实就是在“一带一路”地区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率,使人民币成为“一带一路”地区更加倚重和使用率更广的货币。

  

  吴晓球系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王衍行系人大重阳高级研究员,本文刊于5月13日《北京晚报》。


  进行“一带一路”建设,涉及到方方面面。无论是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还是经贸合作的不断畅通,都需要大量的资金融通。资金融通是共建“一带一路”的重要支撑。加强金融合作,促进货币流通和资金融通,能够为“一带一路”创造稳定的融资环境,也有利于引导各类资本参与实体经济发展和价值链创造,推动世界经济健康发展。


  资金融通是血液


  资金融通在“五通”中是怎样的一个作用?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表示,资金融通是“一带一路”的“血液”。没有这个“血液”,就无法长期持续地发展。“一带一路”地区基础设施投融资中最缺乏的货币和投融资能力,都需要通过人民币进行巨大的补充。资金融通,其实就是在“一带一路”地区提高人民币的国际化率,使人民币成为“一带一路”地区更加倚重和使用率更广的货币,使用人民币来计价、支付、清算乃至储备,从而使中国企业走出去的投融资及贸易更加便利和稳定,促进“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贸易、基础设施建设及市场的一体化。


  从目前看,资金融通取得了诸多成就。王文介绍,2015年,人民币进入SDR,在IMF所占的比重也越来越大,也成立了亚投行、丝路基金,做的都是相当不错的。但是总体而言目前资金融通还在起步阶段,“血液”流动得还不够快。目前中国和20多个国家实现了本币交易,其中只有8个国家在“一带一路”地区;中国目前和30多个国家实现了本币互换,其中只有10个左右的国家在“一带一路”地区,所以说发展空间还非常大。


  在谈到资金融通可能面临哪些困难或障碍时,王文表示,第一个障碍来自现在的国际金融体系,现在的国际货币体系是以美元为基础的,大家对于人民币的认知度还是有限的;第二个障碍是跨国金融基础设施的建设,人民币走出去要倚靠更多的机制、协议、交易系统、支付清算系统等,我们现在推出了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这类的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需要一定的进程;第三个障碍就是支付习惯,摆脱美元惯性还需要假以时日。


  人民币大有可为


  具体而言,资金融通要达到的目的是什么?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副总经济师徐洪才表示,所谓的资金融通,就是要拓宽融资渠道。项目落地需要钱,钱从哪里来呢?现在我们有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还有世界银行、亚洲开发银行等开发性金融机构,它们提供的资金不多,但它是一个杠杆,“给我一个支点我就能撬动地球”。接下来就是“众人拾柴火焰高”,需要多家来一起出资,比如各种产业基金、私人投资者、政府资金,还有就是多家商业银行混合贷款,还可以考虑与资本市场对接,发行股票、债券等,总之就是一个多元化的项目资金来源。


  在徐洪才看来,实现资金融通的过程是人民币国际化的好机会。“人民币国际化现在正在快马加鞭地推进中,在SDR(特别提款权)中占的权重达到了10.92%。不久前IMF发布报告,人民币在国际储备货币中占的比重只有1%多一点,还是太少了。但是在国际贸易结算方面,人民币作为接受货币所占的比重已经到达了30%,这是个好的势头。中国经济的稳定决定了人民币币值的稳定,而“一带一路”6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过去的两年中,其货币对美元贬值的很多,汇率风险很大,做生意赚了钱,结果一换汇,没了。所以说人民币服务于“一带一路”是大有可为的。


  中国金融要走出去


  “一带一路”战略对全球及沿线国家的经济,有什么重要的意义?中国人民大学副校长、金融与证券研究所所长吴晓球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参与全球治理的重要机会,也是新时期全球经济增长的一个新动力来源。全球经济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有很好的增长潜力,因为这些国家大多是发展中国家。但是这些国家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就是基础设施不太好,经济增长是从基础设施的完善、大规模投资开始的,所以帮助这些国家进行基础设施的建设,对于经济增长的持续是非常重要的。所以在“一带一路”的政策框架下,如何与相关国家在资金方面相通,决定了“一带一路”倡议的实际效果。


  吴晓球还表示,“一带一路”倡议有利于中国金融的国际化,包括人民币的国际化。因为“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情况相对比较多样,文化、宗教特点各不相同,背负的历史也不一样,但它们都渴望经济的发展,所以这就需要中国的金融在其中发挥作用。实现资金融通,虽然直接投资占很大比重,但金融仍然是最重要的推动力量。


  针对在以金融推动资金融通的过程中,需要注意些什么?吴晓球认为,需要坚持几个原则。首先就是市场化的原则,无条件的援助只针对于极少数的重要项目,但是市场化原则仍然是主导,要注重其必要的前景和盈利性,做到收益和风险的相对匹配,这样所在国也会比较重视;第二个原则是要推动中国金融走出去,鼓励人民币在资金融通的过程成为一个主要的货币形态,金融机构也要进行跨境、跨地区的设置,因为金融的前提是对风险的评估,这就需要我们的金融机构去做一些尽职调查、风险评估、信用等级的分类,这样才能对风险心里有数;第三个原则是既要符合金融规则、遵守我国的法律,也要尊重当地的规则和习俗,包括宗教信仰。


  民营投资迎来大机遇


  中国的商业银行业,能在资金融通中获得什么新的发展机会?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中国银行业协会原副秘书长王衍行表示,一是在沿线国家的机构布局。截至2016年底,共有9家中资银行在26个“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设立了62家一级机构,其中包括18家子行、35家分行、9家代表处。


  二是在国际化的机会。中资银行并购、投资入股、提升现有机构服务能力和辐射范围等多种方式,扩大和完善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机构和服务网络布局,从而更好地服务“走出去”的中资企业。


  三是根据自身的优势领域制定个性化的“一带一路”金融服务方案。


  四是推动“一带一路”重大项目信贷支持。以“一带一路”沿线重大项目为突破口,培育和提升参与国际市场竞争的能力。


  五是开展以质量和效率为标志的创新。围绕“一带一路”建设积极开展业务创新、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不断丰富“一带一路”建设中的专项产品体系,解决项目多元化金融服务需求,建立健全产品服务机制。


  王衍行还认为,“一带一路”建设为中国民营投资的发展带来了巨大的历史机遇。


  一是未来十年产业基金面临近数千亿美元的投资机会。例如,近年,肯尼亚建设了100年来第一条铁路:从最大港口蒙巴萨到首都内罗毕的蒙内铁路,提高了数十倍的运力,这条铁路完全由中国企业承建,毫无疑问,蒙内铁路必然带来投资机会。


  二是投资入股银行等金融机构。例如,近日,欧洲央行和德国联邦金融监管局批准了中国一家民企收购一家有220年历史的德国银行。又如,中国一家民企收购了葡萄牙最大上市银行千禧银行近17%股份,成为最大股东。再如,中国一家民企已收购了德国的德意志银行9.9%股份,成为最大单一股东。


  自“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日起,中国的民营投资机构恪守“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已经受到各国的欢迎。中国的民营投资应当把握好共建“一带一路”这一重要契机,在不断提升对沿线国家研判的同时,提高对外投资水平和风险抵御能力,完善“走出去”过程中的风险防控和应急处置机制,借助“一带一路”的东风实现自身更为稳健的国际化发展,同时不断推动与沿线国家互利共赢的合作和共同发展。(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