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文:寻求知识的融通与对话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文  /  

王文:寻求知识的融通与对话

发布时间:2023-02-14 作者: 王文 

当下的全球社会科学界,已陷入思想贫瘠的年代。面对全球治理的赤字、西方社会的混乱、民主政体的衰败、经济增长的低迷,全球整个社会科学学界并没有给出足够多的、令人信服的未来构想与研究作品,以至于人类处在有史以来罕见的迷茫期。

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刊于2023年2月10日北京日报


1676430097783.png

《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 爱德华·威尔逊 著 中信出版集团


1676430159572.png

《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 伊曼纽尔·沃勒斯坦 著 三联书店


当下的全球社会科学界,已陷入思想贫瘠的年代。面对全球治理的赤字、西方社会的混乱、民主政体的衰败、经济增长的低迷,全球整个社会科学学界并没有给出足够多的、令人信服的未来构想与研究作品,以至于人类处在有史以来罕见的迷茫期。


思想贫瘠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于学科分野的缺陷。研究者过于注重学科框架内部的变量与细节,而往往难以全面地透视世界演进的全貌。


早在20多年前,美国学者伊曼纽尔·沃勒斯坦在《否思社会科学:19世纪范式的局限》一书中写道,19世纪后半期,人类学、经济学、历史学、政治学、社会学等,才真正走上了学科制度化之路,于是,本应“对人类社会行为的普遍规律进行陈述”的社会科学,就变成了一系列彼此区分开来的“学科”。


1676430314279.png


自然科学家们经常感慨,科学在创造无知领域的方面,比在创造知识领域方面起了更大的作用。如果把我们所知道的知识比做圆,圆的外边是未知的领域,那么,知道的知识越多,接触到“未知”的边界也会越大。


相比之下,社会科学却在自立门户、画地为牢。社会科学研究者的视野似乎变得越来越窄,偏好于研究各自学科的固有变量,而对人类社会行为的复杂性失去了全局的知识掌控力。


近几十年来,社会科学的范式局限与学科缺陷,已被越来越多人所诟病。正如沃勒斯坦所说的,“21世纪无须再捡拾那已经过时的19世纪社会科学舆论的牙慧。”在笔者目力所及下,沃勒斯坦绝对是否定性地思考西方社会科学逻辑与结构的全球最深刻的学者之一。


可惜,几年前逝世的沃勒斯坦仅仅是反复呼吁要有“关于范式的争论”,做了否思社会科学的“破”,却未能摆脱社会科学的窠臼,而完成新的社会科学研究范式的“立”。


相比之下,被誉为“当代达尔文”“知识的巨人”的哈佛大学动物学家爱德华·威尔逊却做了比所有社会科学学者更卓越的“立”。


在《知识大融通:21世纪的科学与人文》一书中,爱德华·威尔逊用极具文采的描述、妙趣横生的笔触,呼唤人们要开启知识融通的新启蒙运动。在他看来,不断出现的知识分歧以及随之而来的混乱,只是学术研究者们人为造成的,不能反映真实的世界。


他拿医疗科学与社会科学相对比。前者进展是惊人的,比如,治疗癌症、修正遗传缺陷、修补割裂神经索、移植器官等等,相比之下,后者却是发展缓慢的,并没有很好地解决缓和冲突、实现繁荣、融洽社会等议题的作用。


两者进展差异的根本原因就在于知识的融通。内外科专家、神经生物学家、病毒学家和分子遗传学家相互鼓励,而政治学家、经济学家、社会学家们却相互孤立、彼此之间几乎没有信息交流。


在爱德华·威尔逊看来,若能跨越学科的鸿沟,拥有知识的融通,就能够对问题有更深入的探讨,对事物本身有更丰富的了解,对未来也会有更强的预测能力。而这恰恰是知识分子本应有的终极目标。


寻求知识融通,避免思考路径的支离破碎,是重整日渐衰弱的社会科学的有效办法,更是准确洞悉世界未来的必要法则。


洞悉未来世界的大思想,的确需要有如爱德华·威尔逊所说的伦理和宗教、科学与人文之间的知识大融通,还需要有不同区域之间、不同学科之间、不同国家之间的大对话。过往,我们对世界未来的设想,太局限于西方中心主义,而下一轮思想启蒙的激发源泉,不能没有源于中国实践下的知识创新。在这方面,中国学者责无旁贷。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