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大重阳网 王文:中国正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
当前位置: 首页  /   教师主页  /   王文  /  

王文:中国正形成一种新的世界观

发布时间:2020-09-29 作者: 王文 

近几个月,我几次给企业界人士授课交流,发现了新的变化。相比前几年大家很关心中美动向,现在,企业家们更关注的是美国以外的世界,比如亚非拉哪些国家投资潜力大?怎么看未来的全球投资布局?“一带一路”哪些国家政局较为稳定?等等。

作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美人文交流研究中心执行主任,英文版刊于9月29日《环球时报》英文版“Wang Wen on Changing World”专栏。





近几个月,我几次给企业界人士授课交流,发现了新的变化。相比前几年大家很关心中美动向,现在,企业家们更关注的是美国以外的世界,比如亚非拉哪些国家投资潜力大?怎么看未来的全球投资布局?“一带一路”哪些国家政局较为稳定?等等。


企业家是对社会动向最敏感的群体。中国企业界出现对美国之外的世界的普遍关注,折射了中国人世界观的重大变化。回顾过去200年,中国人的世界观大体有四次实质性的拓展,每一次拓展都基于上一轮的教训,也孕育着下一轮的进步。



第一轮可称为“睁眼看世界”,即1840年代鸦片战争失败后,以清末思想家林则徐等为代表,破除原有的“天朝上国”、“华尊夷卑”的观念,发现欧美国家的长处。可惜,那时中国的世界观仍以“天朝”为本,仅仅看到了世界一部分即欧美国家先进的技术而已。


第二轮可称为“政体纠结期”,即19世纪下半叶中国屡屡被西方列强欺辱,天朝上国、世界中心自居的心理彻底崩塌,全面转向西方学习。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有人甚至主张全面复制西方政体。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主张用马克思主义思想拯救中国。西方,或苏联,中国人面临着抉择。


第三轮是“一边倒革命期”。鉴于西方对华经济封锁、外交孤立以及美苏两极对峙,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坚定地站在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全面向“苏联老大哥”学习,还主动对“第三世界”民族独立运动给予了无私的支持。此时的美国变成了帝国主义的反面典型。


第四轮是“向西方学习”期。改革开放后,邓小平连续访问日本、美国,向全国传递“动员人们虚心学习,迅速掌握世界最新的科学技术”的信号。此后,中国不断从美国、日本、西欧等国家吸引外资、科技与管理经验。西方世界从反面典型变成了崇拜的对象。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西方神话”逐渐开始走下神坛。特朗普执政,美国“神话”更是变成了“笑话”,中国人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指引下,开始全面放眼于西方以外的其他国家。


在1978年以后的相当长一段时间,一提起“国外”或“世界”,中国人脑海中第一反应都是美欧日等国;提起“与国际接轨”,更多指的是与西方接轨。民众出境旅游,多数都往美国、西欧、日韩等国“挤”;国际问题研究也多聚焦西方。这种以发达国家为中心的“世界观”,造成了长期“世界观”的巨大心理盲区。


2013年“一带一路”倡议极大改变了中国社会、企业、学术的知识与思想变化。人们更多地关注西方以外的区域,如中东、中亚、北非、中东欧、拉美等。据不完全统计,中国已出版内容涉及“一带一路”的图书超过2000种,涵盖历史、政治、法律、经济、文化、文学、艺术等多个学科类别。有关“一带一路”与相关国家的报道超过1000万篇。


中国人的出境游、对外投资也出现变化,“一带一路”相关国家越来越成为中国人旅游、投资的目的地。中国出境旅游人数年均超1.3亿人次。泰国、马来西亚、马尔代夫等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必经之地名列前茅,赴伊朗、土耳其、埃及旅游的增长率远超过欧美等国。中国在非西方世界的对外投资、产能合作、产业园建设也在加快。


中国这些战略布局的再均衡,折射了中国国家“世界化”的进程。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变成全球公民,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变成了全球企业。


这不只是意味着中国人逐渐让自己内心的全球观变得完整。更重要的是,在心理上,中国与整体世界(而不只是西方)正在全面融合,正在全球层面上(而不只是部分区域)被相互认知、适应与逐渐接纳。


中国人这个世界观层面的新变局,意味着新挑战,更可能意味着新机遇。(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