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12-12 作者: 王文
2024年12月7日,由交通银行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42期)暨《跨境人民币观察》第三季度问卷成果展示与交流会” 成功举办。
人大重阳网综合媒体报道:2024年12月7日,由交通银行和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联合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IMI)和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承办的 “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42期)暨《跨境人民币观察》第三季度问卷成果展示与交流会” 成功举办。此次会议旨在展示《跨境人民币观察》第三季度问卷成果,探讨美国政府换届后跨境人民币的机遇和挑战,为相关领域的学者、专家、金融机构和企业提供交流与合作的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与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鄂永健分别致辞欢迎。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青主持会议。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院长庄毓敏指出,当前国际经济环境复杂多变,我国经济总体向好,但全球正面临低增长、低贸易、低投资的挑战,同时伴随高债务、高通胀、高风险的困境,地缘政治和美国政府换届也为全球货币体系带来新变数。数字人民币等创新项目为人民币跨境支付问题提供了新解决方案,推动人民币国际化的潜力日益显现。然而,人民币国际化仍面临障碍,需要通过激发市场活力和创新解决问题,缩小我国在国际货币体系中的地位与经济实力之间的差距。国际货币体系的竞争已进入战略相持阶段,探讨如何利用经贸合作作为推动力,进一步深化和拓展高标准制度性开放,依托中国高质量发展和新国际经济格局,促进人民币国际进程的深入和巩固是一个极具价值的讨论话题。各方应共同为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高水平开放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交通银行发展研究部副总经理鄂永健指出,当前全球经济格局面临深刻调整,人民币国际化既受到外部挑战的影响,也在复杂环境中孕育出新的发展机遇。世界经济不稳定性、不确定性明显上升,对人民币国际化形成多重压力。一是全球贸易与经济增长前景因“特朗普2.0”承压;二是美联储或将放慢降息节奏;三是新兴市场及发展中国家总体延续向好,但面临风险;四是全球供应链将加速重组,中国将加快贸易及供应链的多元化。
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下,人民币国际化面临挑战,但危中有机,也相应获得三方面机遇:一是全球保护主义抬头反而推动深化区域内及双边经贸合作,这给人民币跨境使用带来机会;二是美元利率持续相对高位,人民币作为低利率融资货币的优势凸显;三是中国企业出海加速,催生更多跨境人民币综合金融服务需求。
《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是交行丰富的人民币国际化实践经验与人民大学强大的人民币国际化理论研究力量充分整合之后的成果。报告数据详实、动态跟踪、分析全面、政策实用,是理解和助力人民币国际化的重要参考。
中国人民大学财政金融学院副教授、IMI研究员陆利平发布了《跨境人民币观察》第三季度报告。陆利平介绍,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与交通银行联合发起了《跨境人民币观察》季度报告的编写,2024年第三季度报告已正式出炉。
本轮调查发现,跨境人民币有一些突出的亮点,主要包括:
(1)国有企业在推进人民币国际化中的作用尤为突出,体现出使用场景多元、使用频率高等特点。(2)人民币的国际化使用扩展至第三方,约 40%的受访企业在与第三国企业的往来中使用人民币结算。这一现象标志着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正在稳步推进。(3)人民币使用的收益性动机提升,这一变化表明企业对人民币在跨境交易中的实用性和效益有了更深的认识和更积极的评价。(4)企业汇率风险管理意愿和业务操作水平稳步上升。
报告中指出跨境人民币业务也存在亟需弥补的短板:
(1)“顽固”短板未见明显改善。人民币在特定业务中参与比例较低,有关政策复杂性高、一致性差,交易对手不愿意使用人民币,资本流动障碍,这些短板在第三季度并未改善。(2)欧美澳市场仍未有效打开。人民币的国际化使用在欧美澳市场仍然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注册地在欧美澳的企业在人民币使用方面的数据显著低于注册在其他区域的企业,同时这些企业的风险管理水平和意愿也不高。(3)民企外企仍有发展空间。民企、外企使用人民币结算的意愿低于国企。中资银行及其境外机构在提供跨境人民币服务中仍占据主导地位。
《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指出,使用人民币开展跨境结算对于企业而言是减少资产风险、降低汇率风险和成本的根本途径,还需要政府、金融机构和企业三个层面共同努力,扎实做好以下工作,以取得更大成效。
政府层面:(1)激活区域化支付平台,促进与新兴市场经济体的本币结算。(2)构建绿色金融标准框架,推动人民币成为全球绿色金融结算货币。(3)创新跨境人民币外汇机制,支持人民币海外资产配置。
金融机构层面:(1)搭建人民币投融资平台,提供离岸市场人民币流动性支持。(2)建立数字人民币备用网络,应对极端金融情境。(3)推进数字人民币跨境应用,拓展人民币国际化新场景。
企业层面:(1)推动人民币供应链金融,增强区域产业链整合。(2)优化跨境资本管理,拓展人民币资金渠道。(3)运用数字技术防范风险,提升人民币结算安全性。
▲中国人民大学国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长、财政金融学院教授何青主持会议
在专家研讨环节,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鄂志寰、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曲凤杰、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期货衍生品三部总监助理朱钧钧就美国政府换届后跨境人民币的机遇和挑战以及《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的内容与意义发表了观点,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主持了研讨。这次专家研讨会的深入探讨为人民币国际化进程提供了丰富的智力支持和前瞻性思考。
▲IMI副所长、中国人民大学长江经济带研究院院长涂永红主持了专家研讨环节
中国人民银行金融研究所副所长雷曜指出人民币国际化是境内外市场主体对金融体系的重要需求,也是“双循环”下金融服务实体经济开放与发展的新内容。进一步推动人民币国际化可以从两个方面继续努力:一是练好内功,坚持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特别是做好科技金融等五篇大文章,不断推动我国企业及其产品和服务走出去;二是提高金融服务能力,可通过加强制度型开放更好对接国际市场,优化金融市场功能、提高信息透明度、完善法治与营商环境,降低交易成本,人民币持有和使用更加便捷。当前人民币国际化存在的主要短板之一,仍是交易对手方不愿使用人民币。其根源在于对人民币产品、服务的大循环仍存在梗阻,相对成熟国际化货币而言使用人民币参与金融交易的便利性也有所欠缺。从这一逻辑上讲,国际环境可能带来短期冲击,但只要中国不断增加优质人民币资产的供给并持续改进的人民币持有和交易环境,必将为人民币国际化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资本市场研究院联席院长赵锡军认为人民币国际化需进一步拓展使用场景,优化政策环境,并强化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以解决结构性短板,提升国际竞争力。首先,现有优势需进一步夯实。人民币在企业使用中虽有进展,但贸易尤其是贸易融资领域的潜力尚未充分释放。应优化跨境支付与结算机制,推动更广泛的市场主体使用人民币。其次,数字人民币为国际化提供了技术驱动的新路径。通过构建跨境支付平台并结合国际金融合作项目,可拓展人民币在全球的流通渠道,为提升其国际地位注入新动力。此外,政策复杂性和差异性仍是主要制约。应提高政策的统一性和透明度,减少企业在理解和执行上的障碍,为人民币国际化营造高效的制度环境。最后,中小企业在境外使用人民币面临支持不足的困境。针对其特点制定专项扶持政策,提供技术和金融服务支持,将有助于拓展人民币的国际使用主体。
中国银行研究院副院长鄂志寰指出特朗普2.0可能出现关税武器化和美元武器化叠加,应当从底线思维出发进行评估和应对。关税和美元武器化叠加将迫使更多的国家因政治风险、汇率波动和成本上升等因素重新规划贸易路径,全球贸易将进入更加艰难的时期。
关税武器化加上美元武器化对人民币国际化带来政策风险和市场风险。一方面,加征关税对我国对美贸易带来直接影响,另一方面,也对我国的贸易平衡带来更大冲击,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影响金融市场信心与金融稳定。
为应对外部冲击,应稳慎扎实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打造强大的货币,推动金融强国。一是人民币国际化的重点是服务实体经济、推动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把数字人民币作为激发人民币国际化的新动力来源。三是继续完善跨境支付的体系建设,推进跨境支付基础设施的便利化。
国家发改委对外经济研究所研究员曲凤杰认为破解人民币国际化的棋局,必须充分利用我国加快制度型开放的有利时机,针对长期、中期和短期多重因素制约,进行系统性多领域金融制度的集成创新,打造人民币国际化的新优势:一是强化金融体系建设。构建高水平、稳定性强的现代金融体系。优化金融市场结构,完善金融市场,着力提高直接融资占社会融资的比例;二是深化金融制度型开放,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对标国际高标准规则,消除外资金融机构的进入壁垒,打造国际化、市场化、法制化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金融机构来华展业兴业。推动证券市场开放和外汇市场改革开放,逐步形成外资投资人民币资产简明、统一的外汇管理政策框架。吸引更多发行人、投资者特别是长期投资者参与我国金融市场,大力发展资本市场。鼓励金融机构“走出去”,拓展国际服务网络。三是加强与“一带一路”尤其是东盟国家多种形式的货币金融合作,推广人民币区域使用。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院长王文认为:第一,货币的国际竞争变得更加激烈。人民币国际化的过程仍然漫长与曲折,离强大货币还有较大差距,人民币国际化任重而道远。第二,要切实解决企业对人民币国际化的呼声。《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中调查受访企业跨境人民币结算面临的主要障碍包括政策复杂、资本流动障碍、法律法规的兼容性、投资范围受限、风险对冲的衍生品工具不足、客户不愿意接受人民币等。因此,应当多倾听企业的呼声,优化人民币国际化的政策空间,推进制度环境改革,以激励企业更好地使用人民币。第三,要抓住特朗普2.0时代机遇。特朗普2.0时代将继续保持的美元武器化趋势、美欧大西洋体制的间隙、“美国第一”的政策以及关税战带来的中国贸易多元化等。特朗普2.0时代是中国的挑战与机遇,是人民币国际化继续提升的机遇,倒逼人民币国际化的机制改革。
中国金融期货交易所期货衍生品三部总监助理朱钧钧表示,随着人民币国际化不断推进,离岸人民币外汇交易逐步活跃,境外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也快速发展。其中2006年,芝加哥商业交易所率先推出人民币外汇期货,2012年香港交易所推出全球首个采用实物交割的人民币外汇期货产品。《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提到,离岸人民币外汇期货是仅次于自然对冲的重要衍生工具。近年来,境外人民币外汇期货市场交易规模增长显著,市场地位显著提升,同时市场流动性集中于新加坡和香港。朱钧钧认同《跨境人民币观察》的政策建议,即完善人民币衍生品市场,发展更加多元化的对冲工具,提高企业管理跨境业务风险的能力;提升市场环境稳定性,通过政策支持和市场优化,增强人民币在国际贸易和金融体系中的可信度,为人民币国际化创造可持续的发展条件。
此次大金融思想沙龙第242期暨《跨境人民币观察》问卷成果展示与交流会汇聚了来自学术界、金融机构和企业界的专家学者,就人民币国际化的机遇和挑战这一核心议题展开了全面而深入的探讨。会议焦点集中在如何把握国际经济格局变化,优化人民币跨境使用政策环境,以及通过金融创新和制度建设提升人民币国际地位等方面,激发了诸多热烈且富有启发性的对话。这份《跨境人民币观察》报告连同此次交流盛会,共同为人民币国际化的推进开辟了新视野与路径,预期将对政策制定及行业实践产生深远且正面的影响,引领相关领域迈向新的发展阶段。
据悉,大金融思想沙龙是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发起设立的高层次学术沙龙,沙龙立足中国实践、紧跟国际前沿,为推动新时期“大金融”学科建设,深入开展“大金融”理论、政策与战略研究搭建高水平、专业化、开放式的学术交流平台。黄达教授是新中国“大金融”思想体系的首倡者和设计者。世纪之交,他针对经济金融全球化对中国金融学科建设提出的新挑战与新要求,重构基于中国实际的金融学科框架,首倡并系统设计“大金融”学科体系;几代学人在此基础上不断传承发扬,主张金融与实体经济相结合、宏观金融与微观金融相结合,具有鲜明“人大学派”特色的重大理论创新体系日渐形成。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