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本文刊于2013年8月12日《第一财经日报》。
近日受邀到库布齐参加国际沙漠论坛,被当地的沙漠绿色经济彻底震撼了。原本我以为,这片沙尘曾一夜间刮到北京的沙漠,肯定是风沙漫天、人烟稀少,没想到沿途郁郁葱葱,上百公里高速公路边绿地草原将沙漠牢牢地控制住。25年间,5100多平方公里、约1/3库布齐沙漠变成了绿洲,10多万当地牧民人年均收入超过3万元,整个库布齐地区年产值比数百公里之遥的蒙古国全国一年的GDP还高。
在一个牧民家问他,靠什么发家?答:种甘草,卖给中草药厂,制成名贵药材;还种沙柳和胡杨。这“沙漠三宝”抗风沙,耐寒、耐旱、耐盐碱,生态和经济价值极高。在牧民家看到小汽车、摩托、各种电器一应俱全。又独自转了几家牧民,发现几乎家家如此,让人心生羡慕。
一位美国环保专家不禁感慨说:这儿比我们内华达州好。美国人只会在沙漠里建赌场(拉斯维加斯),中国人却能治沙,还让那么多穷人变富,令人惊讶!另一位不懂中文的伊朗专家则几次请我向主办方要相关的英文材料,他希望将这种库布齐模式引入同样受沙漠困扰的伊朗。对我这个金融研究者来说,库布齐则是另辟蹊径、剑走偏锋地开创了某种“绿色银行”模式,而且是低投入、高回报的银行模式。
我粗略给库布齐算了几笔账:第一,“沙漠三宝”的投资回报率高达1∶10,且这还不算生态效益;第二,利用沙漠内的劣质煤、沙柳等生物质资源进行土壤改良与肥力增加,乙二醇等清洁替代能源,以及利用沙漠日照的规模化太阳能资源,年产值潜力超过千亿元;第三,沙漠附属产品如膜砂、涂料、沙漠艺术品等,投资潜力也不可限量。
长久以来,这么有前途的产业完全被全人类忽视。目前全球受沙漠化影响的国家有110多个,1/3陆地面积受荒漠化困扰,且每年以5万~7万平方公里、相当于一个爱尔兰国土的速度继续吞噬陆地面积。在中国,约27%国土面积属于荒漠,去过中西部尤其是西北各省、内蒙古等地的人都会为那些人口稀少、偏远落后的景象扼腕。更糟糕的是,由于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等因素,中西部人才“孔雀东南飞”甚至“麻雀都东南飞”,已经直接冲击到了西部大开发的进程,更影响到民族复兴的大业。
但是,倘若能在全国范围推广库布齐的治沙经验,充分运用科技与市场的力量,创造合理机制,变废为宝,变沙为金,将会大大推动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倘若再能在全球上百个国家推介这些治沙经验,对中国文化软实力的提升也将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以中原文化为主导的中国人,往东怕海,使得海洋开发迟迟滞后于国家需要;向西则惧沙,塞外、黄沙、边域、荒漠等概念图景桎梏着中国人的思维。于是,大部分中国人都“蜗居”、“猫居”、“挤居”在狭小的东部几大平原地区,战略思维也相当狭窄,这真是中国人生存空间的不幸。
现在国家已经提出“海洋强国”战略,成为重视海洋、拓展中国发展空间的重要部署;但也应进行一轮“沙漠是高回报的绿色银行”的观念升级,甚至可以提出“沙漠强国”的新战略理念。若东西两个方向都能成功地进行战略拓展,民族复兴才真正有希望。(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