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3-11-13 作者: 王文
据统计,本届进博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84.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6.7%。一场场洽谈、一次次签约,展现了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的诚意,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强大动力。
受访者王文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本文转自11月11日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
11月10日,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圆满闭幕。据统计,本届进博会按一年计意向成交金额784.1亿美元,比上届增长6.7%。一场场洽谈、一次次签约,展现了以中国新发展为世界提供新机遇的诚意,为推动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注入强大动力。
在全球经济复苏乏力的背景下,“四叶草”再次向世界敞开怀抱,有何重要意义?如何利用好展会的溢出效应,进一步促进高水平对外开放、助力高质量发展?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王文、清华大学中国发展规划研究院常务副院长董煜。
记者:第六届进博会是疫情后首次全面恢复线下举办的全球经贸盛会,您认为它最大的特点是什么?
董煜:今年是全面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的开局之年,也是改革开放45周年,办好第六届进博会具有特殊重要意义。在各方共同努力和大力支持下,本届进博会办成了一届高标准、高质量、高水平的全球经贸盛会,为世界经济复苏和全球发展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进博会连续举办到第六届,它已经不仅仅是一个展示各国商品的舞台,更成为了开放的符号和连接中外的纽带,中国开放的形象正在通过这样的窗口传到世界各地。
王文:当前世界经济复苏动力不足,需要各国同舟共济、共谋发展。疫情、气候变化、粮荒、战争和通胀——在这样的国际背景下,本届进博会正是对冲“去全球化”浪潮的贸易逆袭。中国以“进口”主题推动全球化重新回到正轨,同时通过各种形式的合作倡议为全球经济复苏提供中国方案、作出中国贡献。
记者:习近平总书记在向第六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致信中强调,“中国将始终是世界发展的重要机遇,将坚定推进高水平开放,持续推动经济全球化朝着更加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的方向发展。”请问“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这五个词该如何理解?
王文:经济全球化是历史大势、人心所向,开放合作、互利共赢是最明智也是最自然的选择。“开放”“包容”“普惠”“平衡”“共赢”这五个词既有连贯性又有互补性,体现了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方方面面。
“开放”一词,代表着中国与世界交往的持续状态,也体现了中国不断深化和改善与世界打交道的政策:以开放纾发展之困、以开放汇合作之力、以开放聚创新之势、以开放谋共享之福。中国将持续推进“市场机遇更大”“规则对接更好”“创新动能更足”和“包容共享更强”的开放。“包容”是指中国欢迎且愿意帮助有志于跟中国合作的所有企业和国际行为者。“普惠”是指中国和世界的合作能让所有人都受益,即使是和中国机构没有互动关系的他国民众,也能享受到中国制造、中国服务带来的便利。而所谓“平衡”,不只代表中国东、中、西部间的区域平衡,也代表着发展中国家和发达国家间的平衡。“共赢”则是终极目标,即每个国家、个体都能在与中国的合作中获得正向效益,从长远来看也能为世界整体发展带来积极效应。
董煜:习近平总书记提到的这五个词,说出了全世界人民谋发展、促合作的心声。
谈到“开放”,我们应该思考:如何促进世界经济的交流与发展?是关起门来发展,还是把自己的市场主动拿出来与世界共享?这一问题背后,是世界经济的未来。
包容的理念也非常重要。如今,有不少非经济因素正在影响世界各国的经济决策,因此更需要打开大门、海纳百川,通过思想火花的碰撞来增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能力。
至于“普惠”,进博会通过进口为中国消费者带来更多高质量产品,满足国内需求结构升级的需求;与此同时,一笔笔订单也为海外的厂商创造更多机会,使其有更多能力与动力继续扩大生产、转型升级。这就是“普惠”的含义所在。
中国主动扩大进口,也是促进世界经济再平衡的过程。经济不平衡呈现出多种形式,有的反映在国家间的不平衡上,有的反映在行业的不平衡上,要应对这一问题,供需对接、贸易往来就是最好的调控手段。
关于“共赢”理念,过去五届进博会形成了良好示范效应,当“朋友圈”越来越大、共识越来越多时,国际社会就会形成“只有发展才能共赢”的氛围,我认为这样的氛围越浓厚越好。
记者: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10周年,也是上海自贸区建设10周年。两个“10周年”与进博会碰撞在一起,激发出了怎样的火花?
王文:第六届进博会能够成功举办,体现了“一带一路”倡议和上海自贸区经过10年发展后的重要结晶。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推出的一系列对外开放的决策和部署,并不是分散的“各自为战”,而是一套立体的“组合拳”。比如,上海自贸区、京津冀一体化、粤港澳大湾区、长江经济带等战略部署,既相互配合也相互补充,以此来多角度、全方位推动落实中国对外开放的每一个步骤。
董煜:进博会是中国一系列重大开放举措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些开放举措正在形成越来越强的合力。今年进博会共有128个国家和地区的3486家企业参展,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达289家,数量为历届之最。这说明只要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就会有更多外国企业愿意到中国来交流,再把中国的声音带去世界各地。无论是进博会、自贸区建设,还是“一带一路”倡议,它们都已不单是中国的重要规划,也是全世界人民的共同期盼。
记者:进博会、消博会、服贸会、广交会……一个个展会记录着中国与世界的“双向奔赴”,我们该如何利用好展会带来的机遇,进一步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促进高质量发展?
董煜:虽然中国的产业体系已经很完整,产品门类也很齐全,但要实现高质量发展,还需要更加注重企业的质量和创新能力,推动企业走出去,参与到世界经济的竞争中。
进博会有一个重要的特点:全球首发的新技术被外企带来中国。这为中国企业提供了宝贵的学习与借鉴的机会,帮助他们学习吸收全球创新技术和商业模式,促进其转型升级。这样的同台竞技可以形成一种倒逼机制,使国内企业加快创新步伐,这对国际竞争力的提升和高质量发展都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王文:不同区域有不同展会,北京服贸会、上海进博会、广交会等一系列展会,最终都服务于中国的全方位开放,力图推动中国和世界的经济融合。我们研究发现,随着中国开放的大门越开越大、融入世界经济的程度越来越深,开放主体也变得更多、参与度更广。在这样的背景下,每一个具有开放能力和开放平台的城市都应更加珍惜举办展会的机会,不断提升服务保障质量,增强参展商和参与者的获得感,进一步放大各自展会的溢出效应。要矢志不渝地在加快提升构建新发展格局的窗口功能、充分发挥推动高水平开放的平台作用、更好提供全球共享的国际公共产品服务三个方面下功夫,推动进博会越办越好。
(欢迎关注人大重阳新浪微博:@人大重阳 ;微信公众号:rdcy2013)