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文:合作共赢 构建世界经济新格局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文  /  

王文:合作共赢 构建世界经济新格局

发布时间:2017-05-17 作者: 王文 

“亚洲的伊朗、土耳其,欧洲的俄罗斯、英国,非洲的埃及、埃塞俄比亚,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我们一直倡议用脚步丈量‘一带一路’,通过‘走出去’深入当地,在帮助沿线国家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当地更好地合作。”王文如是说。

 

      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教授,本文刊于5月16日《中国改革报》。

 

  从“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举行前的一个月开始,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的工作安排表就排满了与“一带一路”相关的工作。记者近日见到王文的时候,他刚结束一场“40国宣讲归来看‘一带一路’”的讲座,匆忙准备着赶去首都机场飞往菲律宾的马尼拉,做“一带一路”高峰论坛前的最后一场宣讲。


  “亚洲的伊朗、土耳其,欧洲的俄罗斯、英国,非洲的埃及、埃塞俄比亚,美洲的厄瓜多尔、秘鲁……我们一直倡议用脚步丈量‘一带一路’,通过‘走出去’深入当地,在帮助沿线国家更好地理解‘一带一路’的同时,也进一步促进中国与当地更好地合作。”王文如是说。


  那么,王文走过的“一带一路”究竟是什么样的?


  在沙漠里开辟“绿洲”


  近年来,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各国在技术标准体系对接、基础设施网络联通、能源基础设施和畅通信息丝绸之路等领域的合作不断加强,为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打下了坚实基础,也为贸易、资金、民心的互联互通提供了条件。


  “从埃塞俄比亚的亚的斯亚贝巴博莱机场一出来,挂有‘中国交通建设集团承建’‘中国铁建公司承建’等条幅的工地随处可见。”王文说,每次到国外都能感受到一股浓浓的亲切感。“斯里兰卡首都科伦坡70%的基础设施是由中国承建的,而埃塞俄比亚90%的基础设施是由中国承建的。”


  开车从埃及首都开罗出发,沿着茫茫沙漠中仅有的一条公路行进,3个多小时后到达苏伊士运河中埃—泰达苏伊士经贸合作区。在这里,他看到了那座在沙漠中平地而起的城市。王文告诉记者,目前约有60多家中国企业入驻其中,为当地创造了1万多个就业岗位。“他们预计2030年这里至少要有50万人居住。看着这片沙漠里开辟出的‘绿洲’,我在惊叹于中国人真是了不起的同时,也着实感觉到‘一带一路’倡议给埃及带来的实际利益。”


  “没想到那么多国家对‘一带一路’倡议如此支持,没想到‘一带一路’的推进如此顺利、速度如此之快,没想到‘一带一路’对很多国家的影响如此深远。”这三个“没想到”是王文和同事从40多个国家宣讲回来后的最大感受。


  “现在很多国家都开始反思他们过去的发展模式。而随着‘一带一路’政策沟通的开展,很多国家也对中国的发展经验深受触动。这种触动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中国影响世界的过程。”王文说。


  追求“共赢”的合作


  “中国到底能给我们带来什么实际利益?”在波兰某重要智库调研时,对方反复追问王文这个问题。


  “事实上,中国‘走出去’是相互需求的结果,‘一带一路’追求的合作不是中国无偿让利,而是共赢。”王文说,全球面临着经济增长长期低迷、贸易增长萎靡不振、各国基础设施落后等形势,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成功发展经验有助于世界的未来发展,越来越多的国家主动寻求与中国合作。在这个过程中,对方要“赢”,中国也要“赢”。


  王文认为,近几年中国对世界经济的贡献率都高于1/3,毋庸置疑,中国目前处于全球经济引领者的地位。但中国并没有主张走霸权大国之路,而是通过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主张与全球各个经济主体“共商、共建、共享”,主张用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态度与各国合作。“‘你输我赢’是过去国际互动过程中经常出现的博弈情况,现在我们主张‘互利共赢’非零和博弈的新模式,这也体现了中国作为新兴大国的责任感。”


  谈及中国的“赢”,王文列举了义乌的例子。义乌是“一带一路”贸易领域的重要支点城市,在全球贸易多年平均增长仅3%左右的大背景下,义乌对外贸易连续多年以两位数增长——不同于欧美奢侈品牌,义乌批发的小商品物美价廉,很对“一带一路”沿线绝大多数发展中国家的胃口。义乌实实在在受益于“一带一路”。


  “事实上,诸多地方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主,都希望借‘一带一路’实现‘凤凰涅槃’。”王文表示,在这种背景下,持续深化改革,提供优惠政策,创造条件,帮助诸多中小企业顺利转型升级,就成了各级政府不得不面对的重大责任。


  走远走好仍需继续努力


  东牵亚太经济圈,西接欧洲经济圈,穿越非洲、环连亚欧,促进互联互通,推动产能合作……“一带一路”倡议提出近4年来,拿出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绩单。


  “一带一路”是否真的就这么走顺畅了?


  王文在国外调研、宣讲时,时常会遇到一些基础性的知识提问:“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过程是什么?“一带一路”倡议中到底有哪些内容?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到底会持续多久?而在国内,“‘中亚五斯坦’的首都分别是哪个城市”的问题也鲜有人能答出。“对于‘一带一路’,我们社会大众心理存在很大的盲区。”王文感慨道,在国外讲好“一带一路”故事、传播好中国故事,在国内完善民众的地缘观,可谓任重道远。


  王文把他去过的40多个国家对待“一带一路”的态度分为三种:第一种是全面接受,通过与中国签署备忘录,把“一带一路”倡议和本国发展规划紧紧结合在一起;第二种是迟疑,对“一带一路”倡议心存一定疑虑;第三种是消极,对中国崛起具有防范心理,从而使得“一带一路”推进缓慢。“我相信,随着疑虑的解开,那些迟疑型国家的态度会逐渐缓解。而我也相信,‘一带一路’的开放性、包容性最终也一定会在消极型国家身上得以体现。”王文认为。


  “过去近4年是一个不错的开局,但这并不意味着‘一带一路’的未来就一帆风顺了,还需要继续‘披荆斩棘’,走得更加小心翼翼,更加稳中求进。”在王文看来,“一带一路”并不是一个短期倡议,还需要一代人、两代人甚至更多代人的努力,去打造一个多元、开放、包容的新型世界经济的未来。(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