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中国重磅发布人类命运共同体白皮书!其实,这之前有篇论文......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文  /  

中国重磅发布人类命运共同体白皮书!其实,这之前有篇论文......

发布时间:2023-09-27 作者: 王文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26日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早在今年年初,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刊发论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年演进及未来展望》,全面梳理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缘起、成形、发展、深化等历程。

国务院新闻办公室9月26日发布《携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的倡议与行动》白皮书。早在今年年初,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刊发论文《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十年演进及未来展望》,全面梳理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缘起、成形、发展、深化等历程,还于4月4日主办“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国际研讨会,引发社会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广泛讨论,9月26日央视《中国新闻》栏目就该话题电话专访王文,现将专访视频及论文内容刊发如下:


核心摘要


自中国2013年始向世界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年来,“人类命运共同体”一词经历了从国内萌生到国际倡导、从为少数人士知晓到全球共知、从部分国家接受到被写入国际组织官方文本的持续进程。其具体成就表现为,在理念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内涵不断得以丰富和深化;在实践上,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推行务实合作举措、和平对外交往和互利互惠行动。经过十年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在成为世界不同文明相处的新范式、全球治理的新思路、国际交往的新观念、区域合作的新方案、中国智慧的新贡献。展望未来,面对国际利益竞争日益加剧、国际形势日趋复杂,我们需要以更长视角推进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建构,以战略定力和政策毅力去化解过程中的挑战与风险。


本文字数约10518字,阅读需要11分钟。


image.png

央视《中国新闻》栏目电话专访王文


f5e4793b243d150bfd20a0c809c1bb9d.png

《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年第2期刊发论文


image.png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国际研讨会现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指出:“当前,世界之变、时代之变、历史之变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展开。……中国始终坚持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的外交政策宗旨,致力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23年是中国向国际社会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十周年。十年来,国内外各界对这一理念的总体评价是积极正面的。当然,国外有些声音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过于遥远与飘渺、不容易甚至不可能实现;也有一些观点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国际修正主义、中国霸权工具。事实上,从国内萌生到国际倡导、从模糊到清晰、从构想到布局、从理念到实践、从被部分人熟知到被国际社会广泛接受并频频被写入国际重要文件,不断深化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反映了中国为探索世界美好前途的贡献与努力,也显现了为寻求当下全球困境解决方案的中国智慧。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充满挑战的时代,也是一个充满希望的时代。”梳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演进过程与实践路径,驳斥那些抹黑和歪曲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错误观点,对深度理解中国发展与中外交往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对未来推进中国与世界进一步融合、缓和当下紧张的国际环境更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01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不断深化


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经历了从国内萌生到国际倡导、从为少数人士知晓到全球共知、从部分国家接受到被写入国际组织官方文本的持续进程。2011年9月6日,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这是“命运共同体”概念首次在中国官方文本中出现。该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以同舟共济、合作共赢的新理念,寻求多元文明交流互鉴的新局面,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寻求各国合作应对多样化挑战和实现包容性发展的新道路。”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报告中就“命运共同体”提法形成全党共识,且两次用了该提法:一次是“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是血脉相连的命运共同体”;另一次则是解释中国弘扬国际关系的“合作共赢精神”,“就是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在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建立更加平等均衡的新型全球发展伙伴关系,同舟共济,权责共担,增进人类共同利益”。


当时,中国刚超越日本跃升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并被普遍预测将不可阻挡地超过美国成为第一大经济体,国际社会对崛起之后的中国外交走向存有疑虑。“人类命运共同体”概念的国内酝酿极大地促进了中外交流的融洽度,逐渐成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核心理念和推动实现人类和平发展的中国方案。


2013年3月23日,习近平主席在莫斯科国际关系学院发表主旨演讲时,首次在国际社会倡导“命运共同体”重大理念。两天后,习近平主席在访问坦桑尼亚发表演讲时,首次在非洲倡导“中非命运共同体”。当年4月7日,他在博鳌亚洲论坛年会发表《共同创造亚洲和世界的美好未来》的主旨演讲,在主场外交场合首次倡导各国应牢固树立“命运共同体”意识。


根据“习近平系列重要讲话数据库”统计,此后十年,习近平主席至少在670次重要讲话、会议、活动、考察、会见、出访、函电等形式中提到“人类命运共同体”。我们通过对十年来习近平主席在诸多国际重要场合的讲话梳理(见表1)会很清晰地发现,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对外战略思想体系中的“顶层设计”,也是习近平外交思想的理论与实践内核,更是通过完善世界秩序观而构建的中国“世界梦”。


f9fbb2eabfa89d32c98f9ff1c9c6e63f.png

2f0027d6584015891a1d14e7ef39e754.jpg


从宏大视角下的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到区域多边合作共建的命运共同体设计,从双边合作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努力到系统阐述中国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遵循原则,2013年3月以来,习近平主席几乎每逢出访及重大国际场合的演讲,必谈这一理念,呼吁世界各国人民共同努力,致力于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让“中国梦”与“世界梦”比翼齐飞。


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中国一时兴起的随口说辞,也不是空洞无物的客套辞令,而是中国经过深思熟虑且伴随中国与世界交往深入、参与全球治理持续拓展而逐渐具化、细化、深化的外交战略理念,更是中国对时代特征和世界大势的精准把握下对外交往逐渐走深走实、跨越发展的哲学,折射了中国追求本国利益时兼顾他国合理关切、在谋求本国发展中促进各国共同发展的新世界观,是对传统国际关系权力观、利益观、发展观、治理观的更新与升级。


人类命运共同体不是没有抓手、没有步骤的空想,而是有具体落实步骤与理念延展的渐进过程,更是具有双边多边层面的区域支撑、细分领域拓展实施的立体化战略构想(见表2)。从双边多边层面看,针对区域一体化的全球趋势,中国不仅用命运共同体理念进一步夯实中华民族的统一认同,如中华民族共同体、两岸命运共同体等,还通过与交往方一起合作构建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拉命运共同体、中国—非洲命运共同体、中国—南亚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亚命运共同体、中阿命运共同体、中国—中东欧国家命运共同体、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等方式,使“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覆盖全球80%区域与人口的共同追求,也使中国与拉美、非洲、南亚、阿拉伯世界等广大发展中国家的双多边关系有了更宽广的努力目标。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公开资料显示,东南亚、中东欧、中亚等地区20多个国家的官方都积极表态响应,希望与中国建立双边层面的命运共同体,如“中国—柬埔寨命运共同体”“中国—巴基斯坦命运共同体”“中国—伊朗命运共同体”“中国—希腊命运共同体”,将其作为双边未来发展蓝图。


c3870d8762d6033e521a11795cd48a63.png


从细分领域看,人类命运共同体则拓展至“网络空间命运共同体”“海洋命运共同体”“地球生命共同体”“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等领域,对人类合作具体事务的完善提升与分歧解决提出中国方案。十年来,中国与世界的交往在以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根脉”、“主干”和“总体目标”的同时,构建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倡导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发展理念,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新安全观,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政策沟通、设施联通、贸易畅通、资金融通、民心相通为主要内容的“一带一路”倡议……一系列中国主张、中国方案,反映新时代中国的处世之道、化解冲突与分歧的精巧智慧以及秉持天下大同的高远理想,为世界未来发展描绘美好蓝图,为国际社会共同奋斗凝聚共识,并不断充实人类文明宝库的思想内容。


02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行动


通过十年倡导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系统梳理可以清晰地看到,中国首倡并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延续中华民族兼收并蓄和合共生的传统文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下亲诚惠容睦邻友好的和平外交实践,以及始于马克思恩格斯国际主义社会主义的共同体理论等三大思想根源之集大成理念。


中国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十年,充分反映了悠久历史的中华文化优秀传统在现代世界的强劲复苏,充分证明了中国和平发展道路对西方现实主义权力逻辑的创新超越,充分折射了社会主义价值追求在国际社会的巨大潜力。


第一,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务实举措,正在将中国自古崇尚公义、兼济天下、和合大同的文化传统发扬光大。


正如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研讨班上所指出:“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近几十年来,仁爱人本、亲善四方、守望相助、协和万邦、世界大同等优良传统文化在中国对外交往中体现得越来越明显。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开展国际交流、经贸基建、跨国援助等对外合作的崇高使命。


在国际发展上,中国提出建设全球最大的国际公共产品平台的“一带一路”倡议。中老铁路、比雷埃夫斯港、蒙内铁路、匈塞铁路、雅万高铁等一大批标志性项目或得已落地或已稳步推进,这些合作项目不断完善全球治理体系。中国2021年提出的全球发展倡议已经得到100多个国家和包括联合国在内的多个国际组织响应支持,近70个国家加入“全球发展倡议之友小组”。截至2022年12月底,中国已与151个国家、32个国际组织签署200余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中国宣布“2030年碳达峰、2060碳中和”的目标,推进人类史上规模最大、效率最高的碳减排行动,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巨大贡献。中国秉承授人以渔的方法,仅统计人员培训一项就为59个发展中国家提供支持,成为为发展中国家培养治理人才与技术力量最多的新兴经济体。新冠肺炎疫情全球流行期间,中国更是对外提供口罩、呼吸机及相关医疗设备最多的国家。


在经贸基建上,中国是全球150多个国家与地区的最大贸易伙伴,连续十多年为世界经济增长贡献1/3以上的动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20多年来,中国关税总水平由15.3%大幅降至7.4%以下,远低于加入世贸组织时的承诺。自2013年设立第一个自贸试验区以来,中国已设立21个自贸试验区和海南自由贸易港,已同26个国家和地区签署19个自贸协定,与自贸伙伴的贸易额占外贸总额的35%左右。中国还是对外承建基础设施最多的国家。2021年全球最大250家国际承包商榜单里中国企业有78家,营业收入占25.6%,均位列全球第一,且遥遥领先于第二名。中国帮助非洲修建1万多公里公路、6000多公里铁路,建设80多个大型电力设施、近20个港口、诸多机场和80%以上的通信基础设施;在亚洲、拉美甚至欧洲都承建了越来越多的标志性基建工程。


在对外援助上,中国是提供无政治附加条件的对外务实援助最多的国家。根据《新时代的中国国际发展合作》(白皮书),2013—2018年,中国共向亚洲、非洲、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大洋洲和欧洲等地区122个国家和20个国际和区域性多边组织提供援助,对外援助(包括无偿援助、无息贷款和优惠贷款)金额为2702亿元人民币,共建设基础设施、农业等领域的成套项目423个。中国累计向72个国家和地区派遣共1069批次27484名医疗队员,向60个国家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向80多个国家派遣青年志愿者和汉语教师志愿者2万余名,与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世界粮食计划署等14个国际组织实施项目82个,在95个国家和地区完成技术合作项目414个,举办技术人员培训与官员研修研讨等项目7000余期,共约20万名人员受益。


中国人口负担沉重、民族文化差异繁多、资源地缘状况复杂,能把自身发展起来、打破西方炮制多年的“中国崩溃论”就已相当不容易。然而,在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指引下,中国继承了“美美与共、天下大同”传统文化中的理想志向,在本国发展起来的同时,通过扎实合作、务实相助、切实行动升华弘扬了东方文化智慧,也造福于各国的长足发展。


第二,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和平外交,正在推动中国从区域性的新兴经济体升级为和平发展、改革国际体系的全球强国。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彰显了中国作为大国、中国共产党作为大党的全球责任担当,体现了中国全面推进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积极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文明型全球强国的伟大志向。在过往“韬光养晦,有所作为”外交战略的基础之上,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目标,中国在政治交往、军事安全、全球治理等领域都表现出了有别于西方传统强国的创新之路。


在政治交往上,中国是唯一承诺永远不称霸、永远不搞扩张的主要大国。中国尊重各国主权和领土完整,坚持在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基础上同各国发展友好关系,坚持国家不分大小、强弱、贫富一律平等,坚持亲诚惠容和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周边外交方针,尊重各国人民自主选择的发展道路和社会制度,推动构建新型国际关系,深化拓展平等、开放、合作的全球伙伴关系。中国是奉行多边主义外交、构建多边主义机制的主要大国力量,比如,参与或举办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中非合作论坛、中阿峰会等,致力于扩大同各国利益的汇合点。中国坚决反对一切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反对冷战思维,反对干涉别国内政,反对搞双重标准,反对保护主义,反对“筑墙设垒”“脱钩断链”,反对单边制裁、极限施压。


在军事安全上,中国是唯一承诺不首先使用核武器、不对无核国家或无核地区使用或威胁使用核武器的国家。过去30多年,中国是世界上唯一没有发动和参与战争的主要大国,长期坚持奉行防御性的国防政策,面对2.2万多公里陆地边界、1.8万多公里大陆海岸线以及复杂多样的传统和非传统安全挑战与威胁,中国不搞也无意同任何国家搞军备竞赛,坚持“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致力于和平解决国际争端和热点问题,推动国际和地区安全合作,反对一切形式的恐怖主义。中国是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派遣维和军事人员最多的国家,是联合国115个维和出兵国中派出工兵、运输和医疗等保障分队最多的国家,也是缴纳维和摊款最多的发展中国家,还是联合国维和待命部队数量最多、分队种类最齐全的国家。中国近30年来共派出维和人员5万余人次,赴20多个国家和地区参加近30项联合国维和行动,是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关键力量。


在全球治理上,中国加入了几乎所有普遍性政府间国际组织,参加了600多项国际公约及修正案,是最善意履行条约义务、最切实兑现国际承诺、坚定维护以国际法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主要大国。中国是最坚定支持广大发展中国家维护自身海洋权益的努力,最积极推动网络、深海、极地、外空、反腐败等新兴领域国际规则的谈判和制定工作的主要大国。中国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搞所谓“国际秩序颠覆路线”“国际体系修正主义”,而是在近年来连续主办APEC北京峰会、G20杭州峰会、“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金砖国家领导人厦门会晤、上合组织青岛峰会等主场外交,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更好地反映国际格局的变化,更加平衡地反映大多数国家特别是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和利益,更加循序渐进地推动改革;通过改革增强协调各国应对全球性挑战的能力,更好地回应国际社会的期待,更为有效地应对全球性挑战。


过去500年,所有大国崛起都会搞军备竞赛、军事同盟,伴随着对外冲突、军事战争,都会试图推倒现存霸权国家主导的国际体系,但中国秉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既对外坚决斗争、捍卫国家利益、改革国际体系,又避免矛盾无限激化、升级为军事冲突,巧妙与智慧地走出了一条和平发展的崛起道路,日益成为比当年西方列强更具有文明性、包容性、和平性的全球强国。


第三,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中国互惠主张,夯实了国际主义观念并为世界其他国家的发展创造更多福祉。


正如2016年9月习近平主席在B20工商峰会上所讲:“同为地球村居民,我们要树立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既把自己发展好,也帮助其他国家发展好。大家都好,世界才能更美好。”中国正是通过努力发展本国减贫、教育、农业、人权等基础民生方面的事业,并通过与他国分享中国发展经验,支持其他发展中国家走上更好的发展之路,使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他国发展实际相结合,在区域合作、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国际人权事业等与各国民众休戚相关的领域,营造了真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国际氛围。


在区域合作上,中国将人类命运共同体分解为中国与区域国家群之间的命运共同体理念,并循序渐进地深化彼此之间的共同体关系。以中非命运共同体为例,2013年习近平作为国家主席首次访非就高屋建瓴地指出“中非从来都是命运共同体”,提出了真实亲诚的对非政策理念和正确义利观。2018年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习近平主席确立了打造“责任共担、合作共赢、幸福共享、文化共兴、安全共筑、和谐共生”的中非命运共同体的总体布局。2021年,习近平主席在中非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又提出构建新时代中非命运共同体,提炼总结“中非友好合作精神”,宣布中非务实合作“九项工程”,为中非人民世代友好擘画蓝图。与此类似,中国—东盟命运共同体、中国—拉美和加勒比国家命运共同体、中国—南亚命运共同体、中国—太平洋岛国命运共同体、中国—阿拉伯国家命运共同体等都呈现出这种循序渐进的深化进程。


在全球民生上,中国是最积极推动落实由全球193个国家签署的、包含消除贫困等17项目标的联合国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的大国贡献力量。在提前10年完成减贫目标后,中国帮助老挝、缅甸、柬埔寨等国开展减贫示范项目,给毛里塔尼亚、卢旺达、斐济等多个南太、非洲国家提供增收致富技术,为蒙古国、厄瓜多尔、利比亚等国实施特殊与残疾群体社会保健和康复护理研修与增训项目。中国还向37个亚非国家派遣了81个农业技术专家组,在非洲国家援建22个农业技术示范中心,提高粮食产量,保证粮食安全。中国向坦桑尼亚、科摩罗等非洲国家派出疾控专家和实施医疗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推动当地实现疟疾零死亡、疟疾发病人数下降98%,仅2015年至2019年,中国就派出202批次3588名援外医疗队员,累计诊治1100万名患者。中国还通过援建学校、培养师资力量、扩大奖学金规模等方式,提升其他发展中国家的教育发展水平,让民众享有更优质、更公平的教育机会。


在保护人权上,中国是国际人权事业的积极参与者、建设者和贡献者。中国加入或批准包括6项核心人权公约在内的26项国际人权文书,在《发展权利宣言》等多个重要国际人权文书的制定中发挥了建设性作用。2017年6月22日,联合国人权理事会通过了中国倡导的《发展对享有所有人权的贡献》决议,首次将“发展促进人权”理念引入了国际人权体系。中国五次当选联合国人权理事会成员,同20多个国家和地区组织建立人权对话或磋商机制,多次代表发展中国家就“落实发展权”“减贫促人权”“促进国际人权合作”“促进全球疫苗公平分配”等作共同发言。同时,中国创造了堪称全球城市治安典范的宜居环境,有效实现了居民免受枪支威胁的生命权、财产权、尊严权,为全球人权治理贡献智慧和力量。


中国作为全球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本身就底子薄、负担重、成本高,用占全球不到7%的耕地与水资源,养活了占世界近20%的人口。但中国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国际主义情怀与社会主义路线,不仅自己走出了一条符合中国国情和需要的人权与民生发展道路,也与他国一道合作走出一条条坚实、厚实、扎实的双边与多边共同发展之路。


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是空中楼阁、一纸空文,也不是无本之木、无水之源,更不是虚情假意、花言巧语的国家对外策略“空头支票”,而是在国际发展、经贸基建、对外援助等方面都有切实举措,在政治交往、军事安全、全球治理等方面奉行和平道路,在区域合作、全球民生、保护人权等方面惠及他国的务实理念。通过十年的努力,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与实践正体现出治愈全球发展“顽症痼疾”的良药功效。


03


更长视角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


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是一个思想逐渐深化、范围不断推广的过程。2013年10月,习近平主席首次强调要“让命运共同体意识在周边国家落地生根”。2015年3月,习近平主席在博鳌亚洲论坛上首次提出“共同迈向亚洲命运共同体”的设想;当年9月,习近平主席首次在联合国大会讲台上向全世界阐明“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同心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构想,勾勒以“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为顶层设计,以政治、安全、经济、文化、生态五个方面为路径支柱的总布局、大框架。在新冠肺炎疫情的背景下,中国又提出了共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共建人与自然命运共同体等倡议和举措,充实和深化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


随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演进,海外大学、智库、媒体、作家们也都从不同内容、视角和方法对其进行辨析与解释,研究广度和涉及的学科不断扩大。但在国际利益竞争日益加剧、国际涉华舆论日趋复杂的当下,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一些欧美政客、智库和媒体所误解、歪曲甚至抹黑。这其中至少有三类错误的论调尤其值得批驳,并与之展开舆论斗争。


一是“国际修正主义论”,即那些试图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倡导视为对以美国为主导的所谓自由民主秩序的国际修正行为的论调。这是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倡导视为所谓自由民主秩序本身衰退的替罪羊。21世纪以来,西方领衔的国际秩序非但没有解决好世界长期存在的贫富差距、安全困境、气候危机、难民问题,反而引发了阿富汗战争、伊拉克战争等多场军事灾难,进而导致其自由秩序危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超越强权思维,倡导真正的自由与平等国际秩序,这是对此前西方自由民主秩序带来的21世纪灾难的弥补,更是对人类共同福祉的增进。


二是“地缘政治冲突源头论”,即指那些认为中国力量崛起引发新的地缘矛盾与冲突的论调。这些论调混淆了当下各种地缘政治冲突的因果关系。过去40多年,中国从来不是重大国际地缘冲突的源头,恰恰相反,中国是最爱好和平、维护和平的国家。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正是希望通过“一带一路”倡议、新型文明观、安全观化解当下诸多地缘矛盾,从各个层面打造共同体网络,促进战略互信,防范不必要的冲突发生。


三是“中国新霸权工具论”,即指那些认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构建中国新帝国主义的工具与平台的论调。这些论调完全忽视中国是唯一公开声明决不争霸的全球大国的基本事实,也没有正视未来的国际社会不可能容忍任何一个霸权国家存在的必然趋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对传统“国强必霸”理念的扬弃,反对按任何一国意志将社会制度建设、意识形态强加给他国,更强调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伟大理念。


以上三种论调囿于政治立场、意识形态偏见,在国际舆论中有一定范围的传播,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构建形成了部分的干扰与阻力;但过去十年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拓展的进程表明,这些谬论肯定挡不住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被越来越多国家和民众接受的长远趋势,也改变不了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国际社会多数人热切关注和广泛赞誉的基本事实。


随着越来越多国家、机构、人员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研究的深入,世界各国、国际组织、学术机构也逐渐开始接受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2017年2月,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首次被写入联合国决议,随后又被陆续写入联合国大会、安理会、人权理事会及相关国际组织重要文件,得到国际政府间组织的广泛认同。同样,国际不同学术领域如国际关系学、国际经济学、国际贸易学、国际法学、社会学、环境学等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研究越来越深入。在维基百科中,有8种语言深度解释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演进进程与相关研究的索引。在谷歌学术搜索中,有52.4万篇相关英文论述与报道。兰德公司、布鲁金斯学会、欧洲外交关系协会、英国皇家国际事务研究所等西方著名智库机构都曾专门著述深度阐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意义和价值。由此可见,“人类命运共同体”已成为全球熟知的热门词。


2023年,新冠肺炎疫情逐渐消散,随着中国商品、设备、人员、信息与世界交流的加速恢复,强大的市场魅力、消费能力、服务实力、增长潜力、合作动力会让中国在全球治理体系的牵引力、重塑力变得更加强劲。中国与世界形成的命运与共、相互依存的关系将越来越牢靠,中国方案解决当前治理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的有效性将越来越凸显,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命力也将变得更为持久。对此,我们必须要坚信,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符合世界历史发展规律性的科学理论,是行之有效并能满足世界人民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人类行动指南。


从这个角度看,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向世界提出的十年,仅仅是这项伟大的人类事业初始阶段。中共中央政治局2020年7月30日召开会议在分析研究形势时首次提出,“必须从持久战的角度加以认识”中国遇到的很多问题。当前,我们需要从更长视角看待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思想深化、举措实化和形势杂化的进程,更需要有战略定力和政策毅力去化解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进程中的挑战与风险。


总之,自人类命运共同体提出十年来,中国不可阻挡地崛起为全球强国的创新之路已开启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是世界不同文明相处的新范式,是全球治理的新思路,是国际交往的新观念,是区域合作的新方案,更是中国智慧的新贡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十年,仅仅是漫长且持续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阶段性探索,也是中外合作与互动取得更广泛积极进展的部分全新尝试。对于中国而言,继续坚持协商对话、共建共享、合作共赢、交流互鉴、绿色低碳等基本原则和价值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样必将实现。


2ef2448253c2317c4367dcd0ae3cafd4.png

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10周年与人类文明新形态的创造”国际研讨会上,人大重阳发布《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十周年:理念深化、实践演进及未来展望》专题报告。以上为报告封面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