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7-05-09 作者: 王文
“一带一路”对于中国社会的心理来讲,是一次巨大的查漏补缺,是一次我们完整化,我们中国社会心理的这么一次重要的革命,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们过去我们太不了解“一带一路”区域的这些国家了,我们一提起外国就想到了美国、英国、日本,现在我们党中央提出了习主席“一带一路”,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个负有历史厚重感的概念以后,我们突然再一次打开了中国社会的心理,去看一下离我们看似心理上很远,但其实地理位置并不太远的世界,其实是对我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又一次洗礼。
王文、万剑英受访人民网 视频详情请点击
受访者万剑英系央视纪录片《丝绸之路经济带》总导演,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本文刊于5月9日人民网。
主持人:
各位人民网的网友大家好,欢迎来到人民网的访谈现场。今天的话题我们是围绕一条路的纪录片开始的,即从“一带一路”走出的商业智慧,今天来到我们访谈现场的是两位嘉宾,他们分别是:央视纪录片《丝绸之路经济带》总导演万剑英老师。
万剑英:
您好,我叫万剑英。
主持人:
另外一位是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所执行院长、教授王文老师。
王文:
大家好!我是王文。
主持人:
欢迎二位老师来到人民网的访谈。其实我们今天的访谈主要是因为一部纪录片,就是现在正在央视财经频道热播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这部纪录片我了解到行程有30多万公里,历经从亚洲到欧洲数十个国家拍摄完成的一部纪录片,其实反映的是在丝绸之路上面所反映的对于商业智慧的体现,对于这部纪录片,首先要问一问我们万老师,拍摄的初衷是什么?
万剑英:
我们这个纪录片说是拍了一年半,其实我们筹备了有三年,2014年5月广电总局成立了“一带一路”影视工程项目,我们是其中纪录片的承担。开始做这个节目的时候,我们想怎么给它一个准确的定位,因为我们是财经频道,所以我们当时宗旨是国际视野和财经视角,围绕这个结合后来国家出台一系列的“一带一路”的政策做的这个纪录片,这个背景王老师可能知道的更多一些。
主持人:
王老师就给大家简单介绍一下,在丝绸之路经济带当中到底我们能够学到什么,比如对于丝绸之路的一些商业智慧、历史,还有一些我们能够看到的人文财富。
王文:
首先非常祝贺《丝绸之路经济带》这个纪录片这两天在央视财经频道黄金档热播,我也非常荣幸受万老师的邀请,也做了部分的学术顾问的工作。
我认为这个纪录片真的是响应了“一带一路”作为脚底板下走出来的学问这样一个逻辑,现在很多很多人在讨论“一带一路”,但是真正走到实地去了几十个国家,上百个区域,并且去了各个实际的项目点去探索当地的人文风情的这样一些学者和媒体人,其实并不是多数。所以这部纪录片我认为非常好的一点,不只是我们通过脚底板走出来、看出来的很多景象,更重要的是通过走出来、看出来,去体验中国的智慧和外国的智慧,尤其是“一带一路”国家智慧,它们相互交融合作出来的闪光点。所以这个闪光点是令我也非常欣喜的。
而且我在后期的一些参与过程中我也感觉到,中国媒体尤其是我们中国的电视人,中国的纪录片人,他走出去看到的那个视角的独特,以及我们所能感受到的历史的厚重感。这样我们就发觉了我们过去所没有感受到的,令中国人非常自信的一些商业的智慧,比如纪录片中也讲到的,2000多年来我们整体的商队到西方去,并且从西方引进过来一些,所谓西域,并且在波斯这些国家引进回来一些物品,进而使得中国的商贸品类越来越发达,这种过程中是和平、合作、互赢的智慧,并且使中华民族能够在三四千年民族生生不息,在本土能够延伸、延展下来,我认为这都是背后的智慧。而且这个纪录片恰恰是把这个智慧用一个一个故事把它讲清楚了。
主持人:
这个纪录片的历史纵深感很强,其实我们会更好奇两点:第一,从纵向上来看,和我们现在的意义在哪里,从横向看,和我们世界格局的影响在哪里,从这两点上,不知道二位有没有对《丝绸之路经济带》特别的体会?
万剑英:
我们从时间轴上,我们一开始记录这个纪录片的时候就说要建立一个坐标体系,就是时间轴和地域轴。在时间轴上,其实我们第一集叫“命运”,我们为什么叫它命运呢?其实我们通过这样的拍摄,然后实地按照王文院长刚才说的我们是脚踏实地走出来的时候,我们感觉到,这条路其实自身就有生命,它这种生命力从它一开始,这种生命力从哪来?是我们每个人的欲望,我们对未知的欲望,对山的对方的欲望,对隔壁的对方,对河的对岸的欲望,这种欲望从我们“一带”生出来的以后,这条路其实就有了生命,所以我们说它是命运,在几千年中它在一些很重要的节点上它的命运都发生了转变,成为整个时代的转折点,我们这是建立的一个时间轴。
作为地域空间轴,我们是从最早的张骞从东往西,我们现在说的“一带一路”是更大的网络,其实这也是丝绸之路发生变化的。
我们是建立这样两个座标体系来构建我们这个纪录片的。
王文:
实际上我们看这个《丝绸之路经济带》,至少在我看来需要有三个维度,一个维度是刚才万导讲到的历史的维度,我是这么来看的,公元前138年,汉武帝派张骞通史西域,那个时候刚好是西汉王朝建朝64年,汉武帝派张骞通史西域打通了后来延绵东西方贸易两千年的道路,创造力新时期的文明史。2013年,也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的第64年,两个同样的64年,习主席提出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一带一路”,我们相信相似的历史同样将会创造同样的新的文明史。这是一个维度。
第二个维度是现在的维度,这个纪录片也表述了我们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是历史上中国和西域地区、欧亚地带的这些人是相互需要的,现在我认为我们也是相互需要,因为当西方为领先的全球治理越来越遇到困惑的时候,中国所提供的全球的公共产品恰恰符合他们的需求。比如说我们纪录片其实也讲到了要致富先修路,我们先是一个社会的稳定,然后才能成为创造一方所谓的繁荣,这种通过画面感表现出来。现在也是这样,中国为什么过去那么发达,主要我们的基础设施越来越发达,我们社会非常稳定,当然从理论再升华一下,比如我们有有为的政府、有效的市场等等之类的,这些是现代的维度看待丝绸之路,古代到现代也是相互需要。
最重要的还是未来的维度,当未来我们更多往前发展时我们突然发现,中国的贡献对于世界未来发展有多么重要,这在历史中就已经得到见证,所以纪录片也反映了未来的情怀,这种情怀就是说我们在历史中寻找了线索,在现实中看到了现象,印证了在未来中国的重要性和中国对于世界的推动性和贡献性。
主持人:
从万老师的两个座标到三个维度,其实这部纪录片还有一个经典就是不同的视角,从财经的视角来审看我们的丝绸之路。这个财经的视角也影响到了我们八集纪录片不同主题的分布,这个万老师给我们介绍一下这八个主题怎么设置的?
万剑英:
我们八个主题其实围绕“一带一路”的“五通”原则,政策沟通、民心相通、货币的互通、贸易的畅通、道路的联通,然后这个伸展出来了八集。第一集叫命运,说它从历史一直走来,几千年来一些历史的重要转折点。第二集鲜明的提出我们的财经视角,说的是贸易,我们说的这条路是一条贸易之路,点明了。第三个我们说要道路通,没有道路贸易从何谈起。第四集我们说的是货币,说的是资本和金融的力量,从古到今我们来看,在贸易、货物后面都有一条金融来支持,所以是货币。到了后面我们说是商业规则,第五集我们会说是商道。第六集我们会说这条路上充满了为了利益为了权力引起的各种冲突和争斗,我们说是丝路战斗。第七集,我们说这条路是不同文明交会融合的一条路。第八集,我们会说现在中国人提出的这个倡议,是丝绸之路上的一次复兴。是按照这样的逻辑整个展示这样的八集。
主持人:
谈到“五通”,刚才谈到贸易畅通、道路联通、货币互通、民心相通和政策沟通,这“五通”的原则到底对我们现在整个“一带一路”经济带的构想还有我们整个“一带一路”的实施会有怎样的影响?
王文:
“五通”实际上是“一带一路”核心的内容,我最近也讲了很多关于“一带一路”的课,我都用12345678所谓的“一带一路”,我们现在讲的“一带”我认为就是一个梦想,就是世界通一个梦想,或者说我们就是共同体的梦想,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二是两翼,丝绸之路,一带和一路,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海上丝绸之路。三我认为是三个原则:共商、共建和共享。四我认为就是我们所追求的价值和理念以及在这种价值和理念基础上我们至少造福于14亿人。五就是“五通”。六就是六大走廊。七和八就是我们刚才讲到合作的方向。所以在这个过程中“五通”是非常重要的“一带一路”的方向。
王文:
是“一带一路”主要的内容,这五大内容也是相辅相成,也是贯穿在纪录片中。首先我们认为未来全球治理要合作,至少是各个国家之间政策要有频繁的沟通,不沟通怎么有合作呢?有了政策的沟通,领导人的互访,但是没有务实的项目落地和行动计划也是不行的,哪三项最能够务实呢?首先我认为要有贸易的畅通,大家根据亚当斯密所谓相对优势原则、比较优势原则,你好的我可以进口你的,我好的你就进口我的。相互之间贸易越来越畅通之后,贸易之间的畅通又是需要有货币之间更多的互换,现在“一带一路”国家绝大多数的计价货币、清算货币都是美元,我们未来要更多的使用人民币,所以也需要资金的融通。有了这些货币、贸易以后,你没有物理层面上的相通也是不行的,所以“一带一路”提出了设施的联通,我们要更多的高铁、公路、高速公路、航站、机场、港口等等也要连接起来,就有了设施联通。在这个基础上我们有了人和人之间的沟通,我们有更多的旅游者,相互之间的学术交流、媒体的交流、相互的报道等等,这些就是民心的相通。
所以,我认为“五通”是非常全面、有深度,有机的把整个“一带一路”的内容连接起来。是一个非常饱满的故事,是一个非常饱满的具有可视性、可读性也是可思考性的丰满的故事。我这里有点小批判,可惜的是,目前不少文章写“一带一路”的时候,还是缺乏一些故事感,包括纪录片讲述了很多非常有意思的故事,我们讲述中国人跟外国人怎么做生意,古代时候怎么做,现在怎么做,然后比如说我们的智慧,我们在一千多年前就有纸币了,后来我们通过纸币的方式怎么样流传到西域去,怎么通过阿拉伯国家流传到欧洲去,在纪录片中讲述的这是很好的故事。所以我自己也做了一些贡献,我那天也是受纪录片后期审校的启发,我说这个片子讲了太多故事,过去这些年我去了几十个国家,所以我写了一篇文章,在明天,也就是5月10号的人民日报海外版整版刊登出来,刊登我一篇文章叫《我亲历的十个故事折射一带一路》,一个整版,好几千字。就是想通过一个一个小故事折射出来我们背后想要思考的问题。
所以“五通”看似“五通”,25个字,实际上是有无数个、数万个、数百万个人的故事来把它阐述的,这个我觉得非常重要,而纪录片恰恰是面对这些故事我们讲述出来的非常重要的产品和节点性的事件。
主持人:
其实讲故事可以说是每个电视人追求的一个理念,就是讲好中国故事也应该是纪录片的宗旨,对于这部纪录片,我们讲故事的风格有没有什么变化?
万剑英:
因为这个纪录片,因为地域的跨度特别大,我们做的时候,我们在前期的时候,可能是一个哈萨克斯坦的故事马上接到土耳其的故事,我们拍摄的时候就要考虑到这样的衔接,甚至包括画面的衔接都要考虑到,我觉得做纪录片来说这是一个挑战,原来一个故事在一个地方就把他讲完了,放在一个人身上就把这个事情说完了,那我们需要空间的跨度,空间的跨度,如果我们是思想或者用文字来说一下就过去了,但是画面要拍出来,我觉得对我们创作上,我们在前面也要做很多的考虑。而且一部这样长的纪录片,每个纪录片里都应该有四五个故事,其实你看到四五个故事,我们拍了可能有二十个故事,最后才选了四五个故事,所以拍了无数个故事,我们比较幸运的是走在这条路上,已经发生了很多很多故事。
其实我们自己去拍摄也是一个故事的亲历者。
万剑英:
是这样的。
主持人:
我们说到影像故事的讲述,很多纪录片都在做这样的努力,就是不知道在王老师您看来,这次的《丝绸之路经济带》这部纪录片和其他的纪录片相比,你觉得有哪些亮点可以比较出来的?
王文:
我自己在中后期参与了这个纪录片的一些工作,我觉得至少有这样几个方面:
第一,有历史纵深感。这个纪录片我看用了大量数字模拟技术,模拟出当时的场景,所以这种历史纵深感让我们感觉到丝绸之路提出来不是凭空的想象,“一带一路”的提出不是凭空的想象,“一带一路”的提出是基于过去2000多年智慧和历史的延承,这是我认为纪录片很重要的一点。每一集里面都有一些历史故事,讲到马斯洛帝国当年是如何打通了东西方的要道,中国当年张骞,这很逼真,让你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这是非常难得的。我们现在大量关于“一带一路”,好像就现在谈现在,当然这是对的,我们也无可厚非,但是一旦这么讲故事,世界上能够接受,那老百姓也能接受。我们说怎么会有“一带一路”呢,那是我们历史上怎么来的。
第二,就像你刚才讲到,它的第二大特点,就是它很有现实的针对性,目前包括有部分学者,还有海外的舆论也批评他们,我们“一带一路”就是政治口号,就好像是地缘政治方面意识形态的传播,有部分学者是各方面的在臆测我们。纪录片针对这个现实,讲述了实际上“一带一路”无论历史还是现在,都基于“三人”,企业家、行走走、传播者,身上一个又一个中外交流实实在在的受益进程而形成的,就是我出去能够有所收获,你进来也有所收获,所以这种现实的针对性,我觉得是润物细无声的回应了一些学者,包括海外部分的疑惑,就告诉大家这是有现实根基的。
第三,有未来重大的关怀,这个重大的关怀刚才万导也讲到了,我们讲述到命运,我们有两个非常大的疑问,一个疑问是为什么西方从1500年开始主导这个世界的进程是伴随战火、冲突、死亡、灾难、殖民、掠夺的进程,你看看近现代史,马斯洛说过,翻开近现代西方主导的历史是充满血腥的历史,只不过从70年代,一大批西方的社会科学学者他们粉饰了当年殖民的历史、当年枪炮的历史、当年灾难的历史。所以这个纪录片会来讲,“一带一路”往前推进的过程中,是一种命运的共同演化、合作的这样一个共同体的进程,这种未来的关怀是非常重要的,就是你中国作为一个新型的全球的大国崛起的过程中,您给世界带去了什么,你没有重复美国的道路,没有重复当年英国的道路,没有重复日本当年所谓法西斯的那种道路,也没有重复当年希特勒德国的道路,我们走的是新型的道路,我们未来带去的是贸易、合作、基础设施和共同致富,我觉得这是相当了不起。这个特点就回到我刚才讲三个维度的特点下,这种叙事方式我认为中国人能接受,即使把它变成全英文的片子我们也能接受。所以未来我跟万导说我们继续合作,把它做成更好的产品,还可以有更好的海外传播,这个很重要。
主持人:
的确,故事当中有事实,事实就能说服人,同时事实能够彰显我们中国的心愿和信号就是大家能够合作和平的方式去进行互通和互融。说到讲故事是我们的心愿,其实我们也希望听故事,今天万老师能不能分享一下在拍摄过程中您看到了哪些有趣的故事,或者发生在拍摄的工作人员身上有趣的故事?
万剑英:
现在说起来觉得会很有趣,但是我现在再想一想还是挺艰辛的,我们一共拍摄了20多个国家,你要做20个国家的签证你想想是什么样的难度,然后要把专业的设备运到那个地方去,在那些陌生的地方你要把机器架起来要拍摄,所以其实这个过程是非常非常艰辛的。
里面比较有意思的,感觉像是全球调动一样,比如我们拍土耳其的时候,我们有个专家是罗杰克劳利(音),是英国专家,我们是从英国伦敦把他请到了伊斯坦布尔,他到了伊斯坦布尔是我们的人到机场去接他,然后跟随他来拍,最后把他送走,是这么一个过程。所以这种事情还发生了很多。还有比如说我们到了乌兹别克,我们乌兹别克的签证是最后才签上,我们已经进入后期了,乌兹别克的签证才拿下来,好不容易到了那了,乌兹别克突然那个国家有点事情,我们所有的东西,原来给我们的行程就特别紧张,就给了15天的拍摄,到了那几乎要砍半,而且很多地方还不能拍。但是我们那个都是写进了原来文稿里的,要没有这部分怎么办,所以当时马上要调整,调整整个的拍摄节奏,其实这样的故事发生过特别多。
还有,我觉得我们的导演在巴基斯坦,我们在画面中在棉布上打着那个东西,对于村民来说那块布是他唯一的商品,那块布能卖100块钱人民币,这对于那个家庭来说是巨大的财富,我们的导演到了那以后就知道贸易的重要性,如果不是这样的话,这个村庄可能跟外界的交流方式都没有,我们也不知道原始的布是那样印染出来的,所以就觉得贸易确实有很大的力量。
主持人:
这个过程当中有没有体验到当地的一些人或者说是特别感触的某个人物给你们的触动。
王文:
我们再说乌兹别克斯坦,因为拍摄的特别短暂,当地陪同我们的人,也是看着我们日夜就拍,天不亮就起来,天黑了还在拍,走的时候都流泪了,后来我们导演在一块的时候再看片子的时候,就看到每个活生生的人,就发出一句感慨,真是从内心的,说那就是我们留在丝路上的亲人,你一旦接触到了,你知道他的那种纯朴,而且这种纯朴跟我们有这样一种关系,因为这条路上我们的文化是相通的,甚至我们的习俗都能找到一些源头,所以很容易交流这个事情,他们都很善良,知道中国人,我们对他也是很有善意的。这一路走下来,虽然有很多艰辛,但是更多回忆起来是有很多的温暖。
主持人:
其实说到一路的艰辛或者温暖,其实我们还会关心一点,因为“一带一路”像是一个政策,可能是一个国家和国家之间的合作我们看到的更多,但是这次纪录片能够让我们感受到当地的民众他们如何看待我们“一带一路”的政策,有没有他们表达过对“一带一路”的欢迎,或者有什么其他的想法?
因为我们在采访和拍摄是不同层次的人,比如有国家政要、学者,他们很容易一下就能说出“一带一路”,他特别清晰,对于民众来说他其实可能不知道,但是他对丝绸之路是根深蒂固的,能够知道是有丝绸之路从古到现在这条路,王老师也走了很多。
王文:
我实际上跟我们同事们,前段时间有新闻报道我们,也差不多去了42个国家。
主持人:
您也走了一遍丝绸之路。
王文:
对,但是我们是作为智库的宣讲,学者的宣讲、调研。应该说从国内的这些科研院所来讲,我们还是走得算比较多的,我们也递交了很多报告,出了很多公开的书籍。这些过程中确实有很多令我们特别感动的,比如说我们去年1月份,当时习主席访问伊朗,同一天我们受委托在伊朗搞了一次非常大的中国伊朗“一带一路”智库对话,我们跟伊朗方面合作,陪同我们的一位年轻的学生,其实也不年轻,大概二十三四岁的小姑娘,中文还讲的不错,我们说你从哪儿学的,她说是在伊朗学的,从来没有去中国,她说梦寐以求就是去中国。我们的校领导带队,然后我们吃晚饭的时候,我们都觉得她辅助我们向导非常好,各方面的导游,包括介绍,而且举手投足,衣食住行,各方面都非常不错,所以最后一天晚餐,我们就聊起来,说你有没有意向去中国留学,她就说到中国留学是我人生最大的梦想,当时我们校领导就说,我愿意帮助你到中国留学,当时就说这么一句话,她一下子眼泪哗哗流下来,都止不住,她说能到中国就是我毕生的梦想,没想到幸福来得那么快,我们都惊呆了,把我们吓坏了,原来到中国去是她人生最大的梦想,她现在到中国了,在校领导和各方面帮助下她来中国了。你看就一个非常个案的身上,就折射了我们中国给大家带去了多大的利益,多大的文明沟通、文明互溶、互鉴,文明相通的过程中我们所感受到的这种爱,这种相互的包容,相互的理解和相互的互惠互利的过程。
主持人:
这么一种和平合作不仅仅是国家的梦想也可以是个体的梦想。最后请二位说一说,对于“一带一路”,或者这次纪录片创作过程中,对于这么一个政策,或者对这么一条路深切的感受,我们即将迎来的是“一带一路”高峰合作论坛在北京举行,对这次合作的高峰论坛,有没有什么话可以跟网友分享一下。
万剑英:
我觉得大家通过我们画面可以感受到这条路上的风土人情,作为老百姓可以去看一看,山那边像一个兄弟像一个姐妹的人,你可以通过贸易的方式跟他们建立联系,我们作为老百姓可能对政策的解读不是那么深刻,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自身的感受来了解这条路。
王文:
的确,万导刚才说得非常有道理,我觉得“一带一路”对于中国社会的心理来讲,是一次巨大的查漏补缺,是一次我们完整化,我们中国社会心理的这么一次重要的革命,为什么这么讲?因为我们过去我们太不了解“一带一路”区域的这些国家了,我们一提起外国就想到了美国、英国、日本,现在我们党中央提出了习主席“一带一路”,提出了丝绸之路这个负有历史厚重感的概念以后,我们突然再一次打开了中国社会的心理,去看一下离我们看似心理上很远,但其实地理位置并不太远的世界,其实是对我们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的又一次洗礼。
主持人:
特别感谢二位今天作客人民网的访谈,刚才也对“一带一路”有了更加深入的解读,也让我们对这条路有了更加远望的憧憬,最后希望大家继续关注现在在央视财经频道热播的八集纪录片《丝绸之路经济带》,我们今天的访谈就到这里,感谢二位的光临,我们下期再见。(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