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文:“一带一路”十周年与中国智库未来责任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文  /  

王文:“一带一路”十周年与中国智库未来责任

发布时间:2024-08-02 作者: 王文 

自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简称“一带一路”)以来,世界与中国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十年显著变化对比的角度,可以更清晰地看懂“一带一路”的宏伟视野与长远谋划。

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转自8月1号社会科学文摘


自2013年9月、10月习近平主席先后提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倡议(简称“一带一路”)以来,世界与中国均发生了显著变化。从十年显著变化对比的角度,可以更清晰地看懂“一带一路”的宏伟视野与长远谋划。


“一带一路”十年再造中国


“一带一路”是对外合作的务实倡议,也是推动中国发展转型的顶层设计。


从对外合作看,“一带一路”是中国五千年文明史上第一个既有世界意义,又有清晰操作路径的全球合作构想。2013年秋季,“一带一路”倡议让当时刚刚跃升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中国摆脱了西方眼里“对外意图不明确、不透明”的战略模糊印象,逐渐通过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等务实路径,主动推出意在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开创世界更加美好未来的中国构想。十年来,中国官方反复声明,共建“一带一路”是中国对外开放的重要举措,并且会继续坚持下去,让世界看到中国发展不是西方列强“国强必霸”的崛起翻版,而是带来合作、和平、共赢的新型模式。


从经济结构上看,“一带一路”调整了中国以往过度依赖西方的国际贸易结构,也逐渐推进中国经济重心的再平衡。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之前,中国与美国、日本以及欧洲国家的贸易总量一度超过中国对外贸易总量的60%。“一带一路”十年来,这个比例下降到30%左右。而中国与俄罗斯,以及东盟、中东、非洲国家贸易增速加大,比重上升。如果没有“一带一路”,那么中国难以连续十多年保持世界第一大贸易国的地位。同时,通往欧亚大陆腹地的中欧班列数量十年之间增长了100倍,随之拉动的还有中国中西部在国家经济版图中的地位,新疆、重庆、西安、成都、贵阳等原本相对经济偏远的区域开始走上了新崛起之路,频频成为近年来中国区域经济与数字产业发展的重大亮点。改革开放以来,长期存在的东西部发展不平衡现象得到了改善,并形成了陆海联动、东西共进的中国新经济格局。


image.png


从文化视野上看,“一带一路”重新塑造了新时代中国人的完整世界观和全方位开放的全球视野。中国不将西方视为对外合作的唯一选择,而是把眼光拓展到了东南亚、拉美、中东、非洲等相对关注较少的区域。长期以来,中国人常常提及“与国际接轨”,潜台词是“与西方接轨”。“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后,在中国人的世界观中西方固然重要,但非西方也变得重要。“一带一路”十年使中华民族的文化更为延展,观念更为开放,也极大拓宽了中国人在这个星球的战略发展空间。


“一带一路”十年改变世界


“一带一路”推动中国经贸结构再平衡的同时,也在推动世界格局与全球观念的变化。这些变化不只在器物、基建层面影响越来越多国家的现实发展与未来道路,也在制度与观念层面推动国际体系的变革与演进。


从现实发展上看,“一带一路”明显提升了越来越多国家尤其是非西方世界的福祉,以及和中国的互联互通与战略对接。截至2023年7月,总计有152个国家与中国签署“一带一路”合作协议。在非洲,中国建设了6000多千米的铁路、超过1万千米的公路、20多个港口、80多个重大基础设施和80%的电信设施。“一带一路”十年期间,中国与“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开设了超过1300多条直航新航路,在80多个国家新增银行网点或金融合作,中国年均对外投资保持在1500亿美元,越来越多的中国资本流向“一带一路”共建国家。据统计,“一带一路”额外增加了共建国家1.2%~3.4%的实际国民总收入。一大批标志性的“一带一路”工程竣工运行,造福当地。“一带一路”还强化了中国与非西方世界的相互认知,每年有超过40万“一带一路”共建国家的青年到中国留学,而中国在100多个国家设立了孔子学院、鲁班工坊和文化中心。


从未来道路上看,“一带一路”十年推动了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模式再选择。“一带一路”十年合作的成果显示,聚焦基建先行的中国经济建设经验更适用于后起国家,更重要的是,中国基建产能贸易投资的项目兑现率高,尤其是一整套从规划到设计、从融资到建设、从运营到回本的操作模式,使陷于技术、资金困境多年的发展中国家更能走通“逆袭”之路。如今,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在深度思考:为什么中国会在40多年间完全变样?为什么不选择、借鉴、参考甚至全面复制中国“要致富、先修路”经济增长经验呢?近五六年来,面对美国多年打压,中国仍然保持着中高速增长,尤其是像华为这样的科技公司在遭到美国不遗余力的制裁后,仍不断推出新的高科技产品。“一带一路”十年来的合作成果正在激励着后进国家的奋斗意志,进而改善国际社会在技术、贸易、规则领域公平化、平衡化的状况。


从战略反馈上看,“一带一路”十年正在倒逼西方国家反思与调整自身对外战略。据不完全统计,“一带一路”十年间,西方国家研究“一带一路”的各类报告超过3000份。特朗普政府反复强调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发展制造业等政策,以及拜登政府主导在“七国集团峰会”上接连推出“重建更美好世界”(Build Back Better World,B3W)计划、“全球基础设施伙伴关系”(Partnership for Global Infrastructure and Investment,PGII)计划,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看作与“一带一路”竞争以维系“领导力”的举动。西方国家加大对外合作的力度,试图与中国展开竞争,如果真能帮助发展中国家的发展,那么不得不说这也是“一带一路”十年带来的意外之喜。


以持久战的视角看“一带一路”


中国通过对外贷款推动基础设施建设,以公路、铁路、港口等改良降低当前经济交易的成本,提升经济活动的效率,进而推动当地土地、房屋等不动产的资产价格,最后帮助当地政府偿还先前担保的各类债务。这种“一带一路经济学”的逻辑,超越了西方经济学的理论假设与推导逻辑,也反衬了西方对“一带一路”债务攻击的无力性、荒诞性。对“一带一路”的批判与围堵,也折射了“一带一路”长期面临的国际挑战。


无论是汉唐还是元明,“丝绸之路”繁忙之时,恰恰是欧亚腹地国家在历史上文明最繁荣、经济最兴盛的时候。2013年,中国成为世界第二经济体后,借鉴古丝绸之路,提出“一带一路”倡议,努力唤醒各个古老文明体共同繁荣的历史记忆,表明中国和平合作、互助共赢、最终促进世界共同发展的志向。十年的“一带一路”已经证明,和平发展的中国没有带来殖民、灾难、战争、难民、危机,而是带来了世界贸易、商品、旅游、基础建设、经济与文明的增长和繁荣。


“一带一路”催生了更多智库研究的新任务、新使命。目前,“一带一路”的学术研究已相当充沛,在中国知网中主题为“一带一路”的论文已高达10余万篇,推动“一带一路”学科化所需要的内容框架也越来越清晰。本文认为“一带一路学”未来要研究7个方面的重大问题:


dd07587e654d24b671c1b08dbaa80b11.png


一是理论体系构建问题。“一带一路学”已融合政治学、经济学、国际关系学等多个学科,下一步要做好理论自洽,加强可操作性研究,做好成本收益分析、主体行为分析,推动内外部理念表述的认知统一,避免落入西方“话语陷阱”。


二是定位与目的研究。要通过“一带一路”讲清楚中国要什么和不要什么。


三是运行逻辑研究。“一带一路”经济学逻辑研究包括重塑全球价值链、双向“嵌套型”分工环流、全球化区域主义、对外经济开放新格局、外贸新业态、优化地区要素禀赋与资源配置、重构陆港海运的经济地理等;非经济学逻辑主要是指新制度建设、全球治理观、世界秩序重构、亲诚惠容理念、义利观、大国博弈等。


四是治理结构的研究。“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是国际组织、区域经济一体化形式、双多边合作框架、关税同盟,抑或共同市场?它的边界在哪里,到底是区域主义的还是多边主义的,或是周边合作的?它是一种机遇,还是合作机制,抑或是一种新型公共产品?此外,机制性的研究,如投融资机制、税收机制、安保机制、争端解决、组织协调等,都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


五是对接研究。要推动“一带一路”与相关国家的战略对接研究,尤其是与西方领衔的全球治理体系、区域合作机制的对接研究。


六是风险研究。要研究“一带一路”风险本质与演变、风险的种类与形态、风险的来源与追溯、风险的规避与化解等。


七是案例研究。“一带一路”积累了大量“走出去”的案例,但具体的项目分析、城市企业个人的案例研究成果仍然太少,要加强优秀案例的研究与推广。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