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4-05-23 作者: 王文
随着ESG披露新规的实施,王文预计,目前以绿色信贷为主的绿色金融产品结构将发生变化。新规将鼓励和引导市场参与者探索和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包括股权投资在内的多种绿色金融产品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受访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本文转自5月22日21财经。
5月1日,三大交易所ESG披露指引正式开始实施。而在此之前的几年,国内ESG评级和ESG服务市场经历了蓬勃发展,百花齐放的阶段,但同时,标准不统一、评级体系混乱等问题也影响着ESG投资的发展。
日前,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绿色金融研究团队发布了《中国ESG评级剖析及未来发展之道》报告(以下简称“报告”)。报告指出,当下国内外ESG评级业务蓬勃发展的同时,市场出现了不少ESG评级乱象,对投资者与企业造成了误导。
作为报告的主要撰写者,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秘书长王文近日接受了南方财经全媒体记者专访。王文认为,目前市场各类ESG评价机构良莠不齐,评级市场乱象不利于资金正确流向绿色产业和领域。新规的实施将对资本市场起引导作用,倒逼企业重新改变对ESG的认知,也将推动ESG评价体系更完善,最终实现吸引更多资金,特别是国际投资者的目的。
随着ESG披露新规的实施,王文预计,目前以绿色信贷为主的绿色金融产品结构将发生变化。新规将鼓励和引导市场参与者探索和建立多元化的投资体系,包括股权投资在内的多种绿色金融产品将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创新。
ESG不再只是加分项
南方财经:三大交易所ESG披露指引5月1日开始实施,指引的实施对中国资本市场将带来什么样的影响?
王文:披露指引的正式实施意味着ESG从过去的企业宣传、投资理念、经营文化等层面进一步全面升级为合规披露,ESG进入规范时代。新规的实施将对资本市场带来深远影响。
首先,强制披露将倒逼大部分企业提升其环境透明度和社会责任感。披露指引要求上市公司在应对气候变化、污染物排放、生态系统保护等方面进行信息披露。因此ESG透明度和责任感不再局限于主动承担或作为加分项,而是不做就会减分。
其次,强制披露也为企业提升市场竞争力和加强风险管理提供了路径。通过披露可持续发展报告,企业可以更好地识别和管理ESG风险,提高企业的长期可持续发展能力,增强市场的稳定性和韧性。
随着企业披露更多的可持续发展信息,投资者可以更全面地评估公司的可持续发展能力。这也将吸引更多关注可持续发展的投资者进入中国资本市场,推动中国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
南方财经:交易所披露指引将如何推动资本市场与国际接轨?
王文:交易所披露指引减少了信息披露的不一致性,这有助于提升中国企业在国际资本市场的透明度和可信度。近年来,国际投资者越来越重视企业的ESG表现,统一的披露标准和指引将使国际投资者能够更方便地获取和比较中国企业的ESG信息,提升对中国市场的投资信心,从而吸引更多国际资金投入中国的绿色项目。国际资本的流动是提升中国绿色金融项目国际化的重要推动力。
此外,通过采用与国际接轨的披露标准,中国企业可以更容易地参与国际绿色项目和跨国合作,有助于促进国际绿色金融理念、技术和经验的交流,推动中国绿色金融市场的国际化发展。
南方财经:近年来不少专家认为绿色金融发展已进入深水期,在这个阶段,完善ESG评价体系和ESG服务市场对绿色金融下阶段发展有何意义?
王文:客观上来说,我国绿色融资目前仍然以绿色信贷为主,比例超过90%,因此资本市场在绿色金融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未来ESG投资也将具有广阔的增量空间。
新规实施后,企业在ESG评价体系的监督下,为了获得更高的ESG评分,会采取更多的环保措施,改进治理结构,提升社会责任感。此外,新规也将倒逼ESG服务市场的完善,规范各类市场服务主体的行为,减少信息不对称,降低市场风险和投资误导。
可以预见,随着ESG评价体系和配套服务的逐渐完善,未来将有更多的资金通过股权投资等方式流入绿色项目,推动绿色金融产品结构更加合理和多元化。
“蹭热度”等评级乱象造成投资误导
南方财经:报告中提到ESG评级存在乱象,你认为这些乱象对中国绿色金融和可持续投资环境有何影响?
王文:虽然全球范围内尚未出台统一的ESG评价标准,但这并不代表当前ESG评级业务不需要规范指引。
我们研究发现,目前ESG评级市场的乱象主要有排名原则背离 ESG 初衷、榜单认知偏差误导投资者、借 ESG 逐利造成逆向选择、国际政治因素干扰评级客观性等四大乱象。
这背后,我们看到较低的ESG评价机构准入门槛,导致了目前各类评价机构良莠不齐。除此之外,个别机构抱着“蹭热度”的动机与心态发布一些缺乏专业性与投资意见的排名,往往会误导投资者与企业,为中国的ESG发展带来负面影响,不利于资金正确流向绿色产业和领域。
中国的上市企业所遍布的行业广泛,以至于不同行业间的ESG信息存在差异,每个行业处于社会、环境中的位置不同,关注的可持续问题不同,所考虑的议题的权重各有不同。例如,科技型企业对社会责任的履行往往是带动上下游企业的科技赋能,从而推动整个社会的科技进步;传统企业的社会责任履行则更加看重社会回馈等其他外部性要素。不恰当的评级可能引发对不同行业企业价值评判的严重差异。
南方财经:政府和监管机构在推动解决这些乱象方面应采取哪些关键措施?
王文:政府及监管机构应引领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业务的顶层设计和配套措施,加强政策指引,建立激励和惩罚机制,明确提升信息披露质量的政策的实施。同时,需要广泛引导评级公司、交易所、行业协会持续研究国内上市公司ESG信息披露的模型、框架和技术,也可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区块链等互联网技术搭建ESG信息共享平台。
有关部门也可以对市场参与主体展开引导,促进ESG投资成为中国资产管理领域的新方向。
目前,中国ESG相关基金规模虽超过300亿元,但实际以环保类为主,以整合ESG作为投资策略的基金仅有易方达ESG责任投资、华宝MSCI中国A股国际通ESG等几个2019年8月后成立的基金。未来,相关监管部门应鼓励国内资管公司拓宽ESG整合策略产品的研发和推广,推动ESG策略投资产品成为资管公司的重要品牌产品,引导其重视以ESG整合等为投资策略制定的ESG产品研发和推广。
金融机构如何兼顾两大监管披露指引
南方财经:金融机构如何同时兼顾交易所指引和人行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做好全方位的ESG披露工作?
王文:金融机构是推动可持续信息披露的重要部门。对金融机构来说,有几点是现阶段必须做的工作。
首先,金融机构应建立内部协同机制,协调不同部门(如环境管理部门、风险管理部门、投资部门等)之间的工作,确保ESG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披露工作高效进行。例如,成立专门的ESG工作小组或委员会,负责统筹协调相关工作;通过引入专业的ESG数据管理系统;更高效地收集、存储和分析ESG数据,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满足不同披露要求的数据需求。
其次,对于上市金融机构而言,应详细了解交易所指引和人行的环境信息披露指引的具体要求,找出两者之间的共性和差异,通过整合两个指引的要求,制定统一的ESG信息披露标准和流程,确保满足双方的规定。在编制ESG披露报告时,可在报告中设置专门的章节或部分,综合考虑交易所和人行的指引要求。同时,金融机构应与交易所和人行保持良好的沟通,及时了解相关政策和指引的更新情况。
此外,学习国际上优秀金融机构的ESG披露经验,也是提升自身的ESG披露水平的有效路径。
南方财经:目前对国内金融机构的范围3排放尚无统一的标准,后续应如何推动金融机构范围3的披露?
王文:推动金融机构范围3的披露将为金融机构带来提升竞争力、促进创新、增强风险管理等机遇,同时也带来数据收集、标准统一、成本增加和能力建设等方面的挑战。
金融机构范围3的披露涉及范围广,影响面大,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金融机构应参考国际上的现行标准,如温室气体核算体系( GHG Protocol)等,明确金融机构在融资活动中如何计算和报告间接排放。此外,金融机构也需要加强数据收集和管理能力,建立有效的数据收集和分析系统,确保范围3排放数据的准确性和完整性,借助第三方数据服务平台和技术工具,提升数据管理水平。
此外,监管部门也参照国际准则,在过渡期通过提供相关激励措施,鼓励金融机构开展范围3排放的核算和披露工作。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