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07 作者: 王文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加速产业融合,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要想真正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产业创新,从并跑向领跑转变,切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其决定因素在于金融支持。这就内在要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
过去5年,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人大重阳)已出版5部“金融强国”主题著作。近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首提“金融强国”,观察者网就相关话题采访人大重阳执行院长、“金融强国”系列丛书的第一作者王文,内容在观察者网发布后阅读量已10万+。现将采访内容发布如下:
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加速产业融合,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要想真正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产业创新,从并跑向领跑转变,切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其决定因素在于金融支持。这就内在要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
本文字数约4670字,阅读需要5分钟。
本文刊于11月4日观察者网阅读量已10万+
“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是国家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金融系统要切实提高政治站位,胸怀‘国之大者’,强化使命担当”。
10月30日至31日,中央金融工作会议在北京举行,提出要走“中国特色金融道路”,这与欧美金融体系有何不同?如何防范欧美周期性的金融危机?同时,如何从政治高度认识我国的金融工作?观察者网专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对以上问题进行了解读。
观察者网:提起金融,我们经常听到一种说法,认为重视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就是“脱实向虚”,并且以欧美经济为例,认为当下欧美经济走向衰落与华尔街金融资本的扩张不无关系。您怎么理解金融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
王文:这几天,金融行业的专家学者都从“科班”角度去理解这次金融工作会议。理解最多的,当然是“中国金融的本质就是服务于实体经济”。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反复强调,服务实体经济是金融的天职。金融与实体经济共生共荣,金融活了、稳了,经济就活、就稳;经济兴了、强了,金融就兴、就强。“经济是肌体,金融是血脉”,这是近些年来中国金融界对金融本质与规律认识有别于华尔街、伦敦金融城的西方金融人士的重大进步。
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理念,要求中国金融业以推动产业发展和转型为主要任务,充分发挥金融业务对于中国产业在融资、投资、增值等各方面的金融支持作用,体现为产业与金融融合发展的形态。同时,中国金融业不只服务于一部分群体,还要具有普惠性,服务于实体经济发展、服务于人民的美好生活。
更重要的是,这次金融工作会议还从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角度看待金融的作用,那就是金融要高质量发展,让从事金融行业1000多万从业者提高政治站位,从国家持续崛起的角度看待金融在国民经济、民族振兴中的支撑作用。我与同事们在过去5年撰写了五本关于“金融强国”主题的书籍,就是希望超越“科班”,换一个角度来理解金融。
经过几十年发展,中国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生产国和产品市场国,能够来到这一历史方位,与“金融服务于实体经济”的理念,以及具有中国特色的金融与实体经济关系模式密不可分。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科技创新正以前所未有的规模加速产业融合,推动经济增长动能转换。要想真正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实现产业创新,从并跑向领跑转变,切实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其决定因素在于金融支持。这就内在要求走出一条中国特色金融发展道路。
中国金融发展道路不同于美西方
观察者网:我们要走的是“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取向,以金融高质量发展助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从这个角度来解读,“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与欧美的金融模式有哪些根本性不同?
王文:有别于近现代化进程中欧美国家的演变,中国金融业的发展一直在参考发达国家经验,同时立足于中国现实,借鉴发达国家金融业中的教训,并承担了助推民族复兴、国家崛起与社会发展的多重任务。
中国特色金融发展之路有别于欧美,归纳起来,大体有以下几点。
一是中国金融发展道路的关键是加强党的领导。这是中国金融发展有别于欧美国家的根本特征。在中国,金融安全是关系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一件战略性、根本性的大事,也是关系治国理政的一件大事。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金融改革发展才能确保正确方向,才能真正促进经济健康发展,保障国家的金融安全与金融法治。
二是中国金融的本质是为实体经济服务。金融回归服务实体经济,是新时代下中国金融工作的特殊要求,也是我们区别于发达国家对金融本质理解的显著特征。西方金融学教科书中,金融被理解为跨时空的价值交换,与经济发展相对独立。然而,中国使金融回归本源。
三是中国金融的底线是确保不发生系统性风险。中国充分认识到,在网络化与全球化双重加速运行的时代,防范金融风险是永恒的主题,绝不允许每十年一次金融危机的美国式周期律在中国上演。在过去四十年,中国是全球唯一没有发生过系统性金融风险的大国,也是唯一将金融监管的重要性置于国家发展战略顶层设计的大国。
四是中国金融的方向是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贯彻新发展理念,中国金融更要注重在存量重组、增量优化、动能转换上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欧美国家的金融监管机制演变了上百年,是基于市场自由逻辑下的监管后置理念,往往只在金融危机后才有逼迫监管改革的动力。中国金融发展的时代背景更加复杂与多元,监管改革的任务兼具防风险与稳增长的双重使命,唯有以永不停歇的改革自觉意识,直面现实,才能找到改革的突破口与立足点。
观察者网:疫情以来,美国的加息政策带来了全球金融动荡,严重损害了全球经济发展,也导致其他国家特别是全球南方国家呼吁摆脱美国的金融体系,维护全球经济平等。这次会议提出要加快建设金融强国,在全球金融秩序仍旧由欧美主导的情况下,中国特色金融体系能发挥什么样的作用?如何提升中国的“金融软实力”?
王文:纵观近代化以来的500年大国兴衰史,大国发展的进程一定程度上能浓缩为“金融强国史”。货币兴,则国兴;金融强,则国强。从荷兰到英国再到现在的美国,金融一直扮演着现代世界强国进程中“实力助推机”、“冲突缓冲垫”和“资源整合器”的角色。
当前,中国已是全球金融大国,但仍不算是全球金融强国。中国金融业的各项总量指标都居世界领先或前列的位置,但金融服务和发展质量与美国、英国、日本、德国、瑞士等仍有相当大的距离。中国各大城市如上海、深圳等的金融中心建设卓有成效,但其重要性离纽约、伦敦甚至新加坡、东京等城市还有不小的差距。中国的对外投资、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近年来突飞猛进,但中国金融国际话语权仍跟不上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要求。
当今世界正处在百年未有之大变局,金融业也是如此。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金融业的发展正坚定地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金融推动国家崛起的战略日益明晰,但真正有效的“金融强国”战略应源于推动国内发展的实效与提升全球治理的成果。
从国内看,“金融强国”应实现让人民生活越来越富庶、贫富差距越来越小、让实体经济越来越强大的战略目标。在这方面,积极开发个性化、差异化、定制化的金融产品,增强中小金融服务机构,提升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与“三农”的金融服务,让风险投资、银行信贷、债券市场、股票市场等全方位与多层次的金融体系,真正发挥服务社会、建设诚信体系、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更重要的是,坚持在推动高质量发展进程中防范和化解风险,应是“金融强国”战略风险,应是“金融强国”战略的国内目标。
从国际看,“金融强国”应实现加速人民币国际化、提升中国配置国际资源的能力、加强中国金融国际话语权的战略目标。在这方面,培养国际化金融人才,加大金融双向开放,提升金融服务的效率尤其是比肩国际一流标准的服务效率,通过政策性金融手段帮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创新构建国际金融安全网,推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实现全球金融治理的民主化、公平化,应是“金融强国”战略的国际目标。
在单边主义、民粹主义与逆全球化思潮抬头的今天,“金融强国”战略牵一发而动全身,要真正构建并有效实施,还要付出艰辛的努力。相信假以时日,中国金融终将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观察者网:正如您所说,这次会议强调了要“坚持把金融服务实体经济作为根本宗旨”,从中国实际情况出发,特别是在当下投资动力不足的情况下,该如何做好这一点?
王文:让金融更好服务于实体经济,就需要重视用金融推动产业发展、用金融推进产业转型这两个任务,从宏观、微观层面让金融与产业切实有机融合发展。
第一,要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金融对产业结构调整的导向作用;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找准金融服务重点。
第二,要优化金融结构,伴随我国产业结构转向现代化服务、突出先进制造业,鼓励创新创业,更高质量、更有效率的金融服务成为“必需品”。
第三,要发挥金融优势补金融短板,构建多层次、广覆盖、有差异的银行体系,并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
第四,要突出建设强大的资本市场,改善中国直接融资占比不足,严重制约金融供给水平和效率的问题。
第五,要发展多层次的资本市场和金融体系,围绕建设现代化经济的产业体系提供精准的金融服务。
第六,要严控风险,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特别是防止发生系统性金融风险,是金融工作的根本任务。
第七,要大力发展金融科技,发展中国的金融评估机构、信息服务机构,加快金融基础设施建设、金融人才培育。
第八,要进一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扩大金融高水平双向开放,提高参与国际金融治理能力。
观察者网:您认为我国目前面临的经济金融风险隐患有哪些?如何加强金融监管和治理能力?
王文:就当前形势看,我国防范化解系统性金融风险取得初步成效,但风险点仍然存在,主要集中在一下几个方面。
一是我国金融结构有待优化。当前我国金融业的结构问题主要体现在融资功能不完备,直接融资存量比重偏低,股权融资还不发达,高杠杆与中小企业融资难、融资贵交织等问题。同时,普惠金融、绿色金融等薄弱环节还需加强。
二是房地产相关风险仍然高企。如何让房地产软着陆,如何缓解地方政府过度依靠“卖地”获得财政收入等问题,是我们应当直视的风险隐患。
三是防范资本市场风险刻不容缓。场内融资和场外配资跨市场、跨行业、杠杆率高的特点有可能触发系统性金融风险;资管创新使得混业发展成为趋势,也带来新的风险隐患。同时,企业债务、地方债务风险在经济增长放缓的背景下加剧。
四是国际化步伐仍需加快。中国金融市场国际化程度比较滞后,全面推进金融改革,推动我国金融的国际化发展,引领国内金融机构与国际接轨,对于推动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有着积极意义。
五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宏观背景已经发生深远变化。经济下行压力下,金融风险压力有所提高。
为了应对化解这些风险隐患,在监管治理方面我们应该坚持依法监管、科学监管、协调监管。金融监管部门要严格按照法律赋予的权限进行监管;要把握科技应用,围绕效果来研究金融监管;要把协调和决策紧密联系,同时处理好金融监管部门与金融机构之间的关系,尊重市场。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