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2-23 作者: 王文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持续蓬勃发展,绿色金融业务为实体经济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推动力,也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
本文转自2022年12月22日新华财经。
在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国绿色金融持续蓬勃发展,绿色金融业务为实体经济绿色转型与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推动力,也为金融市场提供了更多的创新机会。对此,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在“新经济澎湃新动力 新湾区开拓新格局”系论坛发表主旨演讲中指出,尽管进展显著,但绿色金融在我国起步尚短,还应注重绿色金融领域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挑战,探索可持续的、符合“碳中和”长远目标的绿色金融体系与服务模式。
据悉,本次论坛是由珠海华发国际会展管理有限公司主办,新华财经与珠海市横琴新区华金国际会展服务有限公司承办,珠海华金小额贷款有限公司、华金国际商业保理(珠海)有限公司、珠海华金普惠金融控股有限公司、珠海华金融资担保有限公司与珠海华发供应链金融服务有限公司协办,珠海十字门中央商务区特别支持。
据央行公布的数据,截至2022年6月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达到19.55万亿元,同比增长40.4%,绿色债券余额超过1.3万亿元,同时碳减排支持工具已带动减少碳排放量超8000万吨。
王文表示,我国绿色金融“三大功能”和“五大支柱”政策体系已基本确立,近年来颁布的政策举措为推动绿色金融发展奠定了稳固的基础,提供了良好的政策和市场环境。2022年,绿色金融继续发挥政策优势,引导金融资源不断进入绿色领域,推动实体产业绿色转型。但与此同时,还应注重相关领域的风险防范与应对挑战。一方面,要防范绿色金融支持高碳行业中的转型风险;另一方面,防范和避免企业在绿色金融业务中的“洗绿”“漂绿”等行为的风险。
在王文看来,绿色金融需要重视碳达峰、碳中和两项长远目标的长期需求,不能单纯为了短期内降低碳排放量而提高长期内的隐含风险。为推动绿色发展务实、不走偏、不走样,需要注重防范用绿色金融项目资金投入到非绿色项目活动中或对高碳项目进行虚假的低碳宣传。同时,转型金融相关产品和业务需要应与传统高碳排放行业企业转型的实际情况高度挂钩,避免资金与减排目标脱钩造成系统性风险。
此外,还需优化资金结构,在面向高碳排放行业时注重产品种类的多元化,并且要不断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效应,撬动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到转型金融当中。
在谈及我国绿色金融发展需如何克服阶段性困难和挑战时,王文表示,首先,继续改善绿色融资结构,尽快加强绿色直接融资市场的发展,扩大绿色债券、绿色基金、绿色股权等融资工具的应用,引导社会资本进入绿色金融市场,提高投资者的参与度。
其次,进一步提升绿色金融对传统棕色和非绿行业的绿色转型活动的支持,注重不同产业之间融资需求的平衡,实现各行业脱碳进程的稳步推进,预防“木桶效应”,提升综合转型效率。
第三,继续推动绿色金融“走出去”,提升绿色金融的国际话语权,建立绿色产业与绿色金融相协调的绿色标准体系,覆盖绿色生产、清洁能源、信息披露标准和规范等,进一步实现绿色产品标准、绿色物流标准、绿色贸易标准等领域与绿色金融标准之间的衔接,贯彻碳足迹披露在全产业链供应链的连通。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